10月16日至17日,我和张元丽老师去四川广元参加了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第23届年会,会上聆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讲座发言,我感到受益良多。
16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作了题为《国际理解教育与外语特色学校的校本课程》专题讲座。龚先生向大家专业解读了“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球胜任力”两大学术概念。据此,他提出“三个上位”的问题:
一、在未来的社会当中,学校教育能为学生准备什么生存的关键能力;
二、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品格和道德观念;
三、学生需要何种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即立德树人)。
根据龚先生的理论,我们的英语教育应该以“三个上位”问题为基础,去深入思考英语学科如何通过其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将上述目标与英语学习相结合。我们英语教师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传统的以语言为核心目标的英语教育转变为“多元目标”,其中包括品格、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基于此,作为一名一线英语教师,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能只重视学生是否习得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而应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心理、行为、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变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梅德明教授在会上作了关于《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的英语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专题讲座。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梅教授也同样指出,当今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建构批判性思维,树立“大概念学习观”,深入落实阅读核心素养的培养。梅教授的讲座旨在探讨新时代我国英语教育的历史使命,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学科核心素养和全球胜任力为培养标准,以发展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多元文化意识、高阶思维品质、跨文化人文交流能力为培养目标。
就像梅教授所说,“过去,教材是学生的全部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我们不能只限于教教材,教书本知识,而应把所有可能的一切作为教学的教材;不应只限于教授知识,传授技能,而应将知识与技能(如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合作或协作等)以及态度和价值观(如尊重。同理心等)一起教授,以期更好地了解特定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与学习领域的相关性,做到教学相长。
同时梅教授还强调了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阅读是现代公民的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朱永新教授也曾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应支持和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教会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反思、评价、运用,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包括文本获取力、信息理解力、语篇驾驭力、内容评价力等),在阅读中提高批判性、逻辑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意识的感受力。
卡里·纪伯伦曾说过,“不要因为我们走的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应牢记教育使命,不忘教师初心,在不断学习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