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1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贺淼

中文摘要  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设置相关的故事情节,创设典型的场景或氛围,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启发性、可感知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为改进目前小学体育课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本研究正是以此为基点对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以期为提高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使小学体育课真正能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为进一步推动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实验支持。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分析国内外情境教学现状入手,指出该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中运用的必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利于挖掘大脑的潜在能量。提出该教学模式在运用中应遵循的原则: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原则、体现时代感和儿童身心发展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展示其在实践中具体的操作程序:创设情境——进入情境——体验情境——再现情境,创设出六种具体的情境设计的方法:以生活展现情境、以问题营造情境、以动作图示、图像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角色扮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并分别对这六种情境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实验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对比,总结出情境教学模式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一)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能转变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积极兴趣和自主学习程度,降低学生的消极兴趣;(二)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能改善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主要体现在增加学生的积极幸福感指数,

减少心理烦恼,降低疲劳度;(三)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练习中,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提高学生的速度,上肢爆发力,下肢爆发力。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    情境教学模式    实验研究  

 3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2002)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迟艳杰[18]《教学:人存在意义的追求》(2000)“情境教学就是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李清、姚蕾、魏秀丽[19]《情境体育教学模式及其运用》(2005)情境体育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刘琼秀、周金、张政敏[20]《情境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2007)“情境”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借助于事物的想象,通过形象化的影响或富有故事化的情节,有情、有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入景动情的环境中,使学生产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充分体验到学习过程的成功乐趣,获得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所学技术的记忆,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章建跃[21]《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1994) 情境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欧阳煜[22]《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探讨》(2009)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的概念表述尽管不同,但都把“创设典型的情境”作为情境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切入点。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

“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将学生的兴趣、特长、态度、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学科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身心全面发展。根据对以上研究的认识,本研究采用曲宗湖[27]《体育教学模式问答》(2003)将情境教学模式理解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设置相关的故事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感氛围,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情趣,从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发展学生体育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

国外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情境教学在国外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是现在就有的。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里就有情境教学思想的萌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教育应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不是由外而内的,不是注入、训练、铸造的过程。他在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但不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先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反复提问学生,一步步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是:问题—提问—反思—引导—结论,

通过师生谈话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24]《大教学论》的问世,被认为是现代教学论正式诞生的标志。书中写到:“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就是一种情境教学思想,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卢梭[25]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曾写到:使你的学生去观察自然的种种现象,不久以后可使他变得非常好奇。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发现那些学问……。书中还描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老师为了教爱弥儿学会辨别方向,就把他带到大森林里。爱弥儿在大森林里迷失了方向,又饿又累想回家但找不到路。这时老师通过中午树影朝北的常识引导爱弥儿找到回家的路。这就是有目的地利用大自然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思索。 教学中运用和创设情境问题在美国教育家杜威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他说,

“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26]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中,就十分重视自然情境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1929 年,美国哲学家阿尔佛雷德?诺斯?怀特海[27]在他的著作《教育目的》一

书中阐明它的观点:以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而不能回到生活,解释生活,适应生活。伴随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种将人与认识对象完全分开而抽离出来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导致人们对知识,对人的活动产生许多误解,

而情境的创设是为学习者提供能达到学习目标的背景与支撑,促进学习迁移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之后,西方对于情境教学的研究伴随着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不断提高和完善。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情境教学的研究比较早,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所体现,且研究一直不断向前发展着,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影响最大,主要以生活为背景,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研究。但在体育情境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

2.3 国内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2.3.1  其他学科中有关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 其他学科情境教学模式研究方面:李吉林[28]《“情境教学”的操作体系》(1997)将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作为情境教学的操作模式,并从小学语文课的优化结构、优化途径、优化过程方面探讨了情境教学的操作模式。李吉林[29]《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1994)在情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从学科教学着手,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来探索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并形成了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应用操作,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基本模式的情境教育模式。赵海军[30]《新课程体系下中学历史情境教学模式的探索》(2004)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强调了情感体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注重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历史教学的陶冶功能和启迪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陈剑雄[31]《中学政治课情境教学模式探析》(2005)认为  在中学政治课中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探究,相互讨论、合作交流,从而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升华,使政治道德情操和认知活动达到完美结合。吕文静[32]《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策略研究》(2008)提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以充分利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促进英语情境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调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英语的音、形、义在学生的头脑中留

下深刻的印象,增加表象的储备量。梁世宁[33]《新课标下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7)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事物的特征或规律,用生动、形象的真实情境描述或表达出来。使用贴近生活以吸生产实际的案例,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果;也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李耕山[34]《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研究》(2008)由教学实验得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问题的创设使学生从原来的不敢问、不善问、不知如何问变成敢问了、会问了、乐问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等均得到增强。胡轶群[35]《中学生物情境教学研究》(2008)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以情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林艳莉[36]《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指出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情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模式无论是在语文、外语教学还是化学、物理、数学、生物教学中都有一定的应用研究,且相关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典型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体育学科中有关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 情境教学从外语课教学开始,发展到语文课教学,同样也被运用到体育课教学中,在体育学科中对情境教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 2.3.2.1 体育教学中有关情境教学的理论研究 白炳贵[37]《体育情境教学模式理论研究》(2005)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将生活性原理、活动性原理、情感驱动原理、人文性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作为体育情境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指出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来创设情境。李洪【38】(2008)《体育情境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认为体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将体育知识、技能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在优化的情境中激起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陈春军[39](2004)《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谈体育课堂情境教育》认为体育教学中运用预设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情有景地感知动作技能,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才能。李强[40](2008)《创设体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认为从体育情境教学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创设情境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杜俊娟[41](2007)《小学体育情境教学浅论》认为情境教学能够使“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相互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促使儿童用心去学习和锻炼。冯小玲[42](2007)《体育教学中怎样设计“情境”》运用情境教学能寓教于乐,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能启发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卜伟菁[43](2002)《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中提出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叶松【44】(2007)《中学体育情境教学的特点与常用方法》提出中学体育情境教学的特点为:鲜明的主线体现体育学科的特性,适宜的创意为教材服务,情感的融入为体育学习服务,教学行为的安排为学生健康服务。张弛【45】(2004)《情境与体育课堂教学》认为体育教学情境包括激发、调节、诱导愉悦四种效能。丁丰斌[46](2006)《论创设情景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认为大学体育情境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金锦,张朋炬【47】(2005)《体育课情境教学的原理、特点与方法》认为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体育教学中有关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王卓[48](2008)《情境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专业双语教学中的运用——以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为例》认为运用情境教学法,创造快乐、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此举一方面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实践的感悟,有利于提高运功技能。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周飞[49](2005)《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情境法的实验研究》证明教学中把基本技能学习技术类教学,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钟海鸥、罗雪莲[50]《健美操情境教学模式实验研究》(2004)运用实验法研究了情境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专项教学中的运用,认为在健美操教学模式中运用情境教学时要注重情感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启迪学生思维,促进想象力的发展、诱导学生提高对动作概念的理解,提高对动作识别能力、巩固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以及查阅互联网了解到,目前情境教学在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教学中都有所研究,表明在体育课中运用情境教学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运功技能。绝大部分都是理论研究,且主要是将情境教学做为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只要白炳贵的《体育情境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和李洪和《体育情境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是作为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实验研究的有两篇一篇是在大学篮球教学中进行研究的,一篇是在中学体育课中进行研究的,但这两篇都将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作为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的只检索到一篇,钟海鸥、罗雪莲[43]《健美操情境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是以大学体育专业健美操专选课来研究的。作为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中进行实验研究的尚未检索到,因此本研究小学体育课进行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纵观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情境教学的研究比较早,且以杜威为代表实用主义理论影响较大,但在体育教学中涉及较少。国内研究中,情境教学模式无论是语文、外语教学还是化学、物理、数学、生物教学中都有一定的应用研究,

且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体育教学中,对情境教学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在体育课中开展的实验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仅有的一些实验研究也仅停留在将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层面,作为教学模式在体育中进行实验研究的只有一篇,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还未曾涉及,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平台。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情境教学模式能否在小学体育课中运用,

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获取实验支持,也希望能为进一步推动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进程提供参考。

  结论 5.1.1 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利于挖掘大脑的潜在能量 5.1.2 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包括: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原则、体现时代感和儿童身心发展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 5.1.3 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进入情境、体验情境、再现情境 5.1.4 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的途径为:以生活展现情境、以问题营造情境、以动作图示、图像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角色扮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 5.1.5  实验结果表明: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能转变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积极兴趣和自主学习程度,降低学生的消极兴趣 5.1.6  实验结果表明: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能改善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主要体现在增加学生的积极幸福感指数,减少心理烦恼,降低疲劳度 5.1.7  实验结果表明: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练习中,从而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速度,上肢爆发力,下肢爆发力都有所提高 建议 5.2.1  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好的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就是多余的。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想、技术的实际水平,做到有的放矢,切忌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5.2.2  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较高的业务水平 收集情境素材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需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

心理变化等特征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水平,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能熟谙学生心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搞好创设教学情境的设计。 5.2.3  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需要做好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学生拥有的直接经验的状况,只有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如果教学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注意适时调整,保证教学情境的真实性。 5.2.4  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中情境的安排要有适度性 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非是说教学情境越多越有益,而应保持一定的尺度,在一节课中设置多个教学情境,一会放音乐,一会做道具,学生忙、教师更忙,在忙乱中一节课匆匆地结束了。教师应尽量设置简单的、合理的情境,适度地安排在课堂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5.2.5  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体育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中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平等的交流,创造出轻松、融洽的学习气氛,使教学相长、师生互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