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体育与健康情景分类案例集
发布时间:2019-10-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贺淼

体育与健康情景分类案例集

一、为提高学生对体能重要性的认识创设现实问题情境

1.春节前的一天下午,秦女士从超市买回来米面油水果和饮料等年货,由于丈夫不在家,秦女士打电话让儿子到楼下帮着拿东西。“其实没什么活,就是让他把东西从车上一件一件拿到电梯口,50斤大米,我都能搬得了,这孩子竟然说搬不动”秦女士压低了声音说,“我开始以为他是怕累、偷懒,后来才觉得他可能真的是没有那么大的劲儿。他搬了其他东西,来回几趟后就累得不行。我当时真是又惊又气,养了这么大一个儿子,人长得像模像样,怎么会这样柔弱无力呢?”

通过现实问题创设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体能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

 

2.篮球:通过创设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球绕标志杆的情境活动,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小组的每个成员轮流运球绕标志杆练习。要求在20秒内绕完10个标志杆,每个小组统计绕标志杆成功的人数,讨论影响连过标志杆成功的因素。哪个小组绕标志杆成功的人数最多,获得胜利。

 通过现实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体能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

 

3.足球:通过创设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球绕标志杆的情境活动,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小组的每个成员轮流运球绕标志杆练习。要求在20秒内绕完10个标志杆,每个小组统计绕标志杆成功的人数,讨论影响过标志杆成功的因素。哪个小组绕标志杆成功的人数最多,获得胜利。

通过在规定的时间内足球绕杆的现实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体能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结进取的精神。

 

4.排球:通过创设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墙垫球一定的个数的情境活动,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小组的每个成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对墙垫球,一部分人在后面数个数。要求在5分钟内绕完300个垫球,每个小组统计成功的人数,讨论在规定时间垫球通过的因素。哪个小组成功的人数最多,获得胜利。

通过排球对墙垫球现实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体能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结精神。

 

5.乒乓球:创设两位学生右手拉球300个即可拿到乒乓球选修A 成绩的情境,将学生两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两人之间进行右手拉球,对拉球300个,成绩为A,对拉250-300之间,成绩为B,对拉150-250之间为C

    通过创设乒乓球对拉球现实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能和成绩重要性的认识,进而能够提高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生主动积极进行体育学习的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争强好胜和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

6.羽毛球:创设两位学生对拉高远球120个即可拿到羽毛球选修A成绩的情境,将学生两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两人之间对拉高远球120个,成绩为A,对拉90-120之间为B,对拉70-90之间成绩为C

通过创设羽毛球拉高远球的现实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能、和成绩重要性的认识,进而能够提高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生主动积极进行体育学习的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争强好胜和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

二、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创设运动情境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体验与其他人合作的运动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要完成集体活动,每个人都必须积极与他人合作。

1.篮球:创设篮球的小组集体跳投打板接力活动情境,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小组的每个成员轮流跳起投球打板练习。每个小组统计连续完成投球打板的次数,讨论影响连续投球打板次数的因素。每个小组挑战自己连续完成的最高次数,小组之间进行连续完成跳起投篮打板的比赛。

通过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包容、敢于担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足球:创设足球小组集体传接球接力活动情境,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路纵队,每两个小组相对而站,相距8米,首位队员将球传给对面的队员,然后从右侧绕弧线跑,到对面队伍的最后排队,接到球的队员再把球传给对面的队员,由此循环。每个小组挑战自己连续完成的最高次数,小组之间连续完成传接球的比赛。

通过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包容、敢于担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接球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排球:创设排球小组集体传垫球球接力活动情境,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路纵队,每两个小组相对而站,相距5米,首位队员将球传给对面的队员,然后从右侧绕弧线跑,到对面队伍的最后排队,接到球的队员再把球传或垫给对面的队员,由此循环。每个小组挑战自己连续完成的最高次数,小组之间连续完成传接球的比赛。

通过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球、垫球技术水平,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包容、敢于担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乒乓球:创设乒乓球球小组集体推球接力活动情境,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路纵队,每两个小组分别站在乒乓球桌的两端,首位队员将球推给对面的队员,然后跑到自己队伍的最后排队,接到球的队员再把球推给对面的队员,到自己队伍后面排队,由此循环。每个小组挑战自己连续完成的最高次数,小组之间连续完成推球的比赛。

通过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推球技术水平,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包容、敢于担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奋勇争前,积极进取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5.健美操:通过创设集体展示大众健美操一级动作组合一、二的情境,在学生都掌握大众健美操一级,一、二的技术动作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编排都有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并排练,在二十分钟之内完成,然后每个小组依次进行展示。每个小组派队长和老师一起参与评分。

通过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包容、敢于担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奋勇争前,积极进取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为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创设运动情境

体育运动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体力与心理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这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供了很好的方式和契机。体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需要学生通过艰苦努力,战胜运动中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痛苦才能完成的运动情境,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1.田径:如耐久跑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三组进行1500米跑步练习,要求各组中每个成员轮流担任该组的领跑者,并事先由各组成员讨论领跑的顺序。当各组跑出后,先由最后一名成员加快速度跑至本组最前面进行领跑,然后由原来倒数第二名成员(现为最后一名成员)加快速度跑至本组最前面接着跑,彼此不断反复进行,直至跑完1500米为止。

上述情境的创设,在发展学生心肺耐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敢顽强的品质。

 

2.篮球: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每个小组篮球整体技术水平差不多,进行半场的篮球比赛,在规定15分钟之内,进球数多的小组获胜,进入下一轮比赛,直到决出一、二、三名。

上述情境的创设,在发展学生心肺耐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篮球过人、传球、配合等技术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敢顽强的品质以及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

 

3.足球:在足球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8人,每个小组足球整体技术水平差不多,进行8人制足球比赛,在规定20分钟之内,进球数多的小组获胜,进入下一轮比赛,直到决出一、二、三名。

上述情境的创设,在发展学生心肺耐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足球传球、射门、过人配合等技术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敢顽强的品质以及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

 

4.排球:在排球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每个小组排球整体技术水平差不多,进行排球比赛,在规定20分钟之内,得分最多的队伍获胜,进入下一轮比赛,直到决出一、二、三名。

上述情境的创设,在发展学生心肺耐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排球的传球、垫球、发球的技术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敢顽强的品质以及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

 

5.乒乓球: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每个小组乒乓球整体技术水平差不多,进行一局11分制比赛,进行小组循环赛,每个小组出线2名队员,进入下一轮淘汰比赛,直到决出一、二、三名。

上述情境的创设,在发展学生心肺耐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乒乓球的技术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敢顽强的品质以及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

 

6.羽毛球: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每个小组羽毛球整体技术水平差不多,进行一局15分制比赛,进行小组循环赛,每个小组出线2名队员,进入下一轮淘汰比赛,直到决出一、二、三名。

上述情境的创设,在发展学生心肺耐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羽毛球的技术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敢顽强的品质以及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

 

四、为培养学生挑战自我、积极进取的精神创设运动情境

   心肺耐力是学生较长时间进行跑步、游泳、球类和跳绳等运动所必须的体能,在长时间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极点”现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具有一定难度的活动情境发展学生的心肺耐力,培养学生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和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

   1.田径(1):如根据三名学生已经能够持续跑完的距离:甲学生800米、乙学生1000米、丙学生1500米,要求这些学生确定挑战自我最远的目标分别提高至900米、1100米、1600米,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田径(2):为学生创设固定距离、不断提高速度的运动情境,如根据三名学生的实际:甲学生800355秒、乙学生1000520秒、丙学生1500730秒,要求三名学生分别挑战800345秒、1000510秒、1500720秒。

   田径(3):为学生及创设增加运动距离,又提高运动速度的情境,根据三名学生的实际:甲学生800350秒、乙学生1000510秒、丙学生1500730秒,要求三名学生分别设置增加距离与提高速度的目标:9004分、1100520秒、1600730秒的目标,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在上述情境中,学生在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距离增一米、挑战加一层;速度快一秒,我就成功了”的跨越式发展。

 

    2.篮球:为学生创设固定距离、不断提高速度法运动情境,如根据两名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动作,并且两人相距5米,从篮球场的底线到另一底线(全场28米)传接球用时最快为6秒,要求学生挑战两人行进间传球5秒过全场。

在上述情境中,学生在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学生的控球、传球的技术水平,以及配合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奋发进取的体育精神。

 

3.足球:为学生创设固定距离、不断提高速度法运动情境,如根据两名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行进间传接球的技术动作,并且两人相距10米左右,跑动距离30米的最短用时为6秒,要求学生挑战两人相距10米左右,跑动距离30米的传接球用时5秒。

在上述情境中,学生在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发展。提高学生的控球、传球的技术水平,以及配合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4.排球:为学生创设发球落点固定区域、不断提高控球的运动情境,如根据学生已经熟悉掌握了上手发球的技术动作,在排球场地上设置四个60×60cm 的正方形区域,要求学生发球的落点都落在设定好的区域里面。

在上述情境中,学生在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发展。提高学生的触球感觉、场地感觉和发球的技术水平,以及观察对手,察觉比赛情况,还能培养学生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5.乒乓球:为学生创设拉球落点固定区域、不断提高控球的运动情境,如根据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正手拉球的技术动作,在乒乓球桌上四个角设置四个20×20cm的正方形区域,要求学生拉球的落点落在四个设定好的区域里面。

在上述情境中,学生在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发展。提高学生的触球感觉、控球和拉球的技术水平,以及观察对手,察觉比赛情况,还能培养学生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6.羽毛球:为学生创设吊球落点固定区域、不断提高控球的运动情境,如根据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正手吊球的技术动作,在羽毛球场地上前场设置两个30×30cm的正方形区域,要求学生吊球的落点落在两个正方形的区域里面。

在上述情境中,学生在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发展。提高学生的触球感觉、控球和吊球的技术水平,以及观察对手,察觉比赛情况,还能培养学生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五、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运动情境

在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技术问题不断的体验,自我思考,自我评价,尽可能的有效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1.篮球:在学生初步掌握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练完整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只需要教师提出要求并认真观察。如要求学生每一次投篮练习后要思考自己哪些动作环节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等,学生依次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自主学练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最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和讨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法方法。

上述案例提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体验;要认识到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练,而不是取决于教师口头讲解;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体现在对学生学练过程中给予的点拨、启发和鼓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足球:在学生初步掌握二过一斜传直插的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练完整的二过一斜传直插练习,只需要教师提出要求并认真观察。如要求学生每一次两人传球配合练习后要思考自己哪些动作环节以及传球、跑动的时机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等,学生两人一组依次进行二过一斜传直插传球过人练习,自主学练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最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和讨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法方法。

上述案例提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体验;要认识到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练,而不是取决于教师口头讲解;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体现在对学生学练过程中给予的点拨、启发和鼓励;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排球:在学生初步掌握垫球的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练垫球的练习,只需要教师提出要求并认真观察。如要求学生每一次垫球练习后要思考自己哪些动作环节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等,学生分组进行垫球练习,自主学练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最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和讨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法方法。

上述案例提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体验;要认识到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练,而不是取决于教师口头讲解;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体现在对学生学练过程中给予的点拨、启发和鼓励;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乒乓球:在学生初步掌握左推右攻的技术动作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练左推右攻的练习,只需要教师提出要求并认真观察。如要求学生每一次左推右攻的练习后要思考自己哪些动作环节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等,学生分组进行左推右攻练习,自主学练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最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和讨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法方法。

上述案例提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体验;要认识到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练,而不是取决于教师口头讲解;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体现在对学生学练过程中给予的点拨、启发和鼓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健美操:在学生初步掌握基本步法的动作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练基本步法的练习,只需要教师提出要求并认真观察。如要求学生每一次基本步法的练习后要思考自己哪些动作环节、韵律、节奏等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等,学生分组进行基本步法的练习,自主学练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最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和讨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法方法。

上述案例提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体验;要认识到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练,而不是取决于教师口头讲解;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体现在对学生学练过程中给予的点拨、启发和鼓励。

 

六、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创设运动情境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必须与同伴合作才能够完成的活动或比赛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为实现团队目标,每个成员都必须积极与他人合作。

1.篮球: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每组人数相等。两个小组在篮球半场进行比赛,要求在比赛的过程中,必须每个人都要传一次球,才可以进行投篮,在传球的过程中,对手要进行预判,抢劫球。

通过全员参与的篮球比赛,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增强学生之间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

 

2.足球: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每组设监督人3人,每组学生人数相等。根据蒙布的颜色给每个小组命名。每个学生在组内找一个搭档,在每队搭档中,只有被蒙上眼睛的学生可以踢足球,他的搭档负责告诉同伴向什么方向踢球,用多大力量、用什么方式踢球。被蒙上眼睛的学生要求保持双肘弯曲,掌心向上,手的高度与脸齐平,且只能以踢地滚球的方式进行比赛,负责指挥的学生不允许触碰同伴和对手。

通过“蒙眼”足球赛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增强学生之间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

 

3.排球: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每组人数相等。进行排球比赛,一局比赛30分,进行淘汰赛制,要求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传垫球5次后必须将球打到对方的区域内,每一次参与组织进攻的人越多,得分将越多,例如5人参与进攻,则加2分,4人参与进攻加1分,进攻成功加1分。

通过创设全员参与排球比赛加分制的排球比赛,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羽毛球:将学生分成7人一组,每组男、女人数相等。进行羽毛球团体比赛,比赛由男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单打女子双打男子单打组成,每获胜一场得一分,分数高的队伍获胜,每位队员只能参加一次比赛,不能兼报,没有比赛任务的同学在本队伍场地边上为自己队员加油。

通过创设羽毛球团体比赛的情境,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精神,运筹帷幄的能力,面对不同的对手,自己队伍将如何应对,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5.乒乓球:将学生分成7人一组,每组男、女人数相等。进行乒乓球团体比赛,比赛由男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单打女子双打男子单打组成,每获胜一场得一分,分数高的队伍获胜,每位队员只能参加一次比赛,不能兼报,没有比赛任务的同学在本队伍场地边上为自己队员加油。

通过创设乒乓球团体比赛的情境,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精神,运筹帷幄的能力,面对不同的对手,自己队伍将如何应对,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争强好胜之心。

 

七、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创设运动情境

为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不做讲解示范,而是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思考和比较。

1. 田径:设置较低的跨栏架,让学生进行一定距离的跨栏完整动作练习。在进行练习时有的学生跨的快,有的学生比较慢,针对这一现象体育教师提问:“通过自己的练习和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同学跨的快?有的同学跨得慢?”

        学生回答:“因为有的同学动作比较规范,有的同学动作不协调……”

        体育老师继续问:“我国跨栏运动员刘翔的100米成绩在全世界进不了前100名,为什么他的110米跨栏成绩却位居世界前列?”

        学生甲回答:“刘翔跨栏时滞空时间短。”

        学生乙回答:“刘翔栏间跑的速度特别快。”

        体育教师设问:“如何才能减少跨越栏架的滞空时间?如何才能提高栏间跑的速度?”

        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并反复尝试练习。

        体育教师通过创设跨栏跑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的学练,这样就将学习跨栏跑的正确动作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行了有机结合。

 

2.篮球:设置标志杆,让学生进行一定距离的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完整动作练习。在进行练习时有的学生跨的快,有的学生比较慢,针对这一现象体育教师提问:“通过自己的练习和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同学动作速度快?有的同学慢?”

        学生回答:“因为有的同学动作比较规范,有的同学动作不协调……”

        体育老师继续问:“我们班甲同学的100米的短跑速度在班级算中等水平,为什么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过标志杆的速度排在班级前列?”

        学生甲回答:“甲同学重心低。”

        学生乙回答:“甲同学球性好,加速快。”

        体育教师设问:“如何才能降低重心?如何才能启动加速快?”

        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并反复尝试练习。

体育教师通过创设体前变向换手快速运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的学练,这样就将学习体前变向换手快速运球的正确动作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行了有机结合。

 

3.足球:设置标志杆,让学生进行一定距离的足球绕杆的完整动作练习。在进行练习时有的学生跨的快,有的学生比较慢,针对这一现象体育教师提问:“通过自己的练习和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同学动作速度快?有的同学慢?”

        学生回答:“因为有的同学动作比较规范,有的同学动作不协调……”

        体育老师继续问:“我们班甲同学的100米的短跑速度在班级算中等水平,为什么带球过标志杆的速度排在班级前列?”

        学生甲回答:“甲同学重心低。”

        学生乙回答:“甲同学球性好,加速快。”

        体育教师设问:“如何才能降低重心?如何才能启动加速快?”

        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并反复尝试练习。

体育教师通过创设足球绕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的学练,这样就将学习足球绕杆的正确动作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行了有机结合。

 

4.排球:设置在标准的排球场进行上手发球的情境,让学生进行一定距离的上手发球的完整动作练习。在进行练习时有的学生能够把球发过网,有的学生却不能,针对这一现象体育教师提问:“通过自己的练习和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同学力量不大能把排球发球过网?有的同学力量大却没有把排球发过网?”

        学生回答:“因为有的同学动作比较规范,有的同学动作不协调……”

        体育老师继续问:“我们班甲同学的力量在班级算中等水平,为什么能顺利的把排球发球过网?”

        学生甲回答:“甲同学出手点高。”

        学生乙回答:“甲同学球击球时机把握的好,手上动作规范标准。”

        体育教师设问:“如何才能保证出手点高?如何才能手上动作规范标准?”

        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并反复尝试练习。

体育教师通过创设定距离排球发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的学练,这样就将学习排球发球的正确动作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行了有机结合。

 

5.羽毛球:设置在标准的羽毛球场进行正手高远球的情境,让学生进行一定距离的正手高远球的完整动作练习。在进行练习时有的学生能够把球击的又高又远,有的学生却不能,针对这一现象体育教师提问:“通过自己的练习和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同学力量不大能把球击的又高又远?有的同学力量大却没有把击高击远?”

        学生回答:“因为有的同学动作比较规范,有的同学动作不协调……”

        体育老师继续问:“我们班甲同学的力量在班级算中等水平,为什么能顺利的把球击的又高又远?”

        学生甲回答:“甲同学出手点高。”

        学生乙回答:“甲同学球击球时机把握的好,手上动作规范标准。”

        体育教师设问:“如何才能保证出手点高?如何才能手上动作规范标准?”

        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并反复尝试练习。

体育教师通过创设击高远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的学练,这样就将学习击打高远球的正确动作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行了有机结合。


八、为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和成功的机会创设运动情境

为了让低水平的学生能够接纳运动项目,不伤害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比赛中制订“不平等竞赛法”。

1. 篮球:在进行篮球“三对三”比赛时,可以制订“4分手、3分手、2分手、1分手”的比赛规则,即三人中打的最好的同学投中一球得1分,第二好的学生投中一球得2分,较差的学生进球得4分的比赛规则。

通过改变篮球“三对三”规则和采用“不平等竞赛法”,给学生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尤其能够调动水平低的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

 

2. 足球:在进行足球5人制的比赛中,可以制订“传球20次算进一球,即队友之间相互传球,传球次数累计达到20次,算作进一球;水平较差的学生进1球算进2球,水平较好的学生进1球就是算1球”的比赛规则。

通过改变五人制的足球规则和采用“不平等竞赛法”,给学生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

尤其能够调动水平低的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3. 排球:在进行排球比赛时,可以制订3分手,2分手,1分手”的比赛规则,即在6人中,水平最好的同学胜一球得1分,水平一般的同学胜一球得2分,水平较差的同学胜一球的3分。

通过改变排球的得分规则和采用“不平等竞赛法”,给学生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

能够调动水平低的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4. 羽毛球:在进行比赛时,可以制订比赛规则,水平好的同学和水平差的同学进行比赛,可以进行“让分制”,比如:一局比赛21分制,水平好的同学可以让水平差的同学5分,或者10分;也可以进行改变场地区域,水平好的同学只能把球回在水平差的同学的半场,水平差的同学把球回在水平好的同学的全场,这样给水平差的同学减少难度,给水平好的同学增加难度。

通过改变羽毛球的得分规则和改变场地区域的规则,采用“不平等竞赛法”,给学生创

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能够调动水平低的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5. 乒乓球:在进行比赛时,可以制订规则,水平好的同学和水平差的同学进行比赛,可以进行“让分制”,比如:一局比赛11分制,水平好的同学可以让水平差的同学3分,或者5分;也可以进行改变场地区域,水平好的同学只能把球回在水平差的同学的半场,水平差的同学把球回在水平好的同学的全场,这样给水平差的同学减少难度,给水平好的同学增加难度。

通过改变乒乓球的得分规则和改变场地区域的规则,采用“不平等竞赛法”,给学生创

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能够调动水平低的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