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
——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倪红娟
本学期,在校长室领导下,在师发处指导下,历史教研组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一学期的工作进行回顾,并对下一学年的工作进行展望。
向常规要质量
历史组每周一课开课率达100%;市级公开课一节、开学第一课一节;平均每人上传教后记2篇以上;每月一次大集备、每周一次备课组集备;教研组网站建设日臻完善。教研活动研讨主题如下:
1、继续深入研究新课标
为了应对新高考方案,我组继续深入学习研究2017年版新课标。每次集备都定预习任务、定主题、定主讲。先由组员阅读《课标解读》,再由主讲谈自己的理解,然后一起研讨教学设计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命题中如何考查核心素养。本学期已经学完了四章,对历史核心素养与课程结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研讨高一、高二的课程设置
新高考方案中,历史成为了文科必选科目,而且以100分制计入总分。经过组内商讨决定高一初步分文理,理科每周2课时,文科4课时,根据教研室的进度调整教学进度。高二年级的会考范围缩小,难度降低,暑假须重新修订《课课练》。
3、“基于标准与学生的教学改进”系列研修主题设计活动
通过组内研讨,把研究主题确定为“如何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与组内课题相结合,相当于课题的子课题。另一方面,契合了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潮流。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每周一课、校际间公开课、市级公开课、开学第一课。
4、加强考试研究
把握高考命题脉搏和方向有利于提高各年级教学的针对性。我组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考试的研究。倪红娟曾在大市教研活动中做过2017高考试卷分析报告,张坤玲老师在今年的一模研讨会作一模试卷分析报告。暑期全组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2019高考试题,结合每个人的子课题撰写研究报告。
向教科研要成效
用竞赛促成长
比赛成果:
(二)竞赛流程
1、2月,公布教研室比赛通知,研究比赛规则,发布参考资料,制定下阶段计划;
2、选手进行粉笔字、教学设计、演讲、理论考试等方面的准备;
3、3月18日,组内比赛,分为粉笔字和说课两个环节,邀请其他老师做评委,选出两位选手参加市区比赛。
4、4月25日,市区笔试,理论成绩公布后一周面试。
(三)竞赛心得——凡事皆有技巧
1、功夫在平时:
(1)培训时的新理念。要把培训时习得的新理念运用到各个环节中。例如在教学设计环节,表述教学目标时就不可以采用三维目标的老方式,而要以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来表述;
(2)平时精心备课(教学设计、材料的积累)。比赛时给的材料包内容太多,根本来不及看,就要靠平时的积累,对某一本历史专业书的熟悉程度或者把平时上课用的史料背出来。教学设计的创新性也是一大亮点。这些都要求我们平时备课时精心设计,注重积累。
2、赛前准备更重要:
(1)复习理论(2)反复练习(3)演讲材料(例如根据年份准备时政热点,周年事件的材料。)
3、多方请教:
(1)历史学科获奖的选手(2)其他学科获奖的选手(3)历史教研员(特聘教师等)
4、抱着学习的心态
四、以合作求发展
(1)校内工作坊活动有序开展:
倪红娟:理想国工作坊(教研)
思想云工作坊(班主任):邀请知名班主任任芝开设班会公开课
(2)不断丰富组内教学资源库:
蒋波、张坤玲老师整理高三模考卷等各类资源,充实教研组资源库。
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李春、倪红娟继续参与省信息化课题研究,倪红娟的论文《例谈高中历史基于“云教学系统”的教学流程》发表于《课程与教学》第4期。
组内课题《培养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与案例研究》继续研究;
积极参加名师工作室活动:张坤玲参与潘勤名班主任工作室,开设市级班会公开课《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教科研成果相对于有些发核刊的教研组来说有点薄弱。教师发表或者获奖的论文层次不够高。教研组的课题在上一次市级课题立项时未能成功。这些都说明教科研还不够深入,平时的积累未能及时转化为理论成果。风物长宜放眼量,常规工作虽平常,但如果能每一次都做到位,其能量是惊人的。教科研、竞赛的成果并非一日之功,其影响也并一时之效,吾辈仍需兢兢业业,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