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化学>>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化学组每周一课(陈丽珠)
酸碱中和滴定
发布时间:2019-05-1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贾鹰

酸碱中和滴定

常州市第三中学     陈丽珠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碱滴定管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

2.   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能够绘制中和滴定过程中PH变化的曲线。

3.   经历中和滴定的过程,知道中和滴定的步骤,掌握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

4.   通过体验水洗、标准液洗涤、滴定、读数、平行实验等操作,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定量实验的重要性,发展动作技能。

5.   在理解中和滴定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实验误差分析策略。

教学重点:中和滴定的基本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误差分析

5.10陈.jpg教学过程

【问题一】——酸碱中和反应

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简单计算,完全中和20mL 0.1mol/L HCl,需       mL0.5mol/L NaOHaq);

           完全中和20mL 0.1mol/L HCl,需 10 mL        mol/L NaOHaq);

  若改为   20mL 0.1mol/L H2SO4,则答案如何?

 

 

 

3、总结酸碱中和反应中酸碱浓度与体积关系的计算式

 

 

【问题二】——酸碱中和滴定

1、已知某酸(碱)浓度,如何来测定未知碱(酸)浓度?

 

 

2、依据原理是什么?实验过程中需要测定的数据有哪些?

 

 

   3、精确测定溶液体积

      1)掌握滴定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a 酸碱滴定管的结构——注意刻度和酸碱式区别以及与量筒的对比

 

 

    b使用方法

 

    c滴定管在使用前需要洗涤,并用清水润洗2-3次,在装酸液/碱液之前,必须用待盛液体润洗,思考,如果不润洗会导致什么结果?

 

 

   2)了解移液管的使用

 

 

  4、怎么确定滴定终点(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记忆常见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

 

 

5、实验步骤


 

6、简单计算

常温下,50mL水中,加1滴(1mL20滴)0.1mol/L HCl,溶液pH=         

若改为加0.1mol/L NaOH,结果又如何?

 

 

7、思考,酸碱中和滴定终点时,是恰好pH=7吗?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


5.10陈2.jpg8:、误差分析

    1)为什么要用待盛液润洗滴定管?怎么润洗?

  2)为什么要排尽玻璃尖嘴管中的气泡,怎样操作?

  3)滴定过程中用_______手控制活塞,用________手摇动锥形瓶,眼睛应注视__________

4)如何判断滴定已经达到终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用标准酸滴定待测碱而引起的结果变化情况 :

实验操作情况

对c的影响

①开始滴定时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

    

②读数开始时仰视,终止时俯视

    

③到滴定终点时尚有一滴酸挂在滴定管尖嘴外而未滴入锥瓶

    

④洗净的碱管未用标准液润洗

    

⑤洗净的锥瓶用待测碱润洗

     

⑥不小心将标准液滴至锥瓶外

    

⑦不小心将待测碱液溅至锥瓶外

   

⑧滴定前向锥形瓶中加入10 mL蒸馏水,其余操作正常


【课堂小结】

文本框: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烧杯、锥形瓶、铁架台、白纸 文本框: 1.准备2、注入标准液3.量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4.滴定 

 

 

 

 

 

5.10陈3.jpg

教学反思: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定性实验探究式新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酸式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

但本节课不成功的一点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致使比较重要的误差分析上太仓促,学生练的太少,掌握的还不够好,需要在下节课加强练习。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