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课标分析
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行为动词是“分析”,认知内容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课标对本节教学的要求为知识认知水平的理解水平。可利用居住地内发生的变化来研究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与城市功能变化的关系,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兴趣;条件允许可采取模拟设计方法学习,由学生为该地区设计更好的交通线裤和站点的布局,并用学过的地理原理进行解释。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交通运输方式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开展的,是对交通运输方式的深入学习,是对交通运输对人、对生产生活影响的探索。凸显了人地关系在人文地理中的主线,因此也是人文地理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节,也为必修3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中这一节分为两大教学因子,第一个是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这个教学因子下又分为两大教学知识点,一方面是课文系统结合株洲市、日本筑波图像系统呈现交通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嘉兴市和清末大运河沿线城市案例结合图像系统说明交通线的发展和衰落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第二个教学因子是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一方面通过课文系统和山区、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说明影响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通过课文系统、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案例以及最后的活动,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第五章,顺序安排较后,此时是学习了一段时间人文地理的高二学生,经过高一自然地理的学习,有更强的观察力、地理空间思维力、深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学习习惯;又经过人文地理前几章的学习对人文地理有初步的认识理解,熟练了人文地理案例分析学习的方法,培养了较强的迁移运用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地理学习能力。
本节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地形对交通的影响等基础知识,并且有地图观察分析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影响因素分析能力、演变发展推理能力。
四、教学目标
观察图片阐述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不同地形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
利用常州市交通运输和空间形态资料进行分析,模拟设计某一商业网点在当地的位置布局,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常州市的本土教学资源,树立热爱家乡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难点:学生读图归纳和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影响的能力;学生模拟设计某一商业网点在当地的位置布局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探究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咱们班大多数都是常州人,有谁知道我们的家乡常州,古时还有哪些名称(延陵、兰陵、毗陵、晋陵)?看来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还是很了解的。常州,是一座有近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古代,它是朝廷“贡赋的必由之路,被称作“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现在它通江达海,各种现代化交通飞速发展,比如视屏中提到的121530规划,可见常州自古以来交通都十分便利。而这三千年历史长河中,交通的发展变化,又会对常州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呢?
今天,我们通过四个篇章,一起走进常州这座,千年古城。
【第一篇章——延陵已别三千载】
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小组内讨论并总结常州在各个历史时期,城市怎样延伸?分别呈现什么形态?
生:阅读材料,组内讨论“块状、椭圆状、十字状、星状”。
师:
战国时期二中附近土城,府学遗址;唐末修建了内子城后又增筑了外子城与罗城,明朝在原罗城内筑新城。从常州老城区的空间形态扩展中,可以看出是以内子城为依托,逐步向外、向东南方向逐层扩展,采取了块状集中式的空间拓展模式。
20世纪初,京杭运河、沪宁铁路与主要交通干线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空间形态向西北和东南方向拓展非常明显,致使常州城1980年代成为一个“长椭圆”(琵琶型)的形态,并沿主要干道和河流继续延伸。
20世纪末,长江常州港的建设,321国道、沪宁高速公路,常州在历史上形成的东西带状城市的基础上,向南北延伸,成为一个“十字形”的空间结构形态。
目前,常州积极拓展南北,提升中心。形成“一主两副多组团”的空间结构。沿着多条发展轴多方向星状发展。
结论:聚落往往会沿着交通干线分布,而交通干线往往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第二篇章——兰陵今日显繁华】
过渡: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城市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下面我们缩小镜头一起走进常州的城市内部,探究城市最繁华区域——商业网点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师:上周末布置了同学们去参观麦德龙与华润万家(原乐购)两家超市,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参观感受?
生:占地面积不同、货架不同、停车场不同、消费人群不同、……
(教师将关键词板书,)
师:两家超市位置有何不同?
生:一个在市中心南大街附近,一个在市区边缘。
师:为何麦德龙会选择在市区边缘布局呢?
生:本身它的占地规模要比较大,比较偏土地租金低。它是仓储式的超市,有零售有批发,采购的多开货车或私家车去,高架这样的路交通方便。
师:商业网点的布局有市场最优与交通最优两个原则,是否布局在市中心就只是市场广阔,交通就不便利?只是相对而言,市中心的市场优势更突出,而麦德龙附近交通优势更突出。→除了麦德龙以外,常州市还有那些是一交通最优为原则布局的?(“万都义乌小商品城”分布在青洋高架旁,“凌家塘”分布江宜高速与312国道之间。)→这些都有什么共性?(占地广、批发为主)
结论:商业网点的布局,需要考虑市场、交通等多方因素,具有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两个原则,一般大型的、以批发性质为主的商业网点会选择布局在市区边缘,交通便利处。
过渡:以上是常州市区内的两个商业网点的对比。我们转换一下镜头,看看常州下属的溧阳市内,商业网点分布有何特点?
师:阅读材料中溧阳市的地图,对比溧阳北部与南部地区的地形特点、人口密度、购买能力、交通路线、网点密度?
结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
【第三篇章——常州明朝何去处】
过渡: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发现交通会影响城市的商业网点位置与密度。随着交通飞速变化,常州未来会向何处发展呢?
周末已布置为常州市模拟布局一个极具前景的大型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场。你们每个组的我都仔细看过,挑选出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来展示。(他展示完,下面的同学可以举手质疑与提问,展示小组需要回答)
点评: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实地拍照考察、搜索资料、综合各种资料进行提取归纳,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家乡有跟深入的认识。课上大方展示,积极质疑思辨,这些所有,就是老师希望你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的东西。
结论: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其实不仅会影响商业的布局,对城市内部住宅、工业、包括前面说到的对城市形态,都会有影响。
【第四篇章——龙城永续生态缘】
过渡:交通的快速发展也在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目前,常州正在着力打造生态绿城。
利用长江、太湖、滆湖、长荡湖、天目湖、茅山丘陵等组成生态网络骨架,打造山水城融合的生态绿城。我们在第二章也曾讲过“生态城市”,其中提到应发展节能建筑与绿色交通,既然常州也在积极创建绿色交通城市,那作为常州人,你有哪些生活中的体验?
【结束新课】
除了BRT、地铁等公共交通、常州本土的永安行、主干道旁边的绿化带、人行道设计等等。
包括京杭大运河也逐渐由交通要道蜕变成常州城市内一处观光旅游景点。常州也致力于打造活力之河,魅力之河,生态之河。古运河,承载常州这座古老的城市2500年的兴盛,码头林立、商贾云集,篦梁灯火的兴旺景象仿佛仍在耳畔。新交通方式,则寄托着常州这座现代化城市未来的发展梦想。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等方式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常州,将继续绽放光彩。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延陵已别三千载”、“兰陵今日显繁华”、“常州明朝何去处”、“龙城永续生态缘”这四句古诗为主线,将全课贯穿。第一环节“延陵已别三千载”结合常州市市区城市形态几千年来的演变,探讨交通运输方式对城市形态的影响;第二环节“兰陵今日显繁华”,利用市区麦德龙超市与乐购超市的对比、溧阳北部平原与南部山区对比,习得交通对商业网点位置与密度的影响;第三环节“常州明朝何去处”,以学生展示的手段,为常州新商场进行模拟选址,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最后一环节“龙城永续生态缘”,将常州市政府目前正在打造“绿色交通城市”的规划与学生分享,以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家乡情感与人地协调的观念。但是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应该更注重合理有效的评价学生,面对学生的发言与展示,应有理有据的给予肯定或指出不足,以培养学生慎做决定的习惯。 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多教研、多学习、多反思,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体现地理的学科价值。(文: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