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本学期开学第一课在2月15日由汪洁老师在高一(5)班开课。我们请来了我们的特聘专家宋德龙老师与我们一起听课并且为我们评课。听完课后,汪洁老师首先讲了自己的开课目的与初衷。本节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强调三个方面,即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意义和意图方面的表达。所谓的批判性,并不是去一味地批评,或者说是直接提出反面的意见。所谓的批判就是强调理性思考,包括我们所说的reasoning要善于提出疑问,而不应不假思索地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接受所有的信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善于提出问题,善于通过搜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或者评价他人的观点是否合理、可信。学生只有具备了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才能真正在语言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这三种思维特征的强弱就反映了一个人思维品质的高低。
接下来,大家开始评课:
一、亮点与优点
1、活动方式灵活 根据设计问题的特点和难度以及时间控制等因素,在各个部分合理的安排不同的学生活动方式,重视小组活动,鼓励组员间相互分享想法观点并加强沟通交流。
2、高效率完成任务 在warming up环节中,直接用图片结合问题导入主题,时间简短,既没有喧宾夺主,也能够高效率达到引入主题的目的,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理取舍,大胆创新 一般而言,高中英语课堂的读写课都是先读后写,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我就在想,难道读写课的课堂顺序一定要先读后写吗?能不能先写后读,然后再让学生带着批判性的态度再修改自己的文章,进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先由图片加问题,尽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达到了学生预测文章主题的目的。继而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先写一篇自己文章的框架结构,然后再给出文章,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框架结构,并将两者进行比较,最后再以“Which one do you prefer? The author’s version or yours?”这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构思更容易理解,并且学生不断的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再整理和输出。
4、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层次递进 在设计上学生先预测写,然后阅读文章进行比较,最后进行评价,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难度依次递进。
5、输出与输入相辅相成 从图片输入到学生自己文章文章的输出,再到作者文章的输入然后比较信息的输出,输入环节为输出环节步步铺垫,输出环节为输入环节实现巩固提高,两者相辅相成。 二、有待改进的地方 整节课在时间分配上还需要斟酌。在第三部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的时间分配过多,导致了后面几个板块尤其是最后一个板块的时间就比较紧,学生展示的面没有铺开。在宋老师的提点下,对于文章内容可以提一些有结构化、深度的问题,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以细节作为支撑点,细节为整体服务。
最后,宋老师从云教学平台的运用和如何利用本节课的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两个角度。首先肯定了汪老师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探索,尤其是通过云教学平台,在课堂中即时布置完成思维导图的任务,学生在当堂提交后反馈这一环节。他指出教育的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教师应勇敢接受,达到移动学习,互联学习。同时,宋老师认为汪老师这节课能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主题和文本展开教学,若能跳过让学生分享第一次写作的思维导图,将此段时间更深入地分析文本,将重点放在让学生从人物、情节、结尾等角度解构它的优点而非文本中的零散信息,就能引导学生从理解→评价→形成自己的想法,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