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模试卷讲评
陆琴英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进行相应复习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最新的江苏高考化学试卷的结构形式,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寻找一定的解题方法。
2、“自我纠错与试卷分析(课前准备)――试卷讲评(设置目标、错题分析、问题拓展、总结归纳、限时训练等)――自我巩固、反思获得提高(课后进行)”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探究。
3、通过这节课,试图让学生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提问的能力,从而提升自己自我学习管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运用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陌生情境下方程式书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自我纠错及初步试卷分析:
(1)要求学生得到试卷后,根据课前下发的评分标准,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A、看哪些题错了?;B、想一想为什么会错?;C、将错了的题用颜色笔进行更正。
(2)每位学生完成以下学案:
高三化学第一次模拟试卷自我分析
1、应得分与实得分
题号 | 一 | 二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应得分 | |||||||||
实得分 |
[注:表格中的应得分是指根据自身情况判断,认为完全有把握得到的分数。]
请简要分析你的应得分与实得分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
2、挑选2-3道错题,分析自己的解题思路与失误原因。
(1)第 题 :
解题思路:
失误原因:
(2)第 题:
解题思路:
失误原因:
(3)第 题:
解题思路:
失误原因:
3、你最欣赏试卷上哪道题?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4、在试卷中,你认为哪道题是你后阶段有望突破的增分点?请简单叙述你将采取的措施或做法。
2、教师对试卷的分析:
(1) 错题统计:为了使试卷讲评时能有针对性,故统计出每一小题错误人数,从而掌握学生对各题的答题情况,了解到学生出错率较高的试题。
(2)错题归因:对于学生试卷中典型的错误做好统计,并结合学生各自的错应分析,找出本卷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错误原因,从而确立试卷讲评时的重点是:
A、运用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B、陌生情境下方程式书写。
二、课堂讲评:
1、巧妙公布成绩:上课开始,教师简单介绍一下本次考试试卷情况(考试范围、试题来源、试题难度等等)和成绩(平均分、最高分和各分数段的人数) ,尤其表扬一批进步较快的学生,如……等等。
2、试卷讲评过程设计:根据课前准备环节的种种分析,针对已确立的教学重点进行逐一突破。
(1)突破重点之一运用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如第3题选项C和D,这两个选项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统计结果显示,有不少学生选择D,这显然是由于思维不够严密所致。
如第4题选项C是错误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及氯气为何漂白的原理。
如第5题选项C,主要应会辨别氯气与水的反应时可逆反应,电子转移数目不确定;而D选项则是转移电子数错误。
如第6题选项A应能找到次氯酸根与还原性离子碘离子及亚硫酸根离子不能共存。
[通过串讲,充分发挥了每个选项的智能价值,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重点评析第20题,逐项分析每个答案,学生个别提出问题并解决。
当堂训练:学案例题1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再由学生对板演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评判。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助形式,经由交流、分析、比较后,同学们一致得出此类习题的最优解法是通过氧化还原原理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4)突破重点之二陌生情境下方程式书写。
如第16题,由学生分析解答的各个细节问题,全体学生再次体会关注细节的重要性。
当堂训练:学案例题2
在分析整理的同时,还让一部分学生谈了自己在此题应得分与实得分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书写不规范,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规范答题的重要性。
三、课后巩固反思:
试卷讲评课结束了,但这并不是试卷讲评的终结,我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的工作是:
1、认真订正错题,订正不能满足于写一个正确答案或写出一种正确解答就了事了。每一个错题都要求学生按如下格式订正:
第×题:……
正确解答:
错因:
2、结合个人实际,自选并完成一部分针对性训练题。
3、根据自身情况定出提高成绩的措施和方案,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拟定目标和策略。
四、个别辅导:
对于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高三学生在课后应进行适当的访谈和有针对性的辅导,鼓舞其士气,帮助其解决课上没搞懂的问题,更好地完善知识体系。
【教学反思】
无论是从现代教育价值的转向还是从当前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应当积极创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学习、交流,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个人能力的发展“学习共同体”这个概念就应运而生。
合作学习应建立在一个师生都具有良好的合作心理条件,具备一定合作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在一定规则下开展的学习共同体下的合作学习。
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要通过共同学习、彼此沟通、分享智慧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如今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往往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了解合作分享的意义,使学生树立团队责任感,从心理上产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意愿,为提高共同学习力奠定基础。
学生有了共同学习的需求和心理基础,教师如何通过有意识的组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共同学习,并在共同学习中提升自身学习素养?
第一,建立课堂规则,促进学习共同体有效建构。
规则是师生间的一种合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共同学习中,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需要师生在课堂中建立共同遵守的规则。
第二,改变评价机制,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每个学生存在一定差异。评价不仅是针对个体进行评价,更应该针对整个团队进行评价。评价也不应仅仅是教师评价,也可以由学生进行组内自评。评价引导上更应让学生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以及对完成合作任务的贡献。这样的评价既呵护了学困生的尊严,同时有利于刺激小组,增加团队内部的合作精神,促使每位成员为团队共赢而努力。
第三,巧妙设计任务,提升共同学习兴趣。
学习共同体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要发挥它的有效性,离不开有效学习任务的设计与构建。所设计的任务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角度探究性任务;二是多观点讨论性任务。
总而言之,只有设计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合作,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了人格,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学习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