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例析《左传》辞令艺术学习任务群设计
发布时间:2019-03-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喻晓玲

例析《左传》辞令艺术学习任务群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子产不毁乡校》的辞令艺术并进行点评;

2、学生能够细读文本,归纳《左传》辞令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任务情境导入

师:大家最近都在读《小词大雅》这本书,从内容来看,它属于文学鉴赏的范畴。文学鉴赏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比如说诗歌,我们可以从意象、修辞、情感的角度去鉴赏,小说可以从情节设计、人物形象、主旨的凸显等角度去鉴赏。当我们把许多人对同一部作品的鉴赏进行汇集后,这就形成了集评。比如《史记集评》、《八家批评红楼梦》、《古文观止鉴赏集评》等等。今天我们不妨就已经学过的三篇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和《子产不毁乡校》中的辞令艺术进行鉴赏,希望在这堂课结束后,能把同学们对这三篇文章的鉴赏、点评进行汇总,形成集评,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左传》的辞令艺术特点。

(二)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过渡:所谓的辞令,指的是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

1、师:要做到言辞得体,需要考虑哪些要素?

预设:身份、语气、方法、技巧等

2、师: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些方面出发,对其中的辞令艺术进行点评和分析。请1-4组分析《烛之武退秦师》和《子产不毁乡校》,5-8组分析《秦晋殽之战》。

预设:

1、《烛之武退秦师》:

A身份:烛之武身为郑国大夫,面对的是地位比自己高且想要亡郑的秦国国君。使用“敢”、“烦执事”、“君”、“惟君”等敬辞,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显示出一个弱国外交家临危不乱、机智应对的风度。

B语气:“焉用亡郑以陪邻”?“夫晋,何厌之有”?“将焉取之”?等反问语气,表现烛之武的语言简洁精炼的同时,又切中要害、委婉恭谦

C方法:烛之武的目的是劝说秦军退兵,所以他在说理时先承认郑国即将灭亡的事实,让秦伯放松警惕,然后层层深入说理透彻,先阐述亡郑对秦有害、对晋有利,再列举晋忘恩负义的例子,最后指出晋强必阙秦的后果。让秦伯听的毛骨怔悚,最终不仅退兵还帮助郑国戍守。

D技巧:对比。把亡郑后晋国之厚和秦国之薄进行比较。

2、《秦晋殽之战》:(郑商人弦高、郑国大夫皇武子、孟明)

1.委婉含蓄。秦军在盂明、西乞、白乙的率领下浩浩荡荡过周及滑时, 被郑国商人弦高偶遇, 他急中生智, 送牛犒师, 并用略带欢迎的口吻说出了弦外之音: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敞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这里弦高不说“郑国已经知道你们将袭击我们” , 而说“寡君闻君子将步师出于敝邑”;他不说“我们将奋力抵抗”,而说“敢犒从者” ; 他不说“ 为了对付你们长期占领我国, 我们已准备好了粮草给养, 准备与你们血战到底”, 而说“不腆敝邑, 为从者之淹, 居则具一日之积, 行则备一夕之已。” 弦高的一番话, 表面上在犒劳秦师,实际上是在警告秦军休要轻举妄动; 表面上是说为秦师提供粮草,做好保已工作, 实际上是告诉他们郑国已经作好了应战的充分准备。 这些辞令妙就妙在话虽然是这样说, 但其中的意思却又是听者可明白的; 他既戳穿了秦国的阴谋, 但又没有冒犯他们; 它既表示了小国对大国的恭敬与礼貌, 但又柔中带刚, 义正词严地警告了他们,表现了小国应有的自信和尊严。这短短几句话, 一方面把郑国早有防卫, 你们“师”非“潜” 而“国” 不“得” 之失算将成必然的信息,委婉含蓄地传达给了敌方。 其言其行完全合乎商人职业, 而又不失小国特使的身份, 天衣无缝, 让盂明这样精明的统帅也毫不怀疑他这个“假冒”特使, 而倒霉沮丧地下达“吾其还也”的命令。 另一方面又使一个长期在外经商、见多识广、谙于世事、忠诚爱国、机智灵活、能说会道的商人形象跃然纸上,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外柔内刚。郑穆公接到弦高报信, 派使者到客馆看视, 就见秦客已收拾好车子, 磨好兵器, 喂饱马匹而枕戈待旦, 于是郑穆公又派大夫皇武子去客馆辞谢秦客。皇武子绵里藏针、巧揭实质, 用挽留式的语言下达了使对方非走不可的逐客令:
“吾子淹久于敝邑,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君子将行也,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君子取其麋鹿, 以闲敝邑, 若何?”

这里皇武子明明知道杞子等早已“束载, 厉兵, 秣马” , 作好了内应的战斗准备, 但却不直言指责他们背信弃义, 而说“吾子淹久于敝邑,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好像是他们因为吃用不够, 所以才整理行装, 准备回国似的。 皇武子要告诉他们“你们的阴谋已经暴露了, 你们还不趁早回国”, 但他却不直截了当地驱逐他们出境, 而只是说:“为君子将行也,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君子取其麋鹿, 以闲敝邑,若何? ”似乎他们主动要走才为他们送行似的。 这一番辞令, 表面上句句是颇具歉意, 恭敬协商的客气话, 实际上却句句带刺, 嘲讽与谴责双管齐下的逐客令; 表面上显得热情好客, 实际上却表现了对他们的无限憎恶。它妙就妙在: 言在北而意在彼, 它既没有当面提出他们的阴谋, 也没有叫他们赶快回国, 然而意在言外, 三人都深知阴谋已败露, 再也无法呆下去了, 只好逃之夭夭。皇武子出言谦恭。却外柔内刚, 明致感谢辞, 暗下逐客令, 貌似言辞柔婉谦和,实则咄咄逼人, 语挟风霜寥寥数语就使一个善于辞令, 工于权变的使者形象宛然启现, 呼之欲出。
    3.绵里藏针。盂明等获释后, 如惊弓之鸟, 漏阿之鱼, 急于逃归,唯恐事态有变。果然, 经原轸提醒襄公旋即追悔, 使阳处父追之。待阳处父追至黄河边上, 盂明等已在船上, 阳处父急中生智矫君命赐孟明白马, 孟明却用谦恭含蓄的语言意味深长地答谢道:

 “君之惠, 不以累臣衅鼓, 使归就戮于秦; 寡君之以为戮, 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 三年将拜君赐。”
这段辞令, 表面上似乎表达了他被俘获释后的一片感恩戴德之情, 实际上却处处燃烧着复仇的怨火; 表面上是感激涕零的致谢之辞, 实际上却话中有刺, 句句是恨入骨髓的反话。 他一开口就称道“君之惠, 不以累臣衅鼓”, 其实意为“想以赠马来诱我上岸杀之,我决不会上这当。” 他又说:“ 使归就戮于秦, 寡君之以为戮, 死且不朽 , 其实, 在这话的深层, 实是在说:“晋国国君虽不杀我, 但我终身不忘这次失败的耻辱。 ” 至于说:“ 若从君惠而免之, 三年将拜君赐” , 那就完全是在说:“ 我若不死, 三年以后将报仇雪耻”。 果真三年后, 秦军大败晋军。这段辞令表面谦虚服罪, 实则绵里藏针, 它既体现了被俘将领在委曲求全中力求不丧失立场和体面的苦衷, 又表现了机智练达、败而不馁的大将风度及其本人所具有的睚眦必报性格, 同时也表现了晋秦之间斗争的尖锐与激烈。
    3《子产不毁乡校》:

A层层深入,鞭辟入里。乡校的作用(于民、于官)      为官者为防民怨所做的努力     民怨的危害     乡校对防止民怨的巨大作用

B巧设譬喻。把防民怨比作防川之大绝,把乡校比作川之小决使道。生动表现出民怨的巨大危害和乡校对疏导民怨的巨大作用。

三、总结

1.“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捉摸润色,独成一首。”(《史通》卷十四)

2.“言尽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卷六)

教学反思:在《2017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本堂课的学习任务群设定就是围绕提升这一核心素养展开的。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先通过集评的概念的导入给学生创设一个大的学习情境,然后针对《左传》中例选的三篇《烛之武退秦师》、《子产不毁乡校》、《秦晋殽之战》中的辞令艺术特点的鉴赏和评析,逐步对《左传》的辞令艺术特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设计这个教学任务群时,篇目的整合是一个难题。在对比了多篇候选篇目,分析了每篇的辞令艺术特色后,我选择了上述三篇文章。选择的目的有二,一是充分发挥我们教材配套读本的作用,二是这三篇文章在辞令艺术特色的表现上各有侧重,能较为全面地表现《左传》艺术特色的多个方面。美中不足的是,从课堂表现上看,还是有少部分同学对三篇文章的基本理解有偏差,有些同学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特点,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予以关注。

QQ图片20190301150537.jpg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