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列传》和《孟尝君列传》对比阅读之人物形象比较
一、教学目标
1.从出身、性格、招揽门客的目的、门客的品质以及对待门客的态度这几个方面比较魏公子和孟尝君形象的异同。
2.从司马迁的评价中体会司马迁对两人不同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从细节中分析两人形象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扬雄:“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司马迁喜欢写一些奇才,在司马迁的笔下,多智慧才能,不甘平庸的人,像荆轲、像屈原。今天我们要接触的一类群体叫“战国四公子”,看看他们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二)形象对比
师:四人一组讨论从出身、性格、招揽门客的目的、门客的品质以及对待门客的态度这几个方面比较魏公子和孟尝君形象的异同。
出身:都是皇亲国戚,出身高贵
性格:“仁而下士”,“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魏公子谦逊有礼
“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孟尝君暴戾、心胸狭窄
门客的品质:“侯生北乡自刭” ——士为知己者死,激励公子,魏公子解决后顾之忧
薛公、毛公对魏公子直陈利害,劝魏公子救魏国,可见门客多为大义之士,多为大局考虑。“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 “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趋炎附势,质量参差不齐
(ppt)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对待门客的态度:都厚遇门客,但当门客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的时候:
“我岂有所失哉”——魏公子首先反思自己,没有怪罪门客
“孟尝君闻冯谖烧券书,怒而使使召谖”——孟尝君则是不问缘由先发怒,可见他很看重自己的钱财,未必真心尊重门客,只是为了拉拢他们,一旦他们的行为超出了自己的界限,他真实的感受就会流露出来。从给冯谖迁舍三次也能看出孟尝君把门客分成三六九等,并非一视同仁。
招揽门客的目的:从门客的行为看,魏公子养的门客大多都从大局考虑,魏公子带门客做的事也都围绕抗秦存魏展开,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深远的社会意义。而孟尝君的门客都是围绕孟尝君个人的利益展开活动,孟尝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联合秦国攻打自己的国家。
(ppt)吴见思《史记论文》:“为吕礼,而使秦伐齐。怨湣王,而与燕伐齐,为私计残宗国,孟尝殊非人类。”
(三)总结
太史公评价魏公子“名冠诸侯”,但只说孟尝君“好客自喜”,可见司马迁对魏公子的评价更高。这主要是魏公子的形象符合司马迁的价值取向。
(ppt)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太史公自序》
魏公子和孟尝君虽同为贵族,但贵族不仅是表面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地位、头衔,更是骨子里的道德榜样和责任担当,很显然,魏公子才是真正的贵族,也是太史公的最中意之人。
教学反思:
高二《史记》教学已经接近尾声,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个难题,新课标虽然提出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史记》进行整本书教学难度很大,教师仍多采取单篇教学的方式对文章进行讲解。而对比阅读是把一类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构建一个群文阅读的课堂模式。对比阅读虽不属于整本书阅读任务,但能弥补单篇阅读的缺陷,使学生能从对比中发现一类文章的特点,拓宽阅读眼界。因此,我选择了课本中的《魏公子列传》和读本中的《孟尝君列传》进行比较,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发展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进而提升阅读力、思考力。
这节课,我设计了从公子的出身、性格、招揽门客的目的、门客的质量以及对待门客的态度对比两者的异同。由于篇幅较长,课堂上学生的活跃度比较低下,课后,我得出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出身”比较的意义没说清楚。
2.问题设计有交叉,且提问不准确。“招揽门客的目的”这个问题问的太广,从门客为各自公子所做的事情来看,应该是公子及其门客产生的影响。
3.课外素材运用得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