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小说答题技能升格训练教案
——以2011年江苏省高考小说篇目《这是你的战争》为例
语文组 周强伟
教学目标:
1、了解江苏高考卷近年对小说考查的基本情况
2、培养良好的小说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小说阅读方法
3、培养审题意识,掌握基本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方向
教学重点:
培养审题意识,通过审题分析,修改和完善答案组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江苏省近些年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还是有很明显的取舍。从2010年到2018年,考查的9篇文章中有7篇是小说,可见,复习和备考小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文本介绍
《这是你的战争》是2011年江苏高考题,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
《西征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三卷,并可独立成篇。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们对亲人和朋友的大善、对祖国和民族的大爱、对入侵之敌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都得到了深刻细腻的表现。作品的结构严谨合度、语言优雅蕴藉、情节暗设玄机、人物丰满真切,具有臻于完美的思想和艺术品格。
这篇小说通过描写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和普通人对战争的态度,让人感受到小人物身上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评分
文章共有四问,逐一展示学生答案,请全班同学打分,给出评分理由。通过和参考答案的对比,师生共同分析答案的来源。
第一问: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答案1:①与下文孟弗之和蒋姓学生的矛盾作铺垫,形成对比;
②与下文萧子蔚与澹台玮形成对比。
评分:0分
答案2:①与上文墙上的标语相照应,体现了学生们火热的爱国心;
②与下文蒋姓同学的吞吞吐吐,不想上战场作对比,体现了蒋姓同学的懦弱;
③为下文玮志愿参军作铺垫,还是有许多学生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
评分:1分
提问:为什么这样的两种答案得不到分?
重新审题:应注意题干中的“师生问答内容”“上下文”“人和事”,明确答题范围和思路,再回归文本,分析答案。所以答案的组成应该是“文章内容+结构作用”。同学们的答案没有兼顾上下文,缺乏全局意识,答案的组成内容部分也有缺失。
参考答案:①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②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
第二问: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答案1:①反映了孟弗之的亲切和蔼,羡慕学生的年轻和热情,他认为说多了也没用,只亲切的看着他们;
②反映孟弗之的整洁肃厉,手帕叠得方整,他热爱学生,欣赏学生的爱国情怀;
③反映学生们的积极向上,爱国热情,人数之多,手帕已是湿布了;
④反映学生恭敬礼貌、尊敬师长。
评分:0分
答案2:①孟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体现出他对这几个学生志愿参加的认同和赞赏;
②亲切的看着他们年轻稚气的脸庞体现了孟弗之心中的感动,他很钦佩、赞赏他们的做法,并对他们充满希望。
③孟弗之最后什么也没说,只是递给他们一块手帕,体现他对学生的关爱。
评分:1分
提问:为什么这样的两种答案得不到分?
重新审题:应注意题干中的“手帕细节描写”“人物”“情感活动”,明确答题的范围和思路,再回归文本,分析答案。所以答案的组成应该是“手帕细节+人物心理”。学生对手帕的细节理解有误,此处应该关注的是人物的传递动作;另外,学生的答案缺少手帕细节的而描述,答案的构成不完整。
参考答案:①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
②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
③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提示:凡是考小说的动作描写,要学会“分解动作”,然后再“组合动作”。即先把动作拆开,看看每一个动作体现的小点,然后再纵观整套动作,给出一个大点。
第三问: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答案1:①蒋姓学生懦弱、胆小与澹台玮的慷慨大义形成对比,使两者形象鲜明;
②蒋姓学生对老师恼羞成怒与澹台玮的恭敬礼貌形成对比;
③蒋姓学生冒然挡在老师面前,澹台玮在只有两个人的房间中都敬重礼节,两者对比,使蒋临阵脱逃的形象刻画出来。
评分:0分
答案2:①学生形象:蒋姓学生身为四年级学生却以创作为借口,想要逃脱征调,体现他的胆怯、懦弱,且目光短浅,澹台玮则愿意放下学业以国家为重,体现他有担当,勇敢,目光长远。
②对话情境:孟弗之与蒋姓学生相互不了解,不尊重彼此,对话十分火热、争吵一触即发,而萧子蔚与澹台玮之间和谐,萧子蔚了解澹台玮,尊重他的决定。
评分:3—4分
提问:为什么这样的两种答案不能得到满分?
重新审题:应注意题干中的“两组人物对话场景”“学生形象”“对话情境”。这道题的题意是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这两组对话的鲜明对比。很多学生没有理解题意,答题规范已经出现了错误。学生对“对话情境”的概念理解也有偏差,简单地看作是“对话场合”,即使理解到位了,也不能回归文本仔细研究,抓住细节认真分析,以至于答案太过于片面化或者不全面。
参考答案:①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②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
第四问: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答案1:①突出自然环境的寒冷,暗喻中国现状的艰难黑暗;
②以环境的寒冷衬托出年轻人心中的爱国热情;
③突出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
评分:0分
答案2:①开头写出了“灰校舍”,“白色”揭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暗示了战争的灰暗,环境恶劣,为下文学生不想去做铺垫;
②孟弗之听完学生的评论后看到一片雪白,暗中体现了他内心的冷漠;
③萧子蔚离行前看到冰雪消融,正是他身为年轻人的火热之心融化了冰雪,体现了他的报国热情。
评分:0分
提问:为什么这样的两种答案不能得分?
重新审题:应注意题干中隐藏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自然景物的深刻意蕴”,另一个是“自然景物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学生审题马虎,一目十行,以至于答题不全,丢分严重自己还不知道。部分学生把“自然景物”看成是“自然环境”,殊不知“自然景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景物”构成的;有学生更甚,答案中居然会出现“灰校舍”这样的非自然景物。
参考答案:深刻寓意:
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表现人物:
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提示: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情节,以情节为依托,寻求景物与前后文情节的相似性与相关性,从“相似性”“相关性”上去寻找景物的寓意;也可以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来进行理解。
四、总结感悟
通过以上的分析,请学生回答,能得到怎样的经验?以后的提升方向有哪些?
巩固阅读、答题的习惯;先看题,在看文章,圈出相关信息;仔细读题,圈出核心要素,想清楚题目要回答的是什么;回归原文,认真品读,务必要结合上下文;问什么,答什么;根据分值,分条作答,答案对应问题;用语简洁、凝练等等。
现代文阅读之小说答题技能升格训练课后反思
作为一种叙事性文学样式,小说无疑是高中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具有其他文体所没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趣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小说阅读又同时是江苏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作为教师应注重在平时的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练习中认真审题,问有所答,答有所指。这节训练升级课是在让学生完成小说《这是你的战争》后,集中解决发现的的一些问题的课。文章理解不难,旨在让学生明白细读文本、回归文本、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聆听完组内老师们的建议,自己再回顾整节课堂,确实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教师主导太多,学生参与太少;
二、安排内容太多,时间紧;
三、文本细节解读欠规范;
四、题干概念解释欠科学。
这是几个比较明显的欠缺之处,其他老师们的点评很中肯,我自己也意识到了。再比如我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可能不是很充足,学生对文本的熟悉还不是很充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还需要再精当些,应细细研究第一段最后的“这是你的战争”的含义;到底怎样的答案更能切题得分,可能标准对学生的解释还不够。
这堂课虽不完美,但最后的总结感悟环节还是让学生有所收获的。这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小说阅读教学中去落实和提升,帮助学生养成习惯,不断加深和巩固,提升审题和答题规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