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时代的呼唤,治者的选择
——二中三中联合公开课(倪红娟)
发布时间:2018-12-0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时代的呼唤,治者的选择

——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到西汉的发展演变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二中的校庆片,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地方?二中的府学遗址。同学们了解府学文化吗?常州府学是中国古代官办教育机构。为清代常州一府八县最高学府。创办于唐肃宗至德年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扩大规模,将夫子庙并入,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年重建。

二中是常州唯一的千载读书圣地,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同学们长期浸润其中,果然一个个文质彬彬,气质非凡。老师也很羡慕你们呢。 大成殿里面立着的是谁的塑像?孔子。对,孔子首私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办教师,却被官学如此推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者推崇的正统和主流思想,儒学甚至一度垄断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儒家思想的演变。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近年高考涉及到的考点以及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教学新课:

一、春秋战国:

Q:结合材料中的图片以及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分析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时期,。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政治:分封制瓦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思想:针对动荡的时局,许多知识分子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他们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中的显学为儒道墨法四家。

Q: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儒、道、墨、法各家的治国理念。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诸侯国的君主,你会选择哪一种治国理念?说明你的理由。(法家,为什么?因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有利于加强统治。主张变法,秦国就是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最终实现统一的。为什么不是儒家?因为主张以德治民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战胜强立。)

过渡:秦朝建立后,是不是继续采用法家作为治国思想的呢?

二、秦朝统治者的选择——法家、焚书坑儒

Q: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文化政策?为什么?秦始皇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其极端应用导致了什么后果?(焚书坑儒,因为儒生以古非今,反对郡县制,要求实行分封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焚书坑儒)秦对法家思想的极端应用,导致暴政而亡。这给了后世以深刻的教训。

三、汉初统治者的选择——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材料一: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材料二:汉文帝守着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他把人民的田赋完全免掉。他节俭,有时著草鞋上殿;他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拖地,帷帐无纹绣。他只有对人民增加放任,没有增加干涉。

Q:汉初统治者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试结合材料,分析其理由。

社会政治经济:汉朝初建,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百姓贫苦。

统治者的需求: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

道家无为而治,主张修养生息,轻徭薄赋。

但也正是汉初统治者的无为而治,才养成了吴王刘鼻的跋扈,为日后七国之乱埋下隐患。

四、汉武帝的选择——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原因

材料一:地方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材料二:虽经“七国之乱”的平定,但有的王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Q:结合材料以及右图,说说汉武帝面临着哪些社会危机?

汉武帝情急之下,诏令臣下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颍川大儒董仲舒在廷试中上了著名的“天人三策”。深得汉武帝之心,从此董仲舒的新儒学被汉武帝推崇为治国思想。

社会危机——汉武帝的需求——董仲舒的思想

2、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1)治国权力的“合法来源”

2)制约机制的设计(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3)意识形态的统治政策:德法并用,以得为主。

3、史学家赵克尧认为汉武帝并非“罢黜百家”,而是对“百端之学”采取宽容;“独尊儒术”中的“儒”已非原始儒学,而是汉儒。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大德而小刑。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据董仲舒说,宇宙由十种成分组成:天、地、阴、阳,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最后是人。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三:张荫麟也指出武帝所用得力人物不是董仲舒,而是酷吏义纵、王温舒,商人桑弘羊、孔仅。

Q:试结合课本第10页的内容与材料一、二、三,谈谈汉武帝是否真正实践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

实践了。理由:书本上的从政治、思想到教育推崇儒家。

没有实践。(1)允许其他学说存在。重用法家。(2)新儒学已经不是先秦的儒学。糅杂吸收了道、法、阴阳五行的新儒学。

结论是什么?我认为是独尊儒术了,因为还是要看主流,当然这是史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大家课后可以继续探讨。

4、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Q:根据材料,指出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在与当政者的关系上有何区别,分别会对其社会地位产生什么影响。

(孔子认为,大臣以用正道事奉君主,如果君主不能达到这一点,宁可辞职不干。孟子认为国君有了重大的过失,大臣再三的劝说然而国君不听,那么就可以换掉国君。而新儒学则是维护现实统治。导致儒家的春秋战国时不被统治者重用,而新儒学则能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下面我们用一张表格来整理一下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说明儒学具有什么特点?包容性、发展性。

4、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朝统治:在汉武帝(141BC-87BC)时期,汉军马踏匈奴,收取河西;威服西域三十六国,置城郭都护,西越葱岭,攻灭康居车师大宛诸国;东并朝鲜、南诛百越。公元前200年和公元元年汉朝的疆域版图对比,疆域扩大了数倍。

2)对民族精神: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说,“脱离了传统,不管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民族既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也是一个记忆的共同体;若丧失这一记忆,也就不成其为一个民族了。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也是中华民族的强有力的粘合剂。

这个“记忆”指的是儒家思想。“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粘合剂”说明儒家思想有什么作用?有利于维护统一、阻止分裂。

3)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种思想自由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4)对主流思想:儒家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总结: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统治者选择的治国思想的变迁。

Q:统治者选择治国思想的依据是什么?

时代的呼唤(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

统治者的需要;

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

总结:而儒家思想正是以其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和兼容并包的包容性,得以延续千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中国的治国理政提供启示,为解决当今世界的问题提供启示。

教学反思:

  1. 教学主题的选择。受到上周《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备课思路的启发,采用“治者的选择”作为串联整节课的线索,同时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增加了“时代的呼唤”。

  2.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时空观念的培养。本课主线是从春秋战国、秦、汉初到汉武帝时期各统治者选择的治国理政思想。教师带着学生穿越时空,领略历史的风采。第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利用“汉武帝到底有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讨论并辩论,形成思维上的碰撞。

评课记录:黄博士在点评时指出两节课存在四点共性,第一、设计新颖。从立意、结构、选材三个方面都具有创意。例如,赵权力老师选择了儒家思想从民间到国家意志这一立意,倪红娟老师选择了统治者选择治国理政思想这条线索。第二、容量大。作为一节高二文科班的复习课,其实就是高三复习课。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第三、有深度。主要是注重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第四、节奏快。但是,这两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之处。例如对材料的处理方面。两位老师都阅读选择了很多材料,那么如何把这些资源转化为课堂使用的资源?第一、设计的问题要多维。不要设计很多闭合性问题,而要设计思辨性的问题。第二、放慢节奏。给学生更多思维的时间,教师要懂得等待。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