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政治>>校际交流>>文章内容
张小洁老师受邀五中同题异构2018.11.30
发布时间:2018-12-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鹏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小洁


教学设计

  1. 教材依据:

        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 设计思路:

        哲学高度抽象、概括、凝练,理论性极强,加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很少接触,因此,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本节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也就是进行矛盾分析法的教学,在整个哲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便于学生理解、参与学习,一定要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设计教学,力求整个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俗化。所以本家教学的理论支撑是建构主义,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贯穿任务型教学、整体性教学原则,通过教学情境具体实施。整个教学按照:“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自主探究,把握知识点——学生成果交流,梳理主干知识——问题生成,理解、内化新知——迁移、运用知识”的思路进行。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3. 学生能全面、深入理解矛盾的内涵、属性。

  4. 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

  5. 通过矛盾知识学习,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认知事物的能力。

  6. 在学习中,学生辩证思维,深入、全面理解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

  7. 学生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继续得到增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自觉树立矛盾分析法认知、分析事物,在生活上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五、教学难点:

       矛盾的含义和矛盾的基本属性。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动物世界和新四大发明、飞铁视频片段

    七、教学方法:

       导学法    情境教学法[来源:Z,xx,k.Com]

    八、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同学们好,我是来自三中的政治老师,今天到五中新校区来和同学们共度一节课的时间,感觉很开心,希望我们能够合作愉快!现在我有个小小的问题想问大家,同学们觉得我在女生里面算长得高的吗?那么,此时此刻,不能改变我,怎样才能用合理的方式让我“变矮”呢?请学生回答,并邀请一位高个子学生上台衬托我的矮。同学们的这个办法其实已经用了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在思考问题了。那么,究竟什么是辩证法中的矛盾呢?我们以动物世界为例来分析,展示图片:这是一匹狼,这是一头鹿。狼吃鹿,反映了动物世界的什么法则?(弱肉强食)

    问题:强者和弱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强者吃弱者,说明两者之间是敌对关系,我们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对立;但是强者需要通过吃弱者才能生存下去,这说明两者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统一。所以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同一性

    斗争性简单而言就是存在差异或者不同

    同一性含义出示设问:我们前面在学辩证法的哪个知识点时有说到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说明矛盾是一种联系,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

    刚才我们说的狼吃鹿对于鹿而言是痛苦的,那么没有狼的存在鹿群是不是就生活的更幸福了呢?(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展示材料:美国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千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服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狼群相对于鹿群而言是强者,但是当它们面对狮子时还是强者吗?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学们还能举例说明吗?

    木强则折,兵强则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

    在了解了矛盾两个基本属性含义和表现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来学习斗争性和同一性之间的关系。出示板书:区别和联系

    强者和弱者构成一对矛盾,没有矛盾双方就无法构成一对矛盾,而强和弱本身就存在差异——斗争性,只有以斗争性为前提才能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矛盾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美洲草原的狼群和鹿群冲突很多,但与非洲的 鹿群却几乎不会发生冲突,你知道为什么吗?

    矛盾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 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如果动物世界中只有强者会有何后果?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在动物世界中其实除了强弱的矛盾,还有优胜劣汰的矛盾,还有遗传变异等矛盾;二而在人类社会会有哪些矛盾的存在?

    师生、亲子、同学.....

    在我们的思维领域也会存在很多矛盾:正确与错误、意见与分歧、浅与深……

    展示表格,得出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思考一:事事有矛盾”可以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其他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吗?

    思考二:时时有矛盾,是不是意味着旧的矛盾解决了,事物就没有矛盾了?

    以我国为例,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在此之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原来落后的生产的矛盾解决后是不是就没有主要矛盾?

    不平衡不充分的生产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出现了。

    设问:面对当前的主要矛盾我们该怎么办呢?

    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过渡:随着我国在不断寻找解决主要矛盾方法的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猜猜我国近几年取得的一些成就,猜猜它们是什么?

    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我们需要的所有东西,简直不能再方便。

    快捷、方便的“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

    该项发明能让原本需要数十小时的路程,在短短数小时内就能达到,并且在近些年国际化的浪潮中,正在快速走出国门。

    上述四样东西也被称为新四大发明。

    分析矛盾特殊性必须先承认矛盾具有普遍性

    (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

    而这四大发明中高铁又更具有国际影响力:我国高铁运营里程从9000公里增加到2.5万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

    同学们了解火车发展史吗?

    绿皮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动车组车速更快,浑身是动力。

    火车在不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

    同学们觉得高铁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改善?

    目前高铁所存在的矛盾:

    速度与安全

    供给与需求

    便利人民与投入成本……

    同一事物所存在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播放飞铁视频请结合今天所学的矛盾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向飞铁时代迈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生活与哲学》中最抽象、难度最大的一框题,加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接触的矛盾和辩证法中的矛盾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此,在学生理解和掌握过程中就有了更高的难度。并且本节课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整个哲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教学实效性要求非常高。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整节课的设计流程都是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分析生活实例中理解并掌握矛盾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出示了一个头脑风暴题:此时此刻,不能改变我,怎样才能用合理的方式让我“变矮”?这个互动既拉近了我与五中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让学生对辩证法的矛盾观点有了初步的印象: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逻辑矛盾和斗争过程。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动物世界中强者和弱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果只有强者没有弱者会有何后果,狼群面对鹿群时时强者,但当它们面对狮群时还是吗......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和互动很好的化解了抽象的矛盾相关知识点。如何让课堂抽象知识点能够深入浅出的化解,主要基于课堂情境是否贴近学生生活。

     在动物世界情境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猜猜它们是什么的环节。这个环节我融入了我国的新四大发明,既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热情,也激发了他们的政治认同。在新四大发明的基础上展示最具代表性的——高铁发展和乘坐高铁的情境,既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例,也很好的化解了矛盾特殊性的相关知识。这个环节在动物世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既贴近学生生活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整个环节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的设计主要是由小到大,从动物世界到人类社会,从我国的高铁发展史到未来飞铁的到来。这些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很好的化解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发展和成就,真正培养了他们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

    但是在利用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原则化解矛盾同一性离不开矛盾的对立和差异这个知识点时还不够流畅,这是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评课记录

1、两位同题异构的开课教师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五中杨凤梅老师结合自己心理老师的身份从心理舒缓角度讲解本课内容;三中张小洁老师主要是由小及大,由动物世界到人类社会,由我国的新四大发明到高铁发展,逐层递进化解重难点。

2、五中王剑舞:两位老师的课堂情境都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两节课都选择了符合本节课知识点的视频资料,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很好的化解了课堂知识。

3、三中杨春玉:两位老师都关注了哲学的生活化问题,杨老师侧重于从个人生活中感悟哲学观点,张老师则偏向于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哲学观点。哲学来源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在两节课中都能体现哲学对生活的指导的理念。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