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成果分享>>文章内容
教师的学养+学科的营养=学生的素养
——新课标省级培训心得(张坤玲)
发布时间:2018-11-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2018116——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江苏省镇江中学举行的高中历史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省级培训。课程专家、教材编审、教学法专家以讲座形式、一线优秀教师以公开课展示的形式进行培训,我受益匪浅。

课程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的讲座分为三部分,他首先围绕“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做了科学准确的界定;然后,他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确定的依据及培养策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入手,勾勒出了充满学术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历史课堂全景;最后,他阐述了历史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把教学与评价联系起来,用评价推动教学的进一步变革。

人教社的李卿、许斌两位教材编审介绍了中国史和世界史教材的编审原则、设计理念和教材的编排体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建议。尤其是世界史教材,是国内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等学术领域的专家心血之作,对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总结历史智慧大有裨益。

教学法专家、华东师大李月琴副教授以上海地区为例,介绍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上海的教学模式“示范——模仿——迁移”符合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学习的认识、对教师的教学很有指导意义。

一线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展现了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培养路径,指向明确又各具特色,凸显了江苏历史教师对课堂、课程、学生的关注和引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马克思“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论的现实应用,因此,历史课程不仅要有学科特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对人的培养,以期让学生在未来面对崭新的、不确定的、困难的情境时,有认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改革关键在课堂,而课堂的变革关键在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历史课堂更加灵动和谐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通过阅读、交流、反思、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的学养+学科的营养=学生的素养。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始终在路上!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