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顾后 合理探求
——文言文实词推理方法
【教学目标】
1. 坚定学生积累文言实词的信念。
2. 归纳总结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3. 熟练运用推断方法解决文言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推断方法解决文言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我们复习必修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归纳了“绝”字的词义。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段文字,思考“绝”的意思。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这些都是课文中大家非常熟悉的句子,有的同学就有疑问了,考试的时候又不会考课内的文章,为什么我们还要复习课内文言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几个高考卷子的句子。
①昭(人名)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2009年高考课标卷)
②素与郭善,登门造访(2007年广东高考卷)
③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年高考)
句子三个画线的字其实都来自我们的课本。“婴”,《陈情表》中“祖母刘夙婴疾病”,缠绕的意思。“善”,《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交好的意思。“薄”,《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逼近的意思。
可见,考试其实是来源于课本,而且实词的范围是固定的,我们积累得越多,就意味着我们的正确率越高。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文言实词都有很多义项,但在具体的语境当中,实词的意思又是固定的,如何确定实词的意思,我们需要一些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找这些方法。
二、猜词义,寻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
请同学先看学案的1-3题,告诉我你是如何得出这个字的意思的?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蒲松龄《促织》)
2、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
3、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都能为我们提供一把推断词义的钥匙。这就是我们说的语法分析法。
我们用这个方法来解决下两个句子。
1.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2.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陈公弼传》(2011年江苏卷)
(二)成语解释法
我们再来看看学案上4-7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4、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
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列传》)——长治久安
6、使弈秋诲二人弈。(《孟子·学弈》)——诲人不倦
7、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殚精竭虑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请同学看看下面几个句子,找找与之相关的成语。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屡试不爽
2、因遗策。——因循守旧
3、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投笔从戎
4、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不速之客
5、(2011年高考山东卷)泽命不渝,信也。——矢志不渝
(三)语法分析法
我们再来看看学案上8-9题,思考要正确解释这两个词要关注什么?
8、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
9、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蒲松龄《促织》)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句子语法结构基本是固定的,是按照“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正确的解题步骤:分析成分→推断词性→推测词义。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来试试解决下面的句子。
1.信义著于四海。
2.烟涛微茫信难求。
3.楚王贪而信张仪。
4.辍耕之垄上。
5.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6.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7.意季布匿其所。
8.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在高考的文言文阅读中,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实词的词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文意。
1.(2000年全国卷)自放驴,取樵炊爨。
2.(2004年浙江卷)(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
3.( 2016年全国甲卷)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陈)登云。
(四)句式推断法。
学案上10-11题,大家来一起归纳总结下。
10、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杜牧《阿房宫赋》)
1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这两个句子的共同特点是对称。古人喜欢讲究对称美,古诗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非常多。可以利用文言句式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
课文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2)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4)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让我们来试试运用这个方法解决问题。
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贾谊《论积贮疏》)
2、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史记·田单列传》)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啜粟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2006年高考浙江卷)
5、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2011年高考湖北卷)
(五)邻词推断法
学案上12-15题,很多同学这几个词把握不准,我们来看看这几个词在句子中有什么共同点。
12、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苏轼《石钟山记》)
13、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史记·鸿门宴》)
14、成益愕,急逐趁之。(蒲松龄《促织》)
15、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史记·屈原列传》)
从词性上看,这几个词都是动词,并且和另外一个动词并列,所以我们不难想到这两个动词之间肯定有着某种关系,根据语境我们推测出这几个动词都是同义的。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用已知邻字推断未知实词词义。
①今又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③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使表》)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这几个句子的词都是偏义复词。
(六)字形推断法
学案中16-18题,这几个句子的词都很有特色。
16、弘治戊申年大旱,出白金若干两,助官籴谷以济民。
17、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18、生而眇( miǎo) 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籴”、“粜”、“眇”,从字形我们就可以猜测出这几个词的意思。每一个汉字的组成都是有某种规律在里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构字方法,通过这些构字方法,我们推测出词义,特别是形声字和会意字。形声字的形旁就是表义的,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个词大概的词义范围,会意字本身就是几个字的组合,根据组合规律也可以进行推测和判断。
⑴ 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②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指南录后序》
⑵ 用“纟”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三、课堂演练
伯凝虽瞽,性好读书,倩人读之,入耳辄能记忆。频听之不厌,读者舌敝,易数人不给。所读书,自经史子集,以至稗官野史,无不淹博。尤喜谈医书,架上医书不下数百余种,一一倩人读之,过耳亦辄能记忆。遂究心脉理,尽取名医所辑诸书,日夕研究,遂得其精髓。凡诊切诸病,触手即知。伯凝有力,多储药材,复精于炮制,药无不精,服无不效。凡有病者至其斋头,未尝赍一钱而取药去者,积数十人不厌,舍数百剂不吝,费数十金不惜也。嗣是寿花堂丸散刀圭,倾动越中。吾家十世祖为越郡名医,所开药肆,甲于两浙,后以阴功,子孙昌大。昔人云:“公侯之家,必复其祖。”伯凝殆即其后身矣。
四、课堂小结
在文言阅读中,语境(即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高考考点“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同时推断实词的方法可综合运用,要力戒孤立、片面。
【课后反思】
课堂设计基于学生问题,更应高于学生问题
设计这堂课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让学生端正自己的观念,重视课内文言文中重要实词的积累,其次是希望给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当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问题和障碍时可以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理解文意。基于这样的一个初衷,我设计了学案,并且请学生提前完成第一部分的任务,课上则结合学生的问题归纳总结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并当场检测学生对这些方法是否理解,是否能够综合运用。
虽然整堂课的设计是基于学生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觉得有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
1. 课堂预设过多。为了方便自己的教学,我在设计学案时句子之间的顺序是根据我所讲方法的顺序罗列的,这样就把学生紧紧地框在了我的思路之中,不会让课堂出现任何意外情况,但导致的问题是课堂死板,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什么被老师模式化了。
2. 题目难度不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虽然有些句子是课文当中的句子,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是有困难的,但是有些课外的句子,因为本身句意简单,学生理解起来倒是比较简单,这就打乱了课堂上由浅入深的节奏,也让学生缺少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所以在选择例句和课堂检测的题目上还需要再多花点心思。
3. 方法值得推敲。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把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总结归纳成了六类。但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两个问题:(1)方法和方法之间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很多方法之间甚至有重合的地方。(2)在解决文言难题时,常常需要同时运用几种方法,很多问题用单一的方法往往不能解决。所以,我对自己的设计产生了一种质疑,这样的设计能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课堂是我们青年教师进步的阶梯,只有通过不断地上课,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