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
常州市第三中学 韩光
一、课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重点和难点
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天朝田亩制度》;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常州古迹护王府遗址,激起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天国梦起——背景篇
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①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②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③诱因: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教师简单介绍洪秀全的生平,继而通过材料展示,让学生探究问题:拜上帝教给人们构建了怎样的最初梦想?能否引起农民共鸣?
2、天国梦兴——发展篇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
①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②1852年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③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与清朝对峙。
④北伐、西征并举,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3、天国梦筑——巩固篇
①、前期治国方案:《天朝田亩制度》
展示《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提问:《天朝田亩制度》中对土地和产品分别按照什么原则,怎样分配?体现了农民的什么理想和诉求?
土地和产品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体现了农民追求平等,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理想和诉求。
情景模拟:1853年冬天的某日,天京街头出现太平天国的一个告示:《天朝田亩制度》,一众百姓在讨论。教师利用与学生的角色扮演,对《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进行实际分析,让学生感悟并归纳出该制度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革命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提高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农民生产积极性低,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落后性:维护小农经济,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得出结论,这个方案根本无法实施。
②、后期治国方案:洪仁玕《资政新篇》
展示《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洪仁玕的经历。
提问:《资政新篇》提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进步性?
学生归纳回答:(1)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2)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情景模拟:几年后……同样在天京街头,一个太平军在张贴告示《资政新篇》,一帮百姓又议论开了。教师利用与学生的角色扮演,对《资政新篇》的内容进行实际分析,学生思考:洪仁玕的主张在当时能够实施吗?为什么?
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总结:太平天国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虽然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都由于各自的缺陷未能实施,这也为太平天国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4、天国梦碎——失败篇
展示天王府照片,同时展示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时宣扬的平等思想,让学生感受誓言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统治阶级的奢靡腐败。
统治集团内部随着个人私欲的膨胀,相互之间也开始了争权夺利,最后给天京城带来了一场血光之灾。展示天京变乱视频。
天京变乱的发生使太平天国的实力大打折扣,清政府也加紧对太平天国的围剿,虽然洪秀全任用青年将领试图挽回败局,但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加入到镇压行列(展示与洋枪队作战照片),最终在1864年,天京陷落。
5、天国梦思——反思篇
提出问题: 探究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回顾史实得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主观上:农民阶级局限性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得到教训: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提出问题: 探究二: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展示材料:
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
——孙中山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孙中山
提问:孙中山对洪秀全的评价前后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太平天国的影响: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2、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主要功绩);打击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
3、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无法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5、教训: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农民的救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课后练习(略)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是当今教学中最能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因此在高一的教学中我们大力采用高效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程标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内容的规定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解决这样的问题:要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哪些史实?怎样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将学生融入到历史中来,提高学生分析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找不到材料的关键句或者读不懂题意,这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材料分析题的做法。
根据这种情况,基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教材上有的“史实”,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教材中没有的“史实”,则需要适当补充。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这一环节时,通过补充讲述洪秀全的个人经历,既能够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让干瘪的历史知识丰富起来,也为客观评价这场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做了必要准备。
为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教学中我还有意识地将本课设计的更加活泼自然贴近生活,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站在历史中感受历史。在讲解过程中做到详略得当,当时学生并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所以快节奏的教授方式学生进入的较慢。
但是值得欣喜的是,在实行高效课堂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上课发言的同学也踊跃了许多,集体荣誉感增强。比之前死气很沉的课堂好了许多。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我提醒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思考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究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场“农民运动”?应该说,这个问题的思维含量比较高,需要学生在这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联系整个近代中国历史进行理性思考。在结尾部分,教授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但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学的科学指导之下,树立正确的革命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实践表明,在实行高效时,要做到“导学”先行,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积累知识有所怀疑,提出问题。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知识的传输逐渐向能力培养方面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