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物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主题式研究——卞国萍
发布时间:2018-09-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孟琪

第五节  自由落体运动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规律,及初速为零匀变速直线特点。

找两位同学用反应尺测反应时间——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活动:演示纸片与粉笔的下落过程,提出问题:重的物体一定下落的快吗?你的观点是什么?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动手设计自己的可行方案。

教师活动:将纸片团成纸团,演示纸团与粉笔的下落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使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实践自己的猜想

教师活动: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教师总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并给出一个定性的说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准确,注意引导)

1)定义: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运动

2)条件: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之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教师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子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

2、它的方向如何?

符号:g

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

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9.8m/s2,粗略计算中可以取g=10m/s2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中列表,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这一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但不宜过多解释

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单位:m/s2

 

教师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ag就可以了。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

    

  推出:

3、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练习P(47)“问题与练习”第2题:

一位观察者测出,悬崖跳水者碰到水面前在空中下落了3.0s,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悬崖有多高?实际上是由空气阻力的,因此实际高度比计算值大些还是小些?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习独立作答;学生解答完毕后相互讨论和检查结果。

教师点评: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可算结果达到45m,实际上由于空气阻力,3s内不会下落这样的距离,提醒学生注意理想化可能带来的误差。

点评: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理解。

4、学生探究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

1、如果给你一把尺子能否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测定一下你的反应时间?

日常活动中,有时需要反应灵敏,对战士、司机、飞行员、运动员等尤其如此,当发现某种情况时,能及时采取相应行动,战胜对手,或避免危险。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这里向你介绍一种测定反应时间的方法。

    请一位同学用两个手指捏住直尺顶端,你用一只手在直尺下部做握住直尺的准备,但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直尺。当看到那位同学放开手时,你立即握住直尺,测出直尺降落的高度,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可以算出你的反应时间。

2、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建议学生课下测出自己的反应时间,将自己的尺子改造成“反应时间尺”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将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

教师活动: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测量洞的深度?漫画:洞有多深?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及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从静止开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学好本节可更好地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对上节内容的有益补充。要突破此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v0=0a=g。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判断是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方可代入计算。

(四)实例探究

☆自由落体运动基本概念的应用

本节的易错点是对于空间下落的物体是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判断时易错。在判断时,如题目直接给出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或忽略空气阻力等提示语时,可将下落的物体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对于有空气阻力的问题,若空气阻力远远小于重力,可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若只是空气阻力很小,则不能认为物体就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因为虽然空气阻力很小,但可能空气阻力与重力大小差不多,故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在空间下落的物体不一定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如:物体以 2m/s的初速度竖直下落就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由于v00,不符合定义,但此运动可看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本节易忽略之处即在于做题时易忽略自由落体运动的第一个特点。v0=0,从而将上述运动当作为自由落体解决,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1]甲物体的重力比乙物体的重力大5倍,甲从H m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 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率比乙大

B.下落l s末,它们的速度相等

C.各自下落l m它们的速度相等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

解: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因是自由下落,只受重力影响,加速度都为g,与质量无关,D选项错误。又由v=gt,知A选项错B选项正确。又由公式v2=2gh可知C选项正确,故答案应选BC

点拨:本题中最易出现的错误是误认为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大,而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小,以致于错选为AD两个答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自由下落’即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例2] 从离地面500 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m/s2,求小球:

    1)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2)自开始下落计时,在第1 s内的位移、最后l s内的位移。

    3)下落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的位移。

分析:由h=500m和自由落体加速度,根据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时间,根据运动时间,可算出第1 s内位移和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最后1 s内的位移是下落总位移和前(n - ls下落位移之差。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特点之后在学习,教学的难点在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及运用,由于还没有打点计时器,因而在教学中直接将纸带展示给学生,但部分学生不会处理纸带,以后的教学中最好注意教学的先后顺序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评课

1本节课利用反应尺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学生的前瞻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是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3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

4教学中如果数据的处理能够更简化一些更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