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第二周组内公开课——《获得教养的途径》
获得教养的途径
张丽明
教学目标:
1、明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能分析文章的逻辑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专题已经学习了一系列的议论类文章,它们的写作目的各有不同,《劝学》是证明一个观点的,《师说》是杂文类,就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提倡一种做法的,读本上的《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也是证明一个观点的,《中国的孩子玩不起数学》呢?分析社会问题。《诗化》是阐述一个概念的。写作目的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写法会有点不一样,但是共同的是它们都很讲究逻辑性。
二、简介随笔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一篇随笔,昨天给大家介绍过,随笔这种文体,大多是作者谈自己的一些思考感悟,不带有要说服谁或者解释什么的任务,它也属于议论文,但比一般的议论文活泼自由,文艺色彩浓于理论色彩,由于写随笔的人往往具有丰厚的学养,所以随笔大多能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怎么读随笔呢?建议三步走。
三、明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观点
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文章,做了摘录,写了疑问和感受,今天就让我们顺着这三条路径来讨论和进一步思考。
首先“明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观点”,逐段概括,找出逻辑关联。
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就是主要观点,关于这一点,有同学说理不清全文的思路,有同学说不理解为什么要分两部分来写,其实这两个问题差不多,这个和随笔的特性有关。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部分的4个段落,能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吗?
第二部分主要是描述阅读的美好体验,它和前文看似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仍然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美好的体验,正是阅读世界文学使人获得教养的具体展现。
这种看似随意实则逻辑清晰的结构,正体现了随笔的特点。它形式上可以自由,但终究属于议论文,还是要讲逻辑的。
四、品味妙语佳句,感悟作者智慧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些被同学摘录频率比较高的句子。
1、 因此,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这个句子,我们很多同学觉得它好,却又有点懵懂,不是很理解。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2004年刘翔跑12秒91,打破保持了13年的世界纪录,2年后他又把成绩提高高12秒88。“随处可到达终点”——你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是终点,但是不能停歇,还要努力争取下一次的提高。“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结合前后句来看,应该是说真正的教养是动态的呈现,努力的过程,对真正教养的追求永无止境,宇宙是生生不息的。
2、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
能站到一定的高度,对整个人类有所了解,而不是对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某一个群体某一个个体,有了解。比如说曹雪芹,他的《红楼梦》写林黛玉薛宝钗那样高雅美丽的女子,也写薛蟠那样不学无术粗鄙的贵公子,还写贾瑞焦大,写刘姥姥,你看得出他有瞧不起焦大、刘姥姥的意思吗?没有,他是带着同样的悲悯来看所有的人,这就是与整个人类之间息息相通的意思了。这段话与第二部分最后一节的某段话是相呼应的,大家找找看。
“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
3、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这段话摘录的同学特别多,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4、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引用练习里的句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人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古之学者与今人学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有可教养的个性或者人格,一个没有。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对人类的爱,对知识的敬重,关怀人的心
5、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先得有可教养的个性或人格,对知识有敬重,对人间有爱意,对人类有理解,才能读懂杰作。薛蟠估计是读不懂《红楼梦》的。
6、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
通过阅读达到的境界越来越壮阔
7、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斑斓锦缎是比喻,指美好的文学世界,当你在文学的世界里徜徉的时候,有时你会顿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领会到人类共同的崇高精神。
五、联想与思辨
现在对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是理解得比较透彻了。那么,对于作者的观点,我们是不是就不假思索地就全盘接受呢?当然不,我们得思考、追问。
其实初读的时候,已经有不少同学进行了思考了。我们来看看大家当初提出的问题,看现在是不是已经找到答案。
思考一:真正的教养有没有目的?
思考二:为什么说“读的太多可能有害”却又提倡读书?
思考三:除了阅读经典,获得教养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
教学反思
2017年的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刚接触这个概念,我有点不知所措,因为没有任何前人的范例可以参照,深度培训也还没有开始,只能是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自己摸索。《获得教养的途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做的一次尝试。
这篇课文被归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任务群,我对这个任务群最粗浅的认识是:一,本任务群要通过资源整合强调议论类文章的思辨性特点,除了教材上原有的4篇,读本上的《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中国的孩子玩不起数学》、《诗化》3篇也可以整合在一起。二、本任务群的目标是训练发展学生阅读议论类文章的能力,提升学生逻辑思辨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议论文的认识非常粗浅,不管什么类型的议论类文章都用“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去套,像《中国的孩子玩不起数学》这样属于杂文性质的文章,开头讲国际数学奖的事件其实是个引子,但很多学生说这是“举例论证”。
正是基于这些情况,我定下了按照随笔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重点强调对于逻辑性的体悟的基本思路。
实践下来,自我感觉我想讲的都讲清楚了,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这篇文章确实难度太大,整堂课基本都是我拽着他们走,匆匆忙忙赶流程,理思路环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句子赏析环节又略有拖沓,以至于很重要的联想思辨环节没有来得及展开。
对于一些难句的解读,听课老师有不同理解。不过我觉得这很正常,毕竟文学是有一定的含糊性的,我尽己所能也未必能够解释得很清楚,但我想首先我至少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理解的思路,这肯定比回避不讲要好。其次,以我的年龄阅历,我的理解虽然不见得大家都认可,但对学生应该还是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评价意见:
1. 闫睿老师:在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下,有自己的设计思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第一部分的内容可以稍微精简一些。
2. 王伯美老师:张老师迎难而上,选择了难度较大的文章,对学生逻辑性、思辨性的锻炼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张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值得学习。
3. 夏雪松老师:议论文和杂文的区别界定很新颖;语段的梳理、概括依靠的是逻辑思维的整合,语句间的关系是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4. 顾岚岚老师:对高一学生来说,思辨性阅读是很困难的,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以任务群为导向,体现了备课过程中独到的思考,建议在引导学生赏佳句、悟智慧时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5. 赵锋校长:张老师选择《获得教养的途径》作为公开课的内容,勇气可嘉,教学设计精心细致,体现出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诸位老师的评价精准到位,专业性强;语文教师经常要思考: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努力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堂课的思维容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