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度第二学期
化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一、工作思路
坚决贯彻落实《常州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和《常州市“十二五”教研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教科研为手段,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强对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加强对考试命题质量的研究,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力求在新形势下化学学科教研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二、重点工作
1.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反思,努力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共享资源,分享经验与智慧。
3.加强对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研究,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制定科学有效的备考策略。
三、工作业绩
(一)课程建设
1.通过对高中现行使用教材的研究,如栏目特点和功能、内容的呈现方式,结合现行课时紧张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资源重新整合与创生,提高课堂容量与效率,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进步和发展。
2.定期与二中等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与问题研讨,加强合作。
(二)教学研究
1.认真落实“主题式每周一课”活动,围绕研究主题“如何开展问题情景式教学”,上课老师精心备课,采用实验探究、问题串设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陈小强老师上的高一新授课“化学反应速率“,一改他一向视频实验的风格,采用了演示实验,并且是师生配合来演示实验,学生的兴致被激发出来了。
贾鹰老师的高三复习课“限制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也是精心备课,把这个教学难点通过问题的层层铺设,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效果显著。
我开设的是高一新授课“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学案引导学生掌握本课关键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掌握原电池原理,这是学生设计番茄作电解液的原电池。
孙仁泽老师的高一新授课“乙醇”也是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学习乙醇的性质。
陆琴英老师上的高二年级,内容其实是高三复习课“离子反应”,陆主任采取的是老师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同伴互助”,由老师调控课堂节奏,并在关键问题上点拨讲解。陆老师对小组交流讨论教学方式已研究多年,并一直在课堂实践,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解决诸多问题,老师不必面面俱到,学生通过彼此的交流探讨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并联络感情。但这种授课方式前期的准备必须很充分,然后小班化实践效果更显著。
黄健老师在高一创新班开设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质”,课前在睿意平台提供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基础知识。课堂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我构建知识框架。
2.邀请特聘教师房宏老师到校指导工作,请房老师为我们讲解课标,同时教研组老师们也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高一教学早做准备。
(三)学科活动
本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常州市教育局组织的“2018常州市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由我作为指导教师,指导高一1班的5位学生开展研究,由于正好是寒假前 下大雪那几天接到的文件,我们就确定研究课题:《常州市区2018年大雪雪水中化学成分的检测与思考》最终获得“2018常州市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三等奖。
(四) 教科研活动
教科研活动方面我们陆琴英主任结合我们组的每周一课研究主题,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课程与教学》期刊,打破了化学组多年无论文发表的僵局。
本学期的校外听课、培训活动还是挺多的,到一中听新老师汇报课、北郊高中全天的市级教研活动开了4节课,我受邀担任一中新教师招聘课堂考核评委,陆琴英老师担任常州市理科实验教学说课比赛评委。另外我还参加了6月在重庆召开的新课程标准研讨会,聆听了3位新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的讲座,收获颇多。
四、反思与对策
1、每周一课的好的做法不能用于平时的常态课,比如高一的实验探究。有一些老师不做实验,喜欢讲实验。一些老师上课过于依赖PPT课件,备课不够细致,特别是学情研究不充分。
那么这个现状怎么改变呢,这两次的教研组长会议,听了很多教研组长的发言,我深受启发,很多地方值得借鉴,比如课堂教学的问题,还是暴露集备不充分。下学期备课组集备时,定点定时定人还是要做得更细致,找一个更具仪式感的场所代替办公室,每次定人来讲讲怎么培养化学核心素养,通过怎样的方式,具体怎么做;另外每周集备时,组织老师谈谈上周的教学反思,特别是教学时遇到的一些困难,收集教学问题,记录在册,寻找探讨解决之道。
2、化学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年龄结构老化,没有生力军加入,整体来说,组内老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愿望不强,进取心不够强,大家都是只想着把课上好,对得起学生和家长,不辜负学学校的托付。这次参加重庆新课标的培训,专家讲了课标修订的背景、目的、意义,让我认识到我们教学不仅仅是教书,更是培养人的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民,自己不能照本宣科、坐井观天,必须不断更新知识观念,与时俱进,终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