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区,新课程,打造创新型教研组
——2018-2019第一学期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倪红娟
上个学年,在校长室与教师发展处的带领下,教研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并在教师个人发展和教研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2018年9月,我们搬到了新堂路新校区,恰逢新一轮课程改革,各级新课标、新教材培训正有序展开。这对历史教研组的发展而言是一个新的契机,我们要借此机会打造一个创新型的教研组。
第一、加强新课标研究
新课改的形势下,历史的新教材仍未下发,所以在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下,如何使用“新”教材,这是历史教研组亟需研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重点研究新课标以及如何使用教材。
1、名师引领,指导教学研究方法。历史特聘教师黄天庆博士最关心如何推动历史教师成长,促进历史教研组的发展。他与我一起制定了本学期的特聘教师活动规划:(1)理论学习(评优课理论考核内容学习)(2)围绕评优课的标准进行公开课磨课(3)研究新课标(4)论文写作指导。相信经过专家的指导,我们会改进教研方法、提升教研能力。
2、加强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教学
(1) 集备制度: 严格落实每月一次教研组大集备以及每周一次的备课组集备活动。集备做到 “三定”,定主题、定主讲、定时间。在此基础上,营造历史办公室即时研讨氛围。
(2) 研讨内容:新高一要根据指导意见重点研讨教学进度安排。新高二根据新的小高考见A不加分的方案,重新安排教学进度,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策略。
3、承办高三研讨会,增进校际交流
2018年11月,高三研讨会将在我校召开。我组教师将全力做好会议的后勤工作。同时,借此盛会,一方面通过开设研讨课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另一方面通过与外校教师交流拓展教学视野,提升教学水平。
4、积极参加校际联合公开课
12月我校将开展校际联合公开课,届时将根据学校安排的开课年级确定开课教师。
第二、落实常规工作
1、每周一课的听评课活动
开学初的教研活动中,我组制定了每周一课的开课计划。每个人的开课主题依然围绕历史组课题《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与案例研究》展开。听课与评课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方法—实践应用—反思改进—再次实践”,让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
第三、拓展教学研究途径
1、以课题为抓手,提升教研能力
教研组要以科研促教学。目前历史组教师正在参与研究的课题如下:韩光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评价研究》通过中期评估,获得立项;倪红娟、张坤玲:《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及案例研究》申报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第二批课题。倪红娟加入的《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通过立项并继续开展研究。
2、以历史评优课比赛为平台,提升教研能力
张坤玲老师将继续参加常州大市的比赛。历史组作为坚强后盾,全组教师必定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帮助她精心磨课,邀请特聘教师,与全组教师一起以优课的标准来听课评课,提出改进意见。
3、开发校本课程,提升教研能力
目前历史组有三个校本课程,但随着新课改的启动,历史课程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因此有必要开发一门新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研究新课标、自己的学生、教学内容,并把学校发展的远景和文化的创生相结合。在这种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4、撰写教科研论文,积累教研成果
特聘教师黄博士已经给我组的青年教师定下了指标,本学期每人交两篇论文,由他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并争取先在《课程与教学》上发表,然后再向核心期刊靠拢。
5、抓住各种学习机会,开拓教研视野
条件允许的话,10月将派出一位历史教师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主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学》2018学术年会。
6、学科特色活动,推动学科教学
教研组思想解放大讨论时重点研讨了这个问题。学科特色活动是历史学科的重要阵地,决不能放弃。对于《国家宝藏》这种介绍国宝加表演背后的故事的形式,其他教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参与面太窄,有人认为准备时间过长,影响学生学习,有人认为与历史学习的关联性不强。于是,又出台了一个历史知识竞赛的活动,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让学生猜事件名称。在暑期已经制定了活动方案,本学期将在高一年级展开。
新学年,在新堂路上的新三中,一群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着新课改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一定要借着新课改的东风,打造一个创新型的历史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