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登录 OA外网 OA内网 怀念旧网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老网站内容备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苑>>文章内容
我的父亲不优秀
发布时间:2010-09-01   点击:   来源:未知   录入者:赵俊

我的父亲不优秀

——两次教《十八岁和其他》

必修一中有一篇课文《十八岁和其他》,是一位作家父亲写给年满十八岁儿子的信,这位父亲是那么充满柔情又那么睿智和诚恳,所以尽管这封信其实是写于60年代,今天的90后的中学生读起来还是很受感动。读着学生写给父母的信和父母们的回信,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五年前的教训我可是牢记至今啊。

五年前,我们学校高一年级在常州市首次试用苏教版语文教材,我作为高一的任课老师,第一次读到这篇课文,当时我感觉这篇课文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只会抱怨父母不理解他们,很少会换位思考,而这篇文章非常细腻地写出了一位父亲面对儿女的成长的种种心理感受,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听到这样一位父亲的心声应该是前所未有的体验。我希望学生感动,并且更加懂得感恩。

学生读过以后确实如我所期望的那样纷纷表示感动,于是我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最深切感受到父爱或者母爱的事件,我本以为这应该是一个很温馨的环节,结果学生所说大同小异,无非就是自己生病父母冒雨送自己去医院之类,正有些失望时,突然注意到一位男生低着头、好像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以为他会有动人的故事,就请他起来说。没想到的是,他犹豫了一会儿,说出的却是:“我没有扬子那样好的父亲,我觉得我的父亲根本不爱我。”说完他就重重地坐下,把脸埋在了手臂里。学生们面面相觑,我也措手不及,楞了几秒钟我才反应过来,赶紧把球踢给学生:“对他的回答你们怎么看?”他的同桌站起来说他的父亲确实对他不好,别的不能多说。接下来有两三个学生都表示对自己的父母有点失望,有的说父母只知道挣钱,空下来就打麻将,有的说父母离婚了,谁都不管自己。课堂的发展完全偏离了我预设的轨道,教室里的气氛变得很沉重。我完全相信学生说的是真心话,我也想到一定不止这几个学生有这样的遭遇,可是,我仍然“顽强”地进行“感恩”的教育: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像扬子那样爱自己的孩子的,我们同学说的这些情况,一是少数,二是,也许父母们有他们不得已的难处,我们一时还不能了解。但千万不要怨恨父母,不管怎样,是他们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最后我还动员学生为自己的父母过一次生日。

课后我找了那位男生谈心,他告诉我他的父亲吸毒酗酒,经常对他和母亲拳脚相加,他恨死了他的父亲。我没有勇气去家访这样的家庭,只能多关心劝慰这个不幸的孩子。

后来也有家长和我提起孩子为他们过生日的事情,说感到很欣慰,感老师的教育,可这丝毫不能减轻我的失败感——对于那些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的学生,我这堂课使他们得到什么了呢?而对于那些正常家庭的学生,难道我这一堂课就让他们“更加懂得感恩”了吗?

五年以后,当我回到高一再次教这篇课文时,我的教学目标不再是让学生“更加懂得感恩”,而是要他们理解“长辈的心情”和“沟通的重要”。

我的思考:语文课的目标不要泛道德化,要紧扣文本、切实可行。

我不再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最深切感受到父爱或者母爱的事件”,这个问题让老师自己来说恐怕也会觉得无从说起吧?因为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原本就少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况且,社会如此之复杂,我们怎么能回避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都对孩子负责的事实?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环节:

“也许我们的父母很平凡,他们没有扬子那样的修养和学识,不能像他那样指引我们的人生之路,甚至也许他们还有着一些让我们觉得难以忍受的缺点,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还有没有别的出路?”

这次不再有沉重和悲伤,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表现得成熟而且善解人意。而我给出了三条建议:一、父母的个性也是他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决定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人都是自己不良个性的受害者,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而且父母到了这个年纪,已经很难改变,我们只能面对现实  二、父母不能选择、父母不能改变,但我们自己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成为优秀的人  三、父母只是我们成长的引路人之一,除了父母,还有很多人可以给我们力量,比如扬子这样的作家,比如良师,比如益友。

我的思考:只要面对真实的生活,学生就有话可说,而对老师来说,把真实的生活考虑全面一些,才可能真正对学生施加“教育”而不是“说教”。

最后,我不再为了标新立异要求学生为父母过生日,而是老老实实按照书上的要求请学生给父母写信,并希望父母回信。

结果是出乎意料的惊喜:很多学生写得非常认真,洋洋洒洒几大张纸写得满满当当,而多数家长都写了回信,有的甚至写得比原信还长。有意思的是,学生的信,大多是写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以及对一些问题的不同看法,而家长的回信大多是作解释以及表达对孩子的期望。这样的沟通,对很多家庭来说还是第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不比形式上的生日有意义得多吗?

我的思考:形式化的德育工作也可能给人带来满足感,但只能偶一为之,而且只有很小一部分人会感到满足,只有结合学生真正需要的德育,才能走进他们心灵的深处。

文学作品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天然就有距离,有的是时代的距离,有的是审美的距离——文学家对生活的体验比一般人深刻,也往往比我们普通人多一些精彩和美好。我们的语文课堂大多数时候是带领学生纯粹从审美的角度、怀着着崇敬的心情仰视这种深刻和美好,这也许可以视作“美育”,可是,很多时候,关注学生的现实生存状态、帮助他们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生活的力量是不是更有意义?这也许正是文学的“德育”功能?

常州市第三中学语文组张丽明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