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也是一种美
——从对立面看与学生的沟通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曾说过这样的话:“每块石头都是一座佛,只要有人去掉多余的部分;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只要有人帮助除掉缺点和瑕疵。”我们每个老师,都是那个“有人”。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我们老师采取了多种方式去走进学生,了解我们的学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去年学校召开了“走进学生、读懂学生、有效沟通”为主题的德育沙龙,在会议上
案例:去年的班上有位女生,学习一直比较优秀,很有自己的主见,对待事物爱憎分明,总是觉得自己的思想要比其他同学成熟,久而久之形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显得不大合群,有点格格不入。通过家访我了解到由于家庭父母的矛盾,使她怀疑起人的真诚,再加上父辈的重男轻女思想,更加深了她内心深处的自卑,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其他人都是不可靠的。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像所有班主任一样,想多去关心她,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刚开始与她接触的时候我更多的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接近她,多倾听她的想法,让她感受到我的真诚。一开始,我很庆幸她把我当成了朋友,愿意和我沟通,许多想法在我的引导下得到了纠正,人也开朗了跟多,并且逐步融入到同学中去。我也暗自窃喜,一个成功的德育工作又成功了,就在这时问题也出现了,我发现似乎这个孩子有点过分的模糊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总是认为我会认可她的想法,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更多的时候想到的是如何和我感叹人生的无趣,批判社会的黑暗面……。直至有一天她给我打了这样一个电话:“老师,今天我不来上课了,因为我觉得今天的课不重要,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想你会同意的”。这时候我才发现我和这个孩子走的太近了,以至于我这个老师在她眼里就是完全的朋友,无论什么事都可以商量,都会顺从她的意思。我恍然大悟:过分的接近导致了威信的缺失,这时候我应该选择适当的离开。那天以后我故意不去刻意注意她,关心她,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她和我讲的东西我都只是机械性的进行回答,对那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是避而不答,这样做是一方面为了让她感觉到她只是教室里的一个普通成员,不是特例,大家应该做的你也应该去做,另一方面让她
反思:教育是塑造人的艺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当善于处理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保持何种“距离”最美,我们借用古人的一句话:“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所以我们在采用“疏远”方式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注意选择的对象;有些同学过于要求民主,要求班主任能够听取他的意见,有时候会为了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过分的与你进行纠缠,这部分同学可以选择适当的疏远。
二、注意度的把握。有一部分学生很在乎老师对他的评价,主动、热情、积极使他们的优点,但是这部分学生太好面子,听不进太多的批评语言,能够因为你老师的一句话高兴半天,又能因为你的一句批评不安一天,对于这种可以适当的疏远与适当的肯定相结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但是有时候教师的嘴可以适当的紧闭,暂时的离开是为了下次更好的接近学生。沟通是一把永不生锈的锁,它能锁住师生间的真情和热爱;沟通是一张阳光下结出的蛛网,它能网住许多颗稚嫩的心,能网出无数个朴素而又美丽的心愿。(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