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激发探究兴趣





胡方晓老师围绕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图文转换能力的提高”为研究主题。图像一直是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江苏高考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主要通过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为主要表现方式和特点,以图表为切入口,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有关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时空分布、因果联系、发展变化等内容,从而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推理、归纳、评价、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形的解读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课堂中胡方晓老师对课本图像的再处理和整合,对地图层层设问,引导分析得出海水温度和盐度规律,并运用图表验证海水温度和盐度规律,师生活动气氛活跃,能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
何飞老师的课堂研究主题是:运用数字化教学应用建模,探究问题。这也是结合学校数字化工作坊推进,将数字化教学模式探讨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让课堂来检验,结合选修地理——海洋地理,在选修模块中,探讨数字化教学。如何把地理图片以数字化形式将呈现给学生,如何将图片将知识点讲透,这需要不断的探讨!课堂前引入世界海洋日宣传片,带领学生认识海洋的主体——海水的作用。过渡到海水的物理性质——温度和盐度,以图表为主体,析透相关知识原理,以图搭建知识框架,以情景化问题让学生应用分析,通过建模,探究完成地理现象。
特聘教师李万龙老师认为,在最后复习期间还能开设这样有主题的同题异构是值得肯定的。两位老师研究主题不一样,但都以图为载体,分析细致到位,对于考试会有一个好成绩;同时对于年轻教师对外评优课也提出了要求:一.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对于本节课内容,完全可以结合生活,可以是老师观察到的,也可以是学生体验到的,例如海水的季节水温差异、海水的味道、海水的盐度等等,一定要让知识变得有用,能充分将知识和生活结合。这样的课堂学生会更有兴趣。二.探究留给学生 课堂中老师控制的多,都是以老师为主导,讲的太多,必然会枯燥。胡方晓老师的课堂以归纳为主,何飞老师的课堂有归纳、有演绎,如果我们把问题抛给学生,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你们想了解它什么?要相信学生,慢慢的就能构建你想要的知识框架。课堂中老师有关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让学生推演从溶质、溶液、溶剂的角度就是很好的出发点;课堂中以海水盐度曲线让学生提问思路很好,但是有一个问题,将盐度和温度两条曲线同时给出,难度一下子上去了,所以给学生的探究要有梯度,要有铺垫。(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