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主题式每周一课研讨活动开课安排(第11周)
教研组
|
生物组
|
开课主题
|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1课时
|
研究主题
|
教师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
|
||
开课教师
|
史佳丽
|
开课班级
|
高一(4)班
|
开课时间
|
2015年5月11日第7课
|
开课地点
|
B-504
|
课前与研究主题有关的理论学习记载
|
以“创设绿色课堂”为目标,学习记载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1、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教师具有真实的、无偏见的、同情的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注意用眼神接触,用人体语言表达的非语言行为;用支持性的、显示同情的、用心理解的、关注学生的策略。
|
教研组
|
地理教研组
|
开课主题
|
工业的区位选择
|
研究主题
|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学资源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解读能力
|
||
开课教师
|
胡方晓
|
开课班级
|
高一(8)班
|
开课时间
|
2015年5月14日(第1节)
|
开课地点
|
高一(8)班教室
|
课前与研究主题有关的理论学习记载
|
“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基础,没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或这方面能力不强,就谈不上“调动和运用知识”等其他三种能力,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如何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施开放性教学,创设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训练的平台
2.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感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方法
3.注重学法指导,从试题分析中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4.重视“实战”训练,提高学生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本节课内容为《工业的区位选择》,学生应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对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做出正确的工业区位选择。
|
教研组
|
化学组
|
开课主题
|
二模试卷讲评
|
研究主题
|
问题情境式教学的实施途径:复习引导法,教师通过构建以学生已有知识为情境的问题或问题组,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转化与过渡,培养迁移知识的思维方法。
|
||
开课教师
|
黄健
|
开课班级
|
高三1班
|
开课时间
|
5月13日下午第3节
|
开课地点
|
F楼501
|
课前与研究主题有关的理论学习记载
|
“问题情境式”教学就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从中挖掘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辅以生产、生活,科学实验等实际问题,将其设计成有一定情境的化学问题,以诱发学生探究化学本质的欲望和动机,进而促进知识的升华,引发科学思维方法形成的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式”教学突出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如复习引导法、矛盾揭示法、激趣引疑法、以“误”引“悟”法、比较辨析法等。本节课采用复习引导法、以“误”引“悟”法。
具体实施途径:以试卷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要认真引导学生依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再逐一落实,不留盲点,全方位复习,构建知识网络,突出难点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
教研组
|
数学组
|
开课主题
|
试卷评讲
|
研究主题
|
数学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
|
||
开课教师
|
操海涛
|
开课班级
|
高三10班
|
开课时间
|
5月15日上午第3节(10:20----11:05)
|
开课地点
|
录播教室
|
课前与研究主题有关的理论学习记载
|
1、 数学课堂观察点的确定原则有:充分预设原则、操作灵活原则、可观察原则以及可检测原则。
2、根据课堂观察点制定课堂观察量表,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
3、通过课堂观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精细分析与研究,通过科学高效的量
性与质性观察量表,可以放大教师教学行为,使教师站在一个科学的平台上对自身教学行为或他人教学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实践策略。
|
教研组
|
数学组
|
开课主题
|
试卷评讲
|
研究主题
|
数学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
|
||
开课教师
|
许淑君
|
开课班级
|
高三11班
|
开课时间
|
5月15日上午第2节(9:00----9:45)
|
开课地点
|
录播教室
|
课前与研究主题有关的理论学习记载
|
1、 数学课堂观察点的确定原则有:充分预设原则、操作灵活原则、可观察原则以及可检测原则。
2、根据课堂观察点制定课堂观察量表,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
3、通过课堂观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精细分析与研究,通过科学高效的量
性与质性观察量表,可以放大教师教学行为,使教师站在一个科学的平台上对自身教学行为或他人教学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实践策略。
|
教研组
|
历史
|
开课主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复习
|
研究主题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
||
开课教师
|
韩光
|
开课班级
|
高二(8)
|
开课时间
|
2015年5月13日(星期三一)下午第1节
|
开课地点
|
B—104教室
|
课前与研究主题有关的理论学习记载
|
1、 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mindmaps),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巴赞先生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借助图像和文字进行思考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是一个运用箭头、线条、图像、关键词连接起来,表达一个复杂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的一种记笔记、做规划的方法。思维导图制作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等建立记忆链接,把逻辑关系严密的复杂信息用图解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可以说,思维导图的这些特点和有点正好适应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2、 思维导图的形式:
新课思维导图、专题式思维导图、阶段性思维导图、习题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