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登录 OA外网 OA内网 怀念旧网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七言堂】南京参观学习感想
发布时间:2011-12-23   点击:   来源:师发处   录入者:师发处

 

南京参观学习感想
何飞
12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对外开放公开课。我们一行28位年轻老师来到南京正好赶上第二节课,看到公开教学日课程安排,合理安排选中了第2、3、4三节课,分别是高一地理、高二必修地理、高一心理。
一.凸显学科特性,增强学生兴趣
高一地理由王玉芹老师执教,执教内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堂由时事非洲干旱新闻导入,导入中加入地图、新闻片段、新闻图片等,学生兴趣很高,教师通过新闻分析,分层设问,引向本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堂中,充分利用地理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在教学中投过地图分析各种地图中反映的信息。结合时事和生活中的常识,让学生讲出这节课中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教师起到归类总结作用,这样学生的参与度突显出来,也有利于他们的记忆。
二.层层引导提问,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高二的小高考专题复习中,以洋流为例讲解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例如练习中海水温度判断洋流中提问以下几个问题,剖有层次性:图中海水温度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比同纬度地区偏高还是偏低;根据之前水温变化来判断寒暖流;根据寒暖流来判断洋流流向;得出结论洋流流向和等温线凸起方向一致。
三.知识点讲解剖析和练习训练紧扣,相得益彰
高二小高考复习课中紧扣知识点的复习和练习工具,能及时工具学生已有的知识。课堂中复习的容量比较大,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较高。
对于以上两节课比较一下自己的处理方式,觉得这次收获很大:如何收集更多的地理图表;针对地理图表提出有效的问题;有效的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利于课堂教学;课堂中更多的关注学生。
下午一行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一直以来我对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仅仅停留在课本的“知、行”理论。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剖析,对教育现象的透彻研究,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正确指引,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人民教育家为人民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更是为我们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就如一盏明灯,始终照亮在我们的心田。先生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粗略的纪念馆一行不能体会其思想的精髓,于是,回常后我想认真研读先生的教学巨作。
首先,关于“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一观点为我们新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它告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规律,主动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积极思考,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能力,要教会学生不断学习的精神以及刻苦努力的态度。
陶行知先生认为 “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师自身应该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钻研符合学生口味的教材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从而使学生快乐的上好课,提高课堂的质量。
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在学习中提升自己
         ——南京学习体会
常州三中   李丽萍
2011129日,我校28名青年教师在陈校长和陆主任的带领下,赴南京学习,上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听课、学习交流,下午参观陶行知先生纪念馆,感触颇深。
这次对外一堂好课,南师附中的两位地理老师展示了自己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展现了自己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也明确的展现了南师附中学生的较高水平。
第一堂课,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节课教师准备充分、认真。教师收集的材料包括:新闻材料、新闻图片、表格、图片等,为本节课教学服务。特别是2011年,非洲之角遭遇了60年一遇的大旱,200万人受灾,约一万人死亡的新闻材料,创设较为激动人心的场景,特别能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本节课教师在使用三环节教学模式方面,做的比较到位。有课前检查,课上反馈检查情况,学生学案完成较好,限时作业处理较好,学生闭卷独立完成,教师评价及时,采用小组内互批的方式使所有学生的限时作业都得到批阅。
第三: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打算原来的课本顺序,对教学资源重新有效整合,且教学中过渡衔接较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第二堂课,有以下优点:
第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度较高,无论是学生交流讨论还是学生质疑,学生都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学习质疑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提出自己的问题,以供交流学习研究,这说明学生真正的曾经研究学习教材知识。
第二:本节课教师注重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特别是对于启示类题目的指导,明确指导学生:启示类试题答法有三: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样有利于学生答题。
第三:本节课教师特别体现了对于学生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给予评价,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较好的参与课堂。
总之,这两节课若对于老教师而言,本身不能是非常成功的课,仅仅能算是南师附中提供的一节研讨课,或者是两位年轻教师给各位教师上一节汇报课而已。但对于我这样的青年教师而言,已经是很好的课。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感受:
作为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事迹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他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陶行知纪念馆中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
二、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三、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南京之行小悟
倪红娟
周五学校师发处组织青年教师到南京参观学习。安排了两个行程,先到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听课学习,然后到陶行知纪念馆参观。
到达南师附中的时候第一节历史课已经开始了一半。课题是《新中国的外交建树》。刚开始给我的感觉是老师讲课条理性不强,板书比较混乱,不注重强化基础知识。然而,听着听着,咂摸出些味道来了。老师在重难点知识的化解上下了大功夫,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重点知识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我平时上课的时候,对这个知识点的处理是新中国能够独立提出外交政策且成为其他国家处理国际问题的准则这本身就说明了外交上的成熟。这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提供给学生几则材料,思考问题:新中国的外交出发点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中国的外交出发点从意识形态转变成国家利益。意味着新中国外交上更加成熟。说明这个老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比较深,理解非常到位。然后,运用提供材料并思考问题的方式来化解难点。
美中不足的是,所有的结论基本上是由老师自己得出的,而不是由学生思考并独立回答出来的。最好给学生多点时间思考并组织语言回答。
重点知识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成为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处理国际问题的准则。处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同样是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当成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就来讲的,但是这两次会议如何贯彻了五项原则就没有提到。这位老师把两次会议的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特别是万隆会议中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探究了“同”和“异”分别是什么意思,如何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另外,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周总理的外交智慧和风度,设计了学生演讲万隆会议发言的环节。学生的演讲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南师附中学生的整体素养的确是名不虚传的。
第二节课是一节单元复习加研究性学习总结课。教学手段非常新颖,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穿插知识点的讲解。同时,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历史研究,例如运用查找资料,比较等方法。问题是学生参与的太少,老师讲的太多。
谈学生主体性和教师创新性的统一
——记南京行学习心得
杨春玉
今年129日,学校组织我们青年教师到南师附中进行观摩学习。我听了两节课,一节是吕萍老师的《经济生活第四单元一轮复习解题训练》,另一节是王春玉老师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听完课后,我参加了他们的评课活动,收获颇多。
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成长。两位老师都创造了很多机会让学生敢讲、会讲,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时间。学生的表现非常优异。
二是创新也内化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吕老师在基本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拔高学生的地位,让学生根据材料自主命题,由对高考的“仰视”态度转化为“俯视”。学生在命题中渗透对解题思路和规范的把握。王老师设置了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争辩,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政治的乐趣。
从听课中汲取智慧,在学习中提升自己
                                                 ——南京学习体会
常州市第三中学张坤玲
 
2011年12月9日,我校青年教师去南京学习,我也是队伍中的一员。一天的行程,充实而紧凑。南京归来,体会颇多。
上午,我听了四节课。分别是一节高一历史课、一节高二文科班历史课、一节高一语文课,一节高二艺术课。
高一历史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提供了很多材料,更加直观生动;其中,难点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的讲授逻辑性很强,从最初的设问“新中国五十年代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意识形态还是国家利益?”到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讲解,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国家利益出发,符合国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我听了以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高二历史课是文科班的复习课,同时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论文写作的指导课。教师投影出《历史教学》杂志的三篇论文,就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提问,告诉学生“同一段史料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历史结论,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复习以单元为基础,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能力很有启发。
高一语文课《林黛玉进贾府》,讲的是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学生的争论是这节课的亮点。整个课堂气氛和谐,充分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高二艺术课《审美自律》,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浪漫主义代表作《梅杜萨之筏》的创造背景,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的争论,以及对《自由引导人民》、《贺拉斯兄弟的宣誓》的赏析,无不说明“艺术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更高层次的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上历史课的背景知识。
下午,我校教师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远远地看到这几个大字,心里已有感动。看到一幅幅资料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听到讲解员对陶行知先生充满感情的讲解,心里对这位教育家充满了敬仰。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
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陶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反对死教育。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他亲自设计的晓庄师范校旗中,中心大大地写上一个“活”字。
陶先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经典创造名言,名不虚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造了导师杜威的教育学说,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在中国土地上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
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陶先生办晓庄师范,放弃了一切高官厚禄,脱下了西装革履,穿布衣草鞋,下乡来,住在牛棚里。创办山海工学团,住在农民家里。创办育才学校,住在庙宇里。
 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934年,陶知行正式改名为陶行知。书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行后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辨证统一。
在拜谒了陶先生的墓地后,我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有了更深的体会。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人民的教育家。
这次学习,我收获很大。上午的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是从听课中汲取智慧;上午的参观让我从思想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原则和目的。今后,我会继续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前进,不断用各种方式的提升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我在学习中成长
张小洁
 2011129,我们青年教师一行一早赶往南师大附中参观学习。我一共听了两节政治课,一节是高三的习题评讲课,教师展示了两道典型的图表分析题,首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答题过程,然后结合所给答案分析自身的答题亮点和不足,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接下来教师展示答题的主要思路:教材;材料和时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理清学生的答题思路。我觉得这节课对于我而言收获颇多,对自己的主观题评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换位思考,以命题人的身份根据材料设问并设计答案,我觉得这个环节能够更好地提升和展示学生的能力,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可以尝试一下。
第二节听的是高二哲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师通过大学董教授的言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目前是个多元社会,存在很多的价值冲突,那么应该以什么作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这位老师的整体设计比较的水到渠成,并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南师附中学生的优秀和自信。后来南通政治教师评课中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得良材而教之是何等的幸运。”当时我也在想我们三中的学生跟他们相比肯定存在差距,但是我就不幸运了吗?我觉得我能把三中的学生教育成才,那又何尝不是更大的幸运呢?教师的教育过程不就是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改正自身缺点的过程吗?
两节课加一节课的评课让我收获颇多,一方面可以在听课中发现人家的优点从而取长补短,另一方面通过评课让我了解到评课的艺术。如果说听课给我自身的专业提升有了微观指导的话,那么下午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就是为我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导。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在大学时推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给自己取名为“知行”,后来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陶行知,并终生以此自勉。学习就要结合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验证知识,书本上的毕竟是前人的知识,而到底是否为真理还需自己辨别。这也符合陶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及学习主张。同时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哲学讲述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的典型事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仅仅十二字,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爱的教育的诠释。他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创办了育才学校,创建了工学团,创办了晓庄学校,发动了“小先生”行动……他用一颗仁爱赤诚的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扫除了大批文盲,为教育事业树立了好榜样,做出了杰出贡献,宋庆龄赞他为“万世师表”也不无道理。站在这位伟大的教育家面前我显得如此的渺小,我能为教育做些什么?这是我参观时一直思考的问题。我想我可以用的爱心来关爱我的每个学生,同时通过自身的言行给学生做表率,让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知识素养在我的课堂上得到提高。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