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附中听课学习有感
常州市第三中学 凌祎丽
2011年12月9日在我校组织下,我有幸前往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听课,同时前往陶行知纪念馆参观。此次学习之行让我印象深刻。
上午经过两个小时不到的车程,7;55我们到达的南师附中,校园安静整洁有序。此时,第一节已经上了一半,我先参观了生物实验室,给我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大学的实验室,里面设施齐全,装备先进,不少仪器还正在运行着,据了解这是与南京大学共建的一个实验室,主要吸引一些有生物兴趣的同学课外进行一些与南大共同合作的研究项目,此外他们学校不久还要和高校共建一个数字模拟化网络实验室,而此刻的第一节生物课正在数码显微镜实验室在上高二的《血球计数板的使用》,这种实验室装备在全南京没有几个学校有,在常州也就仅省常中一个学校有。
第二、三节课我分别听了:李小三老师上得高一年级的《细胞呼吸》新授课和杨军老师上得高三年级的《基因工程》复习课。两位老师都设计了学案,虽然所用的教材不同,但也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在新课程下是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思想,作为科学性课程,课堂内容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简洁抑扬顿挫,学生自信,勇于并善于表达,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学习。李老师对高一的学生注重提高学生兴趣,关注生物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既设计了学生课堂上的自学活动,还组织了课外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实验,在课堂上演示讲解给其他同学听,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氛围轻松愉悦。杨老师多年从事高三教学和生物竞赛辅导,从其设计的学生学案和上课所用幻灯片可见一斑。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作为一名学科教师自身要发展,关键还是要有钻研精神,要研究。他结合历年的全国高考情况和考纲变化,进行归纳整理研究,课堂上复习讲解知识点详略分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顾,层层深入,考虑问题细致严谨全面,同时举一反三,既关注共性又注意个性,每一个知识点复习完结合最新的高考题进行思维的再训练。学生处于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但没有疲乏困顿之感,反而有跃跃欲试不断挑战之意。学生不时还能在课堂上提问老师,相互交流。通过杨老师高三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生物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花时间,下工夫得深层次的研究,比如就基因工程中的每个知识点在复习时,杨老师不光是提问回顾,还总结出了多年来常考的点,易出错的点,围绕某个点全国的生物历年考题中有哪些考到了,怎么考得,什么样的思考角度,解题的思路是怎样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我在这样教育学生时,其实也应该与自己共勉,达到这样的效果是要长年累月的工夫的,只有不断学习、勤于思考的老师,才能有不断上进的学生。比较自己刚结束的一年高三教学过程,又找到了很多不足,同时也明白了一些学生为什么不如预期的答案。
下午,我们参观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纪念馆。了解了陶行知的生平,他不仅是位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位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有着崇高的教育理想,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这也反映了陶行知先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他提倡培养人才要具有劳动者的体力,科学家的思想和艺术家的气质。他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使我明白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科教学,更要关注国情民生,要关心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育人。把教育当成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事业,要全身心的投入。做好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是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好的生存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次南京之行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开拓了眼界,受益匪浅。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
王鑫
12月9日下午,在听完南师附中的对外公开课后,我们三中20多名青年教师在陈文伟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南京北郊晓庄的陶行知纪念馆参观,接受师德教育。
陶行知纪念馆始建于1951年,附设于晓庄师范校园内,1993年,从校内迁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新馆,又称“犁宫”,是行知园的主体建筑,为仿照陶先生于1927年3月15日所建的茅草屋改建而来,古朴端庄,大门上方还挂有张劲夫题写的“犁宫”和陆定一题写的“陶行知纪念馆”两块铜匾。门厅内有一尊陶行知先生的全身铜像,背景还有毛泽东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3个金色的大字。置身于大厅之内,顿生肃敬之情。
到达陶行知纪念馆后,全体新教师在陶行知纪念馆前拍照留念。随后,老师们参观了反映着陶先生一生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的近400幅学习、生活、工作及教学活动的珍贵图片及200多件遗著、遗物等。陶行知先生先前普及乡村教育,国难教育的光荣事迹,40年代穿过的毛衣以及一些破旧衣服的展示等都给我校新新教师留下深刻的记忆,在场的每一位新教师都被这位伟大教育家的爱国精神、爱国行动所感动、所震撼。参观完纪念馆后,院工会华中主席又带领大家来到位于其侧后方的陶墓。一进墓地,首先看到“爱满天下”四个大字,这也是陶先生毕生实践和追求的目标,接着,大家向陶墓三鞠躬以寄托我们的崇敬与景仰。
“学陶、师陶”让新教师们进一步走近陶行知的科学教育理念。新教师们纷纷表示,要积极以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理论为指导思想,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己。不断开拓进取,严谨笃学,潜心钻研,热爱学生,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这个工作是平凡的,但平凡中却孕育着伟大。在这伟大的平凡中,携手并肩,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