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陶行知纪念馆——观后感
房韵
以前,我对陶行知了解比较少,只是零零星星地知道一些他的几句名言和一些教育思想。通过这次中心所组织的活动——参观陶行知纪念馆,让我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不是纸上谈兵,他用他所经历的实例来阐述他的一些思想,尽管先生离开了,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鲜活,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有着 “万世师表“的崇高评价。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个小孩子”。 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教师应该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而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教师的日常工作是平凡的,备课、上课、课题研究,指导学生等。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我觉得,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有渊博的学识,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道授业。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时时反省自身,那么我们一定会的很大的收获。让我们以此自律,使我们成为一位学习型、反思型的人民教师。
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一名幼教老师,首先要爱每一个孩子,要拿自己最真诚的心来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地方茁壮成长,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反思,即所谓“教学相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孩子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孩子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幻想。教师如要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就得从本质上认识他们,要走进他们的世界,领悟到孩子们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每个孩子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身边每个孩子。有人说,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在中国就不配做教师,以前我对这句话还有点怀疑态度,现在看来,的确如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实践。
这次的学习让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爱放在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更要学习他有着“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操。
南京之行有感
乐文玉
12月9日星期五,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有幸到南师大附中听课,向他们的老师学习。在这次活动中,我一共听取三节课,受益良多。
此次语文学科开课的都为年轻老师,所上的课文也都为我们熟悉,因此,在这些课堂上,我找到了年轻老师的张扬和活力。三节课都很注重发掘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已然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思索课文的主题、挖掘语句的深层内涵,与老师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就拿我所听的最后一课《项羽本纪》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来探讨项羽的性格特征,教师在教给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后,课堂的时间就由学生掌控了,学生的发言往往有精彩之处,特别是最后为项羽写的悼词,文采斐然,让人拍案叫绝。可是,作为年轻教师,我同样也从他们身上发现和我一样的不足之处。对于课堂时间的掌控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相对显得不足。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相当强,可是三位教师始终不敢过多地深入挖掘,课堂容量比较小,一节课只能分析一个人物,且停留在学生认知水平,给每节课留下不小的遗憾。
下午我们还前往南京晓庄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并且拜谒了陶先生之墓。汽车行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便不再向前,走到学院的门口,发现这里格外的冷清,而纪念馆也显得格外古朴端庄,屋顶是水泥浇制的,但形状却像是一顶茅草屋。大门上方,挂着张劲夫题写的“犁宫”二字,通过之后细致的讲解,我了解到这座纪念馆的原型是就是陶行知创办晓庄时的礼堂。而犁宫的含义,则表达了陶先生与广大农民一起,辛勤耕耘,劳心劳力的心意。
进入馆中,首先看到陶先生正在发表演说的铜像,身后是毛主席苍劲有力的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金色的题词,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他用激越而赤诚的声音,为晓庄的孩子们讲书的情景。 在展馆里,我们参观了陶先生从青少年时期到离世之后各段珍贵的资料。看着墙上一张张他的照片,展柜里一件件他用过的物品以及关于他详细的讲解,我们与陶先生的距离似乎更近了一些。
陶先生的一生是伟大而光辉的,他有渊博的学识,曾受教于当时知名的教育家,有着很高的荣誉与地位,然而只有他让我真正看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跟草去”,以前,我曾想,作为一名老师,“捧着一颗心”来已属不易,而更没有人会“不带半跟草去”了,但陶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四处奔波筹资办学为的不是个人的利益,放弃丰厚的待遇却来到乡村创办乡村学校,直至因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一生都想给了教育事业。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够这样呢。
我想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来看一看这座纪念馆,体会陶先生当年办学的艰辛,感悟陶先生办学的思想,以及他爱满天下,不求回报的精神。也许我们这些后来人,没有他渊博的知识,也没有他睿智的思想,但至少我们应当以他为榜样,把心献给学生,用心教学。
思想的洗礼——南师附中听课有感
张元丽
12月9日,我有幸赴南师大附中听课,课堂上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之一:课堂教学超前:听了三节课,每节课都是问题指路,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简洁利索,要言不烦,对文章内容处理少,让学生讨论研究的时间长,不面面俱到,课堂效果明显。从课堂的设计,问题的设置,课件的制作,充分说明教师备课下了大工夫,是用心去背。从学校评价看,也显得较为科学简洁,具有可操作性。
印象之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然流畅轻松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营造自然流畅轻松的教学氛围的前提。如何在语文课堂,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南师附中李韦唯老师的一堂高二文言文教学课堪称楷模。她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展示《资治通鉴》上各个人物对韩信的评价,引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课堂上的气氛轻松和谐,师生两者产生了共振共鸣。
印象之三:实行民主教学,沟通相知相融相通的师生情感
在这堂课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向听课者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如当李老师举了自身的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师生从不同角度,通过语言交流,进行情感沟通。
课堂上,李老师亲切地来回走动于学生之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讨论问题,像在探讨,又像在谈心。她的机智、幽默的语言,不时引来同学们开心的笑声。老师机智风趣的语言令人忍俊不禁。
这短短的一堂课,老师和学生既不是演员,也不是观众。老师是这堂课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生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最佳境界,他们用真实的自我演绎着新时代新型的师生关系。
印象之四:学生素质很高:从课堂看,南师附中的学生素质很高,上课时大胆发言,勇于、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性、条理性、知识性强,肯动脑,善动脑,能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有质疑精神,对老师的问题大胆怀疑,令人佩服。
几点思考:
让学生真正地学起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想课堂能够真正的活起来,课前自学非常重要,这也正是新课程的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转变观念,少讲、不讲,设置好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学起来。
作为教师要迅速地成长起来:教师本身更要有一种意识:积极进取,不甘落后。既要虚心学习,又要积极主动,特别是备课上要以新课标为方向,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