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南师附中学习心得体会
常州市第三中学 李寅
2011年12月8日,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到南师附中进行观摩听课活动。
南师附中历来是一所教学和管理方面发展较强的学校,是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名校之一、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四大名校之一、ISC国际学校联盟成员学校。南京师大附中历史上以"慎聘良师、锐意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而著称。这次参观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这些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先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他们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能更加关注学生,善于倾听学生,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给出反馈,及时地评价。在教学设计时都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力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鼓励学生参与,激发他们的兴趣、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这次亲身听课的经历,我觉得南师附中的做法,的确值得学习。主要有以下两点感受最深:一是把我们热闹的课前引入去掉,直奔中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当堂训练,是学生运用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拓展新知识的基本条件。我觉得这两方面,是南师附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也是他们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面。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认为要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我们的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删去华而不实的课前引入的环节。因为课本在学生手中,他们已经知道这节课想要学习的知识了,不如直接进入主题;二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下功夫,调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目的的自主学习新知识;三是当堂训练不能一味的看课本,教师备课中要结合新知识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发掘拓展学生能力训练的习题;四是领导要深入课堂,及时发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暴露的问题,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培训。
这次观摩课为我们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能力、接受新课程理念和学习先进教学经验的平台。使我们受益匪浅。
南师大附中学习体会
丁里顺
虽然在南师大附中学习了半天,但让我收获很大。其中最大的感觉就是要发展就要走出去,要发展就要有创新。
第一个感受就是学生们很大气。学生们根本不被教室内外来自各地的学习老师干扰影响,甚至你对他们录象、拍照都不为所动,全身心抽入在学习当中。课堂都有热烈、和谐的学习气氛,莘莘学子们都能乐在其中,这里没有看出有疲倦厌学的后进生,没有上课不准乱说话的禁令,这里的孩子显得自信、轻松。
第二个感受是这里老师很“懒”。听的三节课中三个老师几乎从头到尾的模式都是让学生上黑板板书,然后让学生点评,若学生点评不足,老师再补充,在一节课中老师没说多少话,也没写多少板书,学生在这里成为了战场的主力军,但老师的脸上却显现出自信的笑容。
回来的启示还是很深刻的。首先是时时处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老师应该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最后是老师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时空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南京学习体会
范云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青年教师与12月9日赴南师附中进行了参观学习。这次学习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南师附中深厚的人文底蕴,也让我体验了他们日常教学的状态,收获很大。
首先,我聆听了陈兴江老师讲解的《空间向量的应用》,陈老师的课堂看起来很平静,其实他对于解题的思想方法渗透的很到位。听了陈老师的课,我的体会是教师应该告诫自己多闭嘴,让学生多开口,作为教师就怕内容来不及讲,经常在课堂上读题目,自己分析,只顾自己讲,生怕学生不懂。其实回过头来再想想,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一定懂,毕竟是学生自己去学习。只有让学生来讲,让学生来说,使他们主动去学习,这样才是有效地学习。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必要性,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习,才会主动去学习。
接下来,听了居艳老师讲解的《的图象》。在居老师的课堂中,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一个女教师的魅力。她的亲和力使全班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去学习新知识。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听取了黄小红老师讲解的《导数的应用》。黄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是课堂例题在数量上不需要过多,但是在选择上要具有典型性。通过一道例题的讲解与探究,就能使学生掌握解答这一系列题型的思路,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
结束了南师附中的学习之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陶行知纪念馆。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让我了解了一位伟大教育家的一生。陶行知先生为了教育事业付出了太多,他的一些教育理念在现在看来都是值得推崇的。这些都让我联想到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自己。也许我不需要为了教育事业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应该尽自己的所有努力去做好这份工作,真正地把它当做一份事业来对待。
南师大附中听课有感
姚素娟
本周五学校组织一批青年教师到南师大附中去参加该学校的对外公开课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作为听课老师,这次活动给我带来了震撼。
我一共听了三节课,高一高二高三各一节,所有的的课堂中老师均让学生亲自动笔板书或学生自己完成后讨论,这种形式的课堂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说实在话,在一线做数学老师也八年多了,自问从来没有一节课堂几乎全部让学生板演的,我不舍得花时间在学生板演上,怕课堂容量小导致任务来不及完成,所以听课的当时我对这些老师的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听完三节课后我仔细想想,南师大附中的学生很好的,为什么老师的课堂容量会这么小呢?实际上这是有道理的,教师将所有的知识点细分到每一节课堂,每节课的容量虽小,但是在这节课上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参与,动脑思考将这个知识点掌握得很扎实,也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而我现在上课注重容量讲的知识点较多,其实学生掌握的并不扎实,还学要其余的课堂来反复强化,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掌握。
所以今后我要尝试着去改变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学。
南师附中学习心得体会
常州三中朱燕
12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学校组织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习,观摩了南师附中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上午,我们一共听了3节课。现以刘建华老师的《三角函数复习课》为例谈一下体会。这节课让我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在听课活动中可以说是如沐春风。
这节课表现了以下优点:
一、文化底蕴。刘老师在课堂上有着严谨的思维,精练的谈吐,如果没有知识的积淀与认真的钻研则难以做到很好的把握课本,又很好的把握学生的。
二、三个转向。刘老师做到了“三个转向”。即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资助学习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以互助学习为主;从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和师生互动。
二、三个转向。刘老师做到了“三个转向”。即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资助学习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以互助学习为主;从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和师生互动。
三、知识生成。课堂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们注重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这节课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听课学习心得
侯卫婷
12月9号冒着凛冽的寒风,我们所有青年教师在陈校长的带领下到南师附中听课学习,在学校提供的开课表上,我选择了高三陈兴江老师的《空间向量应用》,高一居艳老师的《函数的图像》,高二黄小红老师的《导数的应用》,三个老师的共同特点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并当堂算出答案,所有题目几乎都是学生上黑板板演的,课堂时间大部分都给了学生。
陈兴江老师的《空间向量应用》这节课通过三个最简单的例题,让学生体会到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线面角,线线角,面面角,方法总结提炼到位,整节课讲话时间没超过10分钟,都是在让学生算,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但我的感觉对于一个高三的理科班而言,这样的课堂容量小了点,有些学的比较好的学生题目算完之后没有事干了。
居艳老师的《函数的图像》是第二课时,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画了三个图,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然后提出如何把图像变换到的图像,接着就给学生时间自己去探索,师生共同总结出6条路径,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重点选择了先周期再相位变化和先相位再周期变化两条路,从图形和点坐标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总结到一般性规律,体现在数学中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但我感觉这节课学生的讨论并不是很热烈,甚至有同学睡着了。
黄小红老师的《导数的应用》也是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把导数应用中的一些常见题型都归纳了进来,所有题目都是学生上黑板的,其实个人觉得简单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在下面算,然后请同学报答案,这样就会节省很多时间解决一些重点的问题。另外,黄老师为了能归纳题型,在备课的时候可能没考虑到实际的函数,比如第三题讨论方程的实根个数,严格意义上来讲要用到极限的思想,画函数图像的时候并不是像上课时那样简单处理的,以及在第四题,函数在某区间上单调就是讨论函数的导数与零的大小关系,我感觉老师没有讲清楚。
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像南师附中这样的国内名校,这三节课的课堂容量都很小,学生学习的非常轻松,哪怕是最简单的计算都是当堂完成的,所以学生的基础就打的比较扎实,反思我的课堂教学,为了赶进度,上课的容量一般都很大,一些简单的计算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甚至不算,那么就算学生掌握了那么多的方法,实际操作的时候都死在计算上,那还不如少掌握点方法,先过了计算这一关,但是如果真这样操作的话,又会导致学生总是在低水平上简单机械的重复操作,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我在今后的备课中要注意平衡当堂运算和课堂容量的关系,做到两头兼顾,虽然这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