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音乐作品赏析校本课程选课“课程指南”
1.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
充分发挥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面作进主体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2. 本课程开设的目标:
着眼于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体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表达自我,发展个性和发挥想象的能力,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自主、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3. 本课程开设的特色:
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体现地方地域特色。强调想象与方法,以创激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领学生大胆思考勇于用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来体现创意;注重体验和感悟,以情激趣,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以新颖的活动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喜悦感,注重在体验与感悟快乐的过程中学习;提升综合与审美,以美激趣,渗透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关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重视思想品德教和情操的陶冶,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本课程开设的内容:
中外经典音乐作品赏析
第一课、《红旗颂》 演奏:中国爱乐乐团;
第二课、《间奏曲》选自歌剧《乡村骑士》 演奏:中国爱乐乐团;
第三课、《我爱你 中国》 演唱:么红;
第四课、《今夜无人入睡》选自歌剧《图兰朵》 演唱:莫华伦;
第五课、《皇帝圆舞曲》 演奏:中国爱乐乐团;
第六课、《拨弦波尔卡》 演奏:中国爱乐乐团;
第七、《小河淌水》选自《炎黄风情》组曲 演奏:中国爱乐乐团;
第八课、《对花》选自《炎黄风情》组曲 演奏:中国爱乐乐团;
第九课、《波罗维茨舞曲》选自歌剧《伊戈尔王子》 演奏:中国爱乐乐团;
第十课、《现代音乐》简介
第十一课、《通俗音乐》
第十二课、《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联系》
第十三课、音乐剧《猫》
第十四课、音乐剧《剧院魅影》
5.教学组织形式:
1. 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
2. 讲授与讨论,各作品赏析探究
3. 经典歌曲的演唱
4. 中外音乐史的简介
6. 学分评价方案:
树立重新的评价理念,即关注常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等,注重评价的过程和个别差异性。实出评价的发展功能和内在激动功能。
评价方式:①随堂制作评分(互评 自评 师评)②心得体会(书面)
评价内容:①所学课程内容 ②所学方法和应用 ③表述能力
校园交谊舞校本课程选课“课程指南”
一、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
审美体验是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在交谊舞教学的各项内容、各个环节中,应以情感人,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师生共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培育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
实践是培养舞蹈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地参加集体性、多样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获取新的知识。
二、 本课程开设的目标:
(1)通过舞蹈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在自信、有表情的表演中,加强合作交流,既表现个体的水平,有体现群体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3)在舞蹈训练、表演过程中,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促进人格完善。
三、 本课程开设的特色:
按照课程的定位、性质及课改的心理念,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学生的现有水平,制定具体内容。
课程打破传统课程的设置模式,在学习内容选择方面要以“菜单”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不断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学得轻松快乐,学生的学习、参与是主动活泼的。在学习方式方面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发展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创造式学习,不要让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老师的预设的框架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锻炼中掌握技能,并能有所创新,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四、 本课程开设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普及阶段(时间:9月——10月)
利用音乐课结合,共同普及学生。
(二)第二阶段:提高阶段(时间:11月——12月)
(1)、利用校本课的时间统一辅导、统一练习。
(2)、也可利用体活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自由辅导、练习。
(三)第三阶段:集体舞展示阶段(时间:1月)
五、 教学组织形式:
a) 舞蹈教室
b) 讲授与实践
六、评价方案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拓展性、研究性课程,使学生的特长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所以并非要给学生一个明确地界定。从某种意义而言,只要学生的兴趣得以满足、发挥、巩固。那么,这就是师生共同的成功之处。况且,在艺术活动中,学习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份自信、在舞台上所表现的各种肢体语言,一定会让每一位旁观者作出正确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