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常州》校本课程
主讲教师 姓 名 |
陆唯梅 |
课程类型 |
选 修 |
教学材料 |
校本教研 |
||
授课时间 |
2012.9—2013.1 |
授课对象 |
高一学生 |
||||
课程目标或意图 |
一、本校本课程开发目的 为落实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而我们开发了校本教材《可爱的常州》。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家乡常州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有悠久的城市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层出不穷的人才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还有篷勃发展的经济和优美的人居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起为现代化事业而奋斗的决心。 |
||||||
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
一、课程特点 本课程要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常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主要内容 本课程重点讲述:常州的自然与环境、历史与文化、艺术与民俗、当代社会与生活。 三、教学形式 本课程采取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社会实践包括外出参观考察、访谈的活动。 |
||||||
课程实施建议 |
方 法: 文字图片的介绍与讲解,观看视频,外出参观 课时安排: 每周1课时 场 地: 有多媒体功能的教室 班级规模:15—30人 |
||||||
课程学分认定方案 |
1、到课情况:准时到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 全做到者得A;迟到或早退得B;既迟到又早退的得C;无故缺席得D。 2、学习过程:态度认真,专心听讲,作业完成,遵守纪律。 四项全做到得A;其中一项做不到得B; 其中两项做不到得C;其中三项做不到得D。 3、社会实践活动: 全程参加得A、B;部分过程参加得C;不参加者得D。 4、水平测试——撰写小论文。 写得好得A;写得较好得B;写得较差得C;不写得D。 在以上各项评定基础上,给出综合等第,再换算出综合学分(满分2分)。 |
||||||
《地理与战争》校本课程选课指南
授课时间 |
2012.9—2013.1 |
授课对象 |
高一、二学生 |
课程目标或意图 |
一、本校本课程开发目的 随着课改的实施,校本课程日益显现活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与一般的地理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既能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既能增强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二、教学目标 1.结果性目标: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表现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 3.体验性目标:教师根据实施过程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
||
课程内容 |
1.通过视频展示地理与战争的关系(《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莫斯科保卫战》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冷热与军事》,战场重现:《冰冻岐山》、《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巴格达夜袭》,让学生分析冷热对军事的影响,理解影响温度的因素; 3.《雨雪和军事》,战场再现:《滑铁卢战役》、《火烧上方谷》、《诺曼底登陆》,分析雨雪对军事的影响,回顾雨雪的形成; 4.《云与战争》,战场再现:《北约空袭南联盟》、《日本突袭珍珠港》,分析云对战争的影响,总结云的成因和种类,并学会看云识天气; 5.《风与战争》,战场再现:《诸葛亮借东风》、《日本高空气球攻击美国本土》,分析风对战争的影响,学习风带、季风等知识; 6.《地形与战争》,战场再现:《三打祝家庄》、《火烧联营》、《上甘岭战役》,分析地形在军事中的地位,分析地形的优缺点; 7.《地图与战争》,战争再现:《张松献图》,说明地图的重要性,学会分析各类地形图 ; 8.《海水运动与军事》,战争再现:《日德兰鱼雷》、《巧取直布罗陀》,说明洋流在军事中的作用,学习洋流知识,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影响。 |
||
课程实施建议 |
教学方法:教师视频演示,引导学生小组分析,总结相关规律,最终达到习惯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 场 地:有多媒体功能的教室 |
||
课程评价建议 |
(1)采用等级制、设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若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交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努力方向,争取合格。 (2)评价内容分态度习惯、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三个领域。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如兴趣、情感、态度等。 (3)坚持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
《常州与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选课“课程指南”
1、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关注家乡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2、 本课程开设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州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常州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3、 本课程开设的特色
本课程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尝试的综合课程,主要挖掘常州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课程资源,体现地方特色,以常州特定地域空间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和地理观念。以常州经济状况为核心;以常州现代的文明为依托;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立足点进行课程的构建。本课程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 基础性和层次性:中学地理教学应按照塑造新一代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合格公民的要求,有利于新世纪公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体现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公民的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是: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理解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逐步树立新的资源价值观、经济发展观、消费需求观、全球观、生产观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在实际教学中将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2、 内容弹性化和多样化:本课程改变以讲授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状况,跳出用有限的时间去追求快速增长的地理知识怪圈,转到理解力、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来。加大弹性教学内容,降低知识教学难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精选多本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减少记忆成分,增加技能和能力培养的比重;增强教材的思想教育意义,注意增加图象和学生活动的分量。 3、 时代性:本课程的开发,积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化的常州和身边的社会,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
4、本课程开设的内容
《常州与可持续发展》知识体系: 第一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6课时)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 第二节 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 第二章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4课时) 第一节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节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4课时) 第一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三节 保护环境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在常州(4课时)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是常州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常州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评析 第三节 常州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5、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师主讲方式:教师的讲授应选择一些难点知识和趣味故事。讲授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专题讲座、实地讲解。授课人员可以是任课教师,也可以是外请人员,如民间艺人、大学教授等。如南京的城市规划就可以请有关专家来进行讲座。 (2)活动教学方式:设计了“古运河开发前景”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 (3)网络学习方式:通过网络这一手段的教学,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领域。 |
6、 学分评价方案
从学业评价上来看,本课程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形式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突出定性评价,在评价中注重过程的评价,注重学习态度、方法等的评价,同时尝试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因而,本课程的学业评价是多元的、开放的,有利于体现、突出课程的综合性。 |
《生活中的地理》校本课程选课指南
主讲教师 |
李丽萍 |
课程类型 |
选修 |
教学材料 |
校本教研 |
|
授课时间 |
2012.9—2013.1 |
授课对象 |
高一、二学生 |
|||
课程目标或意图 |
一、本校本课程开发目的 为落实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地理走入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体验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观念,感悟地理之美,这是我们地理教师的目标与追求。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教学目标 1.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能根据自身的需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将地理知识与身边的现象贯穿在一起。 4.培养学生能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
|||||
课程内容 |
一、课程特点 1.立足乡土特色,充分展现地方风采; 2.注重教育效能,充分张扬地域优势 ; 3.培养探究意识,充分开发创新潜能。 二、主要内容 本课程重点讲述: 1.天文气象与地理(如何观天气 ;气候与健康;现象释疑)。 2.野外生存与地理(野外天气观察;野外辨别方向;野外生存寻找水源和取火;宿营知识;野外避难之策)。 3.民俗风情与地理(服饰与地理;饮食与地理;住房与地理)。 4.灾害常识(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三、教学形式 本课程采取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社会实践包括户外观察、实验测量的活动。 |
|||||
课程实施建议 |
教学方法:文字图片的介绍与讲解,PPT课件展示,观看视频,户外观察与实验; 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 场 地:有多媒体功能的教室 |
|||||
课程评价建议 |
(1)采用等级制、设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若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交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努力方向,争取合格。 (2)评价内容分态度习惯、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三个领域。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如兴趣、情感、态度等。 (3)坚持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
|||||
《壮丽山河教你游》校本课程选课指南 |
||||||
主讲教师 |
何飞 |
课程类型 |
选修 |
教学材料 |
校本教研 |
|
授课时间 |
2012.9—2013.1 |
授课对象 |
高二学生 |
|||
课程目标或意图 |
一、本校本课程开发目的 为落实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地理走入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体验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观念,感悟地理之美,这是我们地理教师的目标与追求。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了解旅游安全的主要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存能力; 3).熟悉影响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 4).熟悉旅游资源的价值; 5).熟悉旅游资源的特性和类型; 6).理解弄清具体的资源与抽象的资源; 7).掌握构景手法、理解构景内涵、增强审美意识 2、能力目标 1).能在理解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基础上,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2).能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3).能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的了解,感悟山川景观非常明显的区域性和民族特色,并注意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合理性和协调性。 4).能灵活运用纵深层次含义及视野范围的差别关系,并对景观产生不同的美感。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感悟能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并感受地理人文,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3).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团队协作,敢于尝试的能力。 |
|||||
课程内容 |
一、课程特点 1.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2.注重实际效果,丰富案例开阔视野; 3.融入德育教育,树立真确人生价值。 二、主要内容; 1.旅游安全防范 2.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3.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4.旅游景观的欣赏 5.著名旅游景点欣赏 6.设计旅游活动 三、教学形式 本课程采取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社会实践包括旅游活动。 |
|||||
课程实施建议 |
教学方法:文字图片的介绍与讲解,PPT课件展示,观看视频,户外旅游等; 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 场 地:有多媒体功能的教室 |
|||||
课程评价建议 |
(1)采用等级制、设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若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交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努力方向,争取合格。 (2)评价内容分态度习惯、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三个领域。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如兴趣、情感、态度等。 (3)坚持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
|||||
《探秘北纬30度》校本课程选课指南
主讲教师 |
胡方晓 |
课程类型 |
选修 |
教学材料 |
校本教研 |
|
授课时间 |
2012.9—2013.1 |
授课对象 |
高一、二学生 |
|||
课程目标 |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纬30度的历史文明未解之谜;了解北纬30度的恐怖死亡之谜;了解北纬30度的奇观绝景。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北纬30度的奇观绝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北纬30度的未解之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思考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
|||||
课程内容 |
这是一个奇观绝景层出不穷的地带。这里有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长江、密西西比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均从这里注入大海。这个地带还有无数难解之迷: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玛雅文化遗址、百幕大死亡三角、神秘悬棺、加洲死亡谷、沉没的大西洲……这就是北纬30度,一条看不见的神秘曲线。具体内容暂定如下: 一、历史文明未解之迷 (一)狮身人面像的悠悠传说 (二)玛雅文化——失落的高度文明 (三)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谜” 二、恐怖死亡未解之谜 (一)百慕大——惊悸死亡三角 (二)日本龙三角区——最接近死亡的魔鬼海域 (三)鄱阳湖——魔鬼三角 三、北纬30度的奇观绝景 (一)珠穆朗玛峰——世界极高极寒之地 (二)撒哈拉——世界最大的沙漠 (三)浮游在生命禁区——死海 (四)无双奇观——钱塘江大潮 |
|||||
课程实施建议 |
教学方法:PPT课件展示、观看视频、相互讨论; 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 场 地:有多媒体功能的教室 |
|||||
课程评价建议 |
(1)采用等级制、设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若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交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努力方向,争取合格。 (2)评价内容分态度习惯、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三个领域。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如兴趣、情感、态度等。 (3)坚持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
|||||
校本课程《可爱的常州》选课“课程指南”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校本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特别是乡土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了解家乡,关注家乡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热爱家乡,善待环境,为家乡的未来建设出谋划策。 |
本课程开设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本课程开设的特色
本课程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尝试的综合课程,主要挖掘常州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地方特色,将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都市文明有机地结合,以常州特定地域空间为载体;以常州悠久的历史为主线;以常州灿烂的文化为核心;以常州现代的文明为依托;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立足点进行课程的构建。本课程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综合性:从课程目标来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内容上看,它从自然与环境维度、历史与文化维度、艺术与民俗维度、当代社会与生活维度展现常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涉及地理、历史、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因而在内容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课程实施方式、方法上看,《可爱的常州》强调探究、活动、实践,努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过去、现在,并展望美好的未来,因而是多样和综合的。 教育性:本课程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突出地方乡土特色,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以达到热爱自己的家乡,并立志建设自己的家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的家乡的情感,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教育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实践,得到最真切的感受,加上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恰当引导,这种教育更加深切。 3、 时代性:本课程的开发,积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化的常州和身边的社会,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
本课程开设的内容
《可爱的常州》框架结构——四个维度、八个主题 维 度 主 题 名胜古迹(2课时) 常州的名人(2课时) 风俗民情(1课时)
常州是中国的一个普通区域,但可以与中国地理融为一体,是中国地理的一个生动、具体的案例。学生在学习《可爱的常州》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具体运用。同时,《可爱的常州》中还将设计一些学生可以实践的活动,体现做中学生的理念,让学生在现实的环境中体验、感悟、提升。 |
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主讲方式:教师的讲授应选择一些难点知识和趣味故事。讲授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专题讲座、实地讲解。授课人员可以是任课教师,也可以是外请人员,如民间艺人、大学教授等。如南京的城市规划就可以请有关专家来进行讲座。 活动教学方式:设计了“古运河开发前景”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 (3)网络学习方式:通过网络这一手段的教学,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领域。 |
学分评价方案
从学业评价上来看,本课程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形式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突出定性评价,在评价中注重过程的评价,注重学习态度、方法等的评价,同时尝试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因而,本课程的学业评价是多元的、开放的,有利于体现、突出课程的综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