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拓展性实验的探究校本课程指南
一、本课程开设的目的:
2001年9月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同样高度重视。《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课程标准突出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是从事科学探究,而生物拓展性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有效载体。
本课程针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将教材资源与生活资源整合,开发一些可行的拓展性实验,借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课程开设的目标:
针对我校生物教学中拓展性实验的主要问题,为促进问题解决,并从学科角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究教学主题,本课程的目标有:
1、为生物教学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有力推动中学生物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2、有助于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并在建构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方法, 学会探究的思维与方法。
3、本课程的研究能对现阶段高中拓展性实验性教学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并为下一阶段的深入推进提供操作性层面的参照。
三、本课程开设的内容:
序号 |
实验名称 |
说明 |
1 |
认识人体器官的位置(实践) |
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学习人体结构。 |
2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回家采血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
3 |
观察膝跳反射 |
在未告知学生实验内容的前提下,先请一个学生用布蒙上眼睛在讲台上进行测试。一来避免学生知道实验内容后由于紧张影响实验效果。二来引起其他学生兴趣。 |
4 |
观察自己身体的几种性状(实践) |
增加统计全班学生与父母性状相同的百分比,引出遗传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统计双眼皮、单眼皮、有耳垂、无耳垂等的数目,为后续学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做好铺垫。 |
5 |
咖啡因对人心率影响的实验 |
实验对象为学生自己,即富含生活气息,又充满科学探究乐趣;即有生物科学内涵,又有信息科学技能; 的探究主题实验。 |
6 |
健康评价 |
培养探究能力:小组活动,通过设计健康评价表、调查健康状况、制定健康计划、撰写活动报告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7 |
橙柑橘贡柑的观察 |
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兴趣。 |
8 |
测量不同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 |
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兴趣。 |
9 |
扩散与渗透 |
借助渗透装置的介绍,帮助学生对膜有更深刻的认识。 |
10 |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
结合细胞代谢的一个拓展实验,即便于操作有有助于生物思维的拓展。 |
四、教学组织形式:
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和报告厅。
讲授与讨论,合作与探究
五、任教对象: 高二选修班学生
五、学分评价方案:
采用学校学分评价方案
仿生学校本课程选课“课程指南”
一、本课程开设的目的:
1.《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生物学知识在工业军事,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会激发自身对生物科学的兴趣、热爱。
1. 课程将包含一定量的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程开设的目标:
a) 知识和技能:了解“仿生学”,知道“仿生学”在诸多方面的运用,并能举例和解释其中的原理。
b)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对“仿生学”创新利用,从而落实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c)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仿生学”的学习,形成正确的科学精神、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三、本课程开设的特色: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每门科学其价值,意义的真正体现也是现实中的运用之时,在推动社会进步之时。
2.本课程选取了生物学在现实中应用一个特殊领域,即“仿生学”领域,由于这一内容对学生而言是熟悉而新鲜的,所以学生必将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学生在整个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中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3.本课程将以“仿生学”为中心,联系到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如最新的宝马概念车,联系到军事战场如生物武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亦将培养其准确的、辨正的价值观。
四、本课程开设的内容:
绪论:生活中处处有仿生学 (2课时)
第一章:仿生学的概念 (2课时)
1.1仿生学的诞生
第二章:仿生学的发展 (12课时)
2.1昆虫与仿生学
2.2鱼类与仿生学
2.3鸟类与仿生学
2.4仿生学现状
第三章:仿生学的应用
3.1 军事与仿生学
3.2 建筑与仿生学
3.3 工业与仿生学
3.4 日常生活与仿生学
第四章:仿生学的展望 (2课时)
(评价与考核)
*其中安排2课时(分两次)让学生合作创新,设计方案和实例来应用仿生学为生活、生产服务,并相互交流,评价。
五、教学组织形式:
a) 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和报告厅。
b) 讲授与讨论,合作与探究
六、学分平价方案:
采用学校学分评价方案
《关注健康生活》校本课程课程指南
主讲教师 姓 名 |
凌祎丽 |
授课对象 |
高一学生 |
教学材料 |
校本教研 |
|
课程目标或意义 |
1.结合高中生物必修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了解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 2.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3.关爱自己,关注生活,热爱生命,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
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
课程内容:健康概念,相关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简介,饮食健康,医药简介等 活动安排: 1.结合材料中图片和文字阅读 2.观看视频材料 3.课堂讲解 |
|||||
课程实施建议 |
方 法: 课堂讲解,观看视频 场 地: 多媒体教室 设 备: 多媒体 |
|||||
课程学分认定方案 |
(一)本课程学分基本构成要素 1、学生参加校本课程修习课时记录。 2、学生参加校本课程修习过程反映。 3、本课程学期末考核。 (二)本课程学分认定 1、修习课时记录认定按照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学生必须全程参加课程修习。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如无故旷课1节,不能获得学分。因病、因事请假缺课3节者,不能获得学分。 2、修习过程反映认定包括学生在修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完成作业及各项学习任务情况。 3、本课程期末考核形式可依据本课程特点,主要采用小论文的形式或者纸笔测验或是研究报告等反映学生在本课程中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 以上三方面均合格者,方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三)学分评定及结果处理 1.学习评价指标按A、B、C、D四等评定。 2.学习评价在C等以上的获得相应学分,否则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认定不合格者可向学校申请补考。经补考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