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1、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应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科特征,促进学生通过身体练习在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2、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实行选项教学和学分制。除《课程标准》规定的2个学分的“必修必学”模块外,学校应根据本校场馆设施、器材配置、师资条件和学生具体情况,并结合本校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项目,对全体学生开设“必修选学”和“校定必学”模块。建议学生在高中阶段从中选择2至3个运动项目进行学习,以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运动爱好和特长。按《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必须修满11个学分,方可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
3、学校在具体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时,应处理好各类教材的排列和组合关系,制定水平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学时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根据水平教学计划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根据模块教学计划制定,学时教学计划根据单元教学计划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学时教学计划最终应由任课教师完成。
4、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处理好基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在掌握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学有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5、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在各个运动系列的模块教学中,应选择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有实效的练习方式。同时,鼓励、督促并指导学生坚持课外体育锻炼,每天不少于1小时。
6、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安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检查,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必修必学模块
(一)健康教育模块
【教学要求】
本模块的教学应抓住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高中学生了解营养、环境、疾病预防等知识,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强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1、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2、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关注和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了解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与现代体育锻炼方法的异同;
4、提高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意识和能力,正确对待性心理变化;
5、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有责任感的行为。
【教学建议】
1、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均包含上述内容,但详略不同,教师应以所选教材为依据,按照18学时具体安排教学计划。
2、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学习等结合起来。
3、健康教育模块可分为若干单元,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4、无论采用何种授课方式,健康教育系列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用室内游戏或其他课程代替,必须保证学满十八学时,经考核合格方可获得1个学分。
(二)田径类运动模块
【教学要求】
本模块教学在于提高学生基础性运动能力、综合性体能水平和某项田径技术项目的技能水平。通过学习,了解田径竞技比赛主要规则,学会欣赏高水平的田径竞技运动比赛。
1、掌握正确、合理的跑、跳跃、投掷的基本方法,发展基础性运动能力。
(1)能够做出变换方向和速度节奏的跑的练习。
(2)学会有氧耐力跑过程中的呼吸节奏和克服极点的方法。
(3)能够完成跑、跳结合超越障碍的练习。
(4)能够完成多种形式的远跳、高跳练习。
(5)能够完成多种形式的投远、投准练习。
2、基本掌握与跑、跳跃、投掷相关的体能练习方法,发展综合性体能水平。
3、在跑、跳、投三类运动项目中,选项练习,提高专项技能与水平。
4、了解田径竞技比赛主要规则和国际田径比赛种类等知识。
【教学建议】
1、灵活运用田径类模块教学内容的构建策略。
田径类模块教学内容根据其特征可分为三个方面:侧重于田径健身类项目(走、跑、跳、投);侧重于田径竞技类项目(径赛、田赛、全能);侧重于实用拓展类项目(定向运动、登山、远足、越野等)。教师可根据课程目标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
2、设计多种发展体能的练习手段和方法,全面发展学生跑、跳跃和投掷等方面的综合体能,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关于体能与素质指标的要求
3、在田径项目的专项技术提高方面,建议在跑、跳、投三类运动中各选一项,以体现基础性。
4、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和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演示田径运动项目的规范技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辅助教学。
5、结合高水平田径比赛影像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田径比赛规则,提高欣赏高水平田径比赛的能力。
6、本系列要求学生至少必修1学分。
必修选学模块——六个运动技能系列
【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为满足学生选项学习的需要,确定球类项目、体操类项目、田径类项目、水上或冰雪类项目、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和新兴运动类项目为必修选学内容。学校应开发、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场馆设施、师资力量、学生需求等),从中选择若干类运动项目供学生进行选项学习,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体育爱好和特长,并使学生获得和应用该项运动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该项运动的基本技能;具有安全地从事该项运动的能力;通过该项运动的实践实现身体发展、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的目标;如需进一步提高,可以在课余进行自主锻炼。
由于高中阶段仍属基础教育阶段,个性发展必须与基础要求相协调,因此在实施选项教学时除了考虑个性发展的选择项目外,还应考虑反映基础要求的搭配项目,形成必修选学的主项和作为基础要求的辅项之间的合理组合。
1、较好地掌握球类项目中1个或几个项目(如篮排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的技术与战术。
2、较好地掌握1至2套体操中垫上技巧、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等项目的组合动作,较好地掌握成套的健美操或舞蹈动作,或掌握健美运动的练习手段和方法。
3、提高田径类某些项目(如投掷、跳高、三级跳远、跨栏跑等)的运动技能水平。
4、掌握1种游泳技能。
5、掌握1至2套武术组合拳或器械套路动作。
6、掌握1至2种新兴运动项目(如攀岩、滑板、轮滑等)的运动技能。
7、根据自身所选运动项目技能水平和能力发展需求,掌握1至2种相关体能训练方法。
8、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如参加校运会、班级间的体育竞赛等),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
9、学会常见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方法,了解并学会紧急情况下的常用救生方法(如扭伤冷敷、人工呼吸等)。
【教学建议】
1、必修选学主项教学要求学生选择2至3项,每学期或每学年选学1次。
2、若干模块构成的系列学习中,专项基本技能可以重复排列,但单元和模块主题应有区别。必修选学主项教学一般以1个项目为主构建成1个模块。
3、介绍性、体验性内容选项教学可以独立构成单元,几个相关单元可以组合成1个复合模块。
4、可以依据必修选学主项组编选项教学班,如果没有条件按选项编班,可以采用班内按选项编组的办法。
校定必学模块——学校传统与特色项目
【教学要求】
除达到水平五课程的总体目标外,校定必学模块由学校根据前面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模块中对应项目所列的学习要求,结合基础体能练习和本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和特色项目,根据本校师资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
1、体现学校特色,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能够培养一批体育骨干;
3、根据不同方案的主要特征,或重视基础发展,或重视个性发展,或把两者结合起来;
4、校定必学项目设定的模块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3个模块。
【教学建议】
1、校定必学项目的不同方案及主要特征
⑴ 重视基础体能发展的方案:把体操类作为校定必学项目,目的是强化学生基本体能的发展,因为田径类只包含了走、跑、跳跃、投掷,而体操类还包括了悬垂、支撑、攀登、爬越。
⑵ 重视实用技能发展的方案:如有些学校把游泳作为有实用价值的项目,要求每个学生学会。
⑶ 重视培养体育习惯的方案:如有些学校要求男生学会一套拳,女生学会一套健美操,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⑷ 重视优势运动项目的方案:如有些学校为了保持传统,发挥优势,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某项球类运动。
2、校定必学项目的模块设计
⑴ 重视基础体能发展的方案:强调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因此这类项目既可独立构成模块或单元,又可以分散在其他的模块和单元之中,成为搭配的辅项。
⑵ 重视实用技能发展的方案和重视优势运动项目的方案:强调把相关项目集中组成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减少学生动作遗忘,提高教学效果。
⑶ 重视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案:用一个完整的模块学完全套动作,同时组织学生在课余进行重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