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修订稿)
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相衔接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它是艺术学习领域高一层次的必修课,具有人文学科特征。通过科学而有效地教与学,能够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展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方式及美术的方法进行创作活动。它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它要求学生理解美术文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它要求学生养成对中外优秀美术文化终生关心、爱好的习惯和情感。
《江苏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理念,明确内容标准,强调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是对江苏省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按《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九个模块编写,每个模块以《课程标准》要求为原则,由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部分组成,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意见。
《教学要求》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它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模块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美术鉴赏模块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选修模块,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拓展与延伸。
美术鉴赏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美术语言,学习鉴赏方法,以多种方式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积累美术审美经验,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美术素养。
【内容标准】
1.通过美术鉴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美术观念。
2.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养成热爱本民族文化、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3.学会恰当地使用美术语言,用自己的观点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美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学习要求】
1.通过对美术造型元素(点、线条、形状、形体、透视、明暗、色彩、肌理、空间等)和组织原理(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动感与静感等)的学习,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了解美术鉴赏的性质和作用,以及美术的种类和主要特征。
2.鉴赏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的造型语言、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品。
3.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认识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关注美术文化现象。
4.鉴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结合地区特色,分析地方民间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情趣。
5.鉴赏外国史前美术和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美术、中世纪宗教建筑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
6.鉴赏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外国美术名作,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7. 鉴赏二十世纪以来的外国现代美术代表作品,认识与分析西方现代美术作品的新观念和新的表现形式。
【教学建议】
1.根据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重点的选择教材中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用较为准确的艺术语言表达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针对美术学科特点,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将鉴赏与体验相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历史资源,在美术鉴赏体验中,不断加深对美术文化及优秀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体会美术作品的内涵。
4.美术鉴赏课要运用多种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作品。配置专用美术教室及必备资料和器材,有效提高鉴赏课教学质量。
5.本模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选修模块中的必修课程。
绘画模块
“绘画”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选修模块,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提高与拓展。
绘画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内容标准】
1.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
2.学习绘画的基本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艺术语言和相关技法,创作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绘画作品。
【学习要求】
1.绘画基础:认识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通过绘画活动,学习和运用比例、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基础知识。
2.画种介绍:了解中国画、素描、水彩画、水粉画、油画、版画及卡通等绘画类别的基本特点以及主要表现形式。
3.实践与创作:选择一至二种绘画形式,学习和理解其造型语言,选用相关材料,运用一定的绘画技法进行绘画实践活动,创作出基本能表现事物特征,或能反映出自己内心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体现审美观与价值观的作品。
4.鉴赏与评价:了解某一画种的发展过程,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理解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恰当地使用绘画的语言,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绘画代表作品,并尝试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或他人的绘画作品。
5.成果展示: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方法,有创意地装饰及展现美术创作的成果,增强自我表现的意识。
6.内容拓展: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与绘画相关的艺术语言,如音乐、文学、摄影等,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及表现内容。
【教学建议】
1.在绘画学习中,要适当安排优秀绘画作品的鉴赏,用恰当的语言评价绘画作品,要将审美感受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2.积极探索绘画的不同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地用不同绘画技法进行艺术表现。
3.在关注绘画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应重视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与创作乐趣。
4.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应把握基本了解与重点学习之间的关系,重点学习一至二种绘画形式,对其他绘画形式可作一般性的了解。
雕塑模块
“雕塑”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选修模块,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提高与拓展。
雕塑以一定的材料和工具,运用造型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美术创造活动。雕塑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
【内容标准】
1.了解雕塑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基本造型语言,用雕塑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2. 学习雕塑造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雕塑材料的作用和性质,体会雕塑造型的独特艺术语言。
3. 灵活地运用工具、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雕塑艺术语言和相关技法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学习要求】
1.通过对优秀雕塑作品的赏析,理解雕塑的概念,体会雕塑是空间造型艺术,认识雕塑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感受雕塑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了解中外雕塑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2.结合中外优秀雕塑作品的分析,学习雕塑的形体、空间、体量、质感、肌理、色彩等艺术语言,了解写实雕塑、装饰雕塑、抽象雕塑的不同艺术风格。
3.掌握雕塑工具的使用技巧,学习雕、凿、刻、塑等雕塑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用一种材质进行雕塑的方法,并了解其他材质的雕塑制作方法。
4. 根据选择的雕塑材料,运用雕塑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艺术语言,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因地制宜,制作具有艺术风格、能够表达内心情感、有个性、有创意的雕塑作品。
【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阅、收集资料和雕塑艺术实践,尝试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运用雕塑艺术语言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雕塑作品。
2.由于黏土的可操作性,建议先从黏土雕塑入手,然后有选择性地学习其他材料的雕塑制作。
3.充分利用当地的雕塑资源,通过现代媒体,以图片和实物形式鉴赏雕塑作品。
设计模块
“设计”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选修模块,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拓展与延伸。
设计是指在正式制造某种物品前,根据一定的功能和审美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或模型的活动。设计教学应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活动过程,有目的地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广泛地接触材料。认识设计功能与艺术形式美感的统一关系,提高策划、设计、绘画、制作能力,并形成创新意识。
【内容标准】
1.鉴赏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优秀设计作品,用设计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2.了解设计基础和主要设计类别的常识和基本技法,根据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灵活选用身边的材料,运用各种工具和加工方法,有创意地完成设计作品。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初步认识计算机三维立体设计的基本过程。
3.学习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参与综合性设计项目的实践活动。
【学习要求】
1. 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优秀设计作品,恰当地使用设计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2. 在设计基础(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基础图案等)学习中,应用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基础训练,建立初步的设计意识。
3. 了解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特点和构成要素,学习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创作等实践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4. 认识工业设计与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业设计的功能、材料、市场等方面基本常识,学习工业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尝试绘制草图、或制作模型,建立初步的工业设计意识。
5. 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范围、内容、特点和与人类生活及自然的关系,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建立初步的环境艺术设计意识。
【教学建议】
1.设计模块的教学,应安排20%课时的鉴赏学习活动,以随堂鉴赏为主,专题鉴赏为辅。
2.对于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类别的教学,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模拟设计制作练习。根据学生兴趣,可选修若干内容。
3.学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参与综合性设计项目的创作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提倡多维度,多角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作业。
4.对于学生独到的、个性化的见解,教师应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思维。
5.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工艺模块
“工艺”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选修模块,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拓展与延伸。
工艺是指创造人工制品的手工技术活动,能帮助学生广泛接触材料,认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提高策划、设计、制作能力,形成创造意识。
【内容标准】
1.鉴赏中外优秀工艺作品,了解工艺的历史发展和分类,学会用工艺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工艺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2.掌握工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工具的类型和效用,运用恰当的工具和正确的方法进行工艺作品的制作。
【学习要求】
1.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的优秀工艺作品,了解各民族的民间工艺样式。
2.了解竹、木、石、贝壳、金属、塑料和各种废旧物品材质的基本特点,了解印染、编织、刺绣、陶艺、装饰画等门类工艺制作的基本特征,了解制作过程和制作技巧。选择恰当的门类深入学习和实践。
3.在了解掌握传统制作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原则,学会使用工具、选择材料和正确的制作方法。
4.在制作活动过程中做到耐心、专注、精益求精,根据功能和审美的要求,有创意、有个性地完成工艺作品。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工艺门类进行学习和实践。
2.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多种工艺制作实践。
3.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民间工艺作坊等地方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尝试运用多种媒材,鼓励发掘新媒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