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登录 OA外网 OA内网 怀念旧网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老网站内容备份>>三中党建>>党校在线>>文章内容
韦忠良老师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3-04-09   点击:   来源:未知   录入者:李书晶

附件1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像油井钻头一样过硬”
                           ——追记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韦忠良

 

18,上午830分,江苏省常州市的气温已低至零度。

常州殡仪馆云霄厅,距遗体告别仪式还有一个小时。灵堂外,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队。不断有人顶着寒风急匆匆赶来,等待的队伍越拉越长。
   
娄爽坐了11个小时的火车,从山东菏泽赶来为老师送行。远在新疆塔里木油田的吉鹏程,用了5个小时穿越沙漠,再用5个小时赶到机场,到达常州已经是19。没能见上老师最后一面,他失声痛哭。
   
逝者韦忠良,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一个超越凡俗、爱生如子、敬业忘我的园丁。

爱管“闲事”的拓荒者

1984年,作为优秀毕业生,韦忠良被母校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留校任教。2006年,他加盟常州大学,推动以非常规油气藏开发技术为主的学科建设。“要是在这方面能有重大突破,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的问题。”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记得,这是韦忠良在他面前念叨最多的一句话。
   
“韦老师的研究方向是油井钻头,他有专利,也有制造能力,完全可以
赚大钱。可他却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常大石油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上。”在浦玉忠印象中,韦忠良总是像一个拓荒者,硬是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常大石油专业这样一座“城堡”。
   
常大石油工程专业初建时,软硬条件都差得不行。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挤着4位老师和3位研究生。韦忠良坚持要按
国内领先的标准建设每一个实验室。
   
李栋是韦忠良的“徒弟”,全程协助他筹建实验室。“很多学校都缺少真正的石油器械,一般是用挂图来展示,韦老师却一定要采用实物模型展示。”李栋说,一边是学校的经费不足,一边是高标准建实验室的要求,韦忠良自己给自己出了一道大难题。
    2007
3月,韦忠良没跟李栋打招呼就神秘失踪了。半个月后,他带着一大批器械回来了。原来这半个月,他跑了好几个油田,凭着自己的老面子,加上以后给人家提供更多技术的承诺,换回了油田新近淘汰的器械。
   
这件事对李栋震动很大。“韦老师从来不愿意麻烦别人,他去武进校区开会,都是自己坐公交车。有几次生病后,他都反复要求,不准我告诉同事和其他学生。”李栋说:“为了实验室,韦老师真是豁出去了。”短短3年,常大石油工程学院就相继建成了江苏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有机废弃物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油气储运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教学机构,韦忠良主持的对石油工程系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修订,也得到了油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以此为依托,常州大学又与中石化华东石油局共建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韦忠良还爱管“闲事”。20087月,他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引进的采油研究人才何岩峰,现在已成为学院副院长;201012月,他又从江苏油田引进了石油地质研究人才宋宁。回想起两年前与韦忠良见面的情景,宋宁仍然很感动。第一次见面,韦忠良向宋宁介绍了学院的主攻方向和培养方案,但宋宁一直没有下决心。此后,韦忠良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他那儿“顺便去坐坐”。“我知道他是专门过来做我的工作的。”宋宁最终被韦忠良说动,决定放弃油田的优厚待遇加盟常大。
   
对待年轻教师,韦忠良总是尽心尽力。他坚持听“徒弟”的每堂课,像学生一样认真做笔记,课后参与交流讨论。4年下来,他记了满满10大本听课笔记。
    2010
年,常大石油工程学院顺利获得石油与天然气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授予权。如今已拥有1个一级和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动力工程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两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

不近人情的“军纪官”

韦忠良每年都要“吓倒”很多新生。“在石油行业,本科生没有周末,研究生没有寒暑假,博士生不要想着过年。”这是他送给新生的第一句话,雷打不动。
   
他真的这么做。每个周末的早7点,他总是骑着那辆破旧的28寸凤凰牌自行车赶到学生宿舍,“像军队教官一样敦促学生起床,检查书架上的专业书籍,然后去各个实验室答疑解惑;每个学期末,他会把学生所有课程的笔记收上去。发下来时,笔记上密密麻麻,都是他写的批注。
   
大学4年,我们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谁在7点以后起床,现在这已经成了习惯。”黄静后来读了研究生,还是习惯每天早上7点前起床读书。
   
09级学生施延达看来,是老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大二上学期末,施延达有3门功课没及格。韦忠良知道后打电话给施延达的父母,要求施延达提前返校复习。过完年没几天,施延达带着一肚子气返校了。走进宿舍楼,他看到韦忠良正和宿管沟通,给他安排住处。“天气冷,你就到实验室去看书吧,那里有空调。我已经和实验室的研究生说好了,有什么不懂的你就问他们。”韦忠良一边耐心地说,一边坚持让施延达把智能手机换成普通手机。施延达专心学习,成绩追了上来。
   
韦忠良在学习上对学生很苛刻,在生活中对学生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学生病了,他在家里磨好豆浆,用保温杯装着带到学校;去世前两个多月,他还忍着病痛给学生指导毕业论文,帮他们联系就业岗位。
   
老师隔三差五就要出差,但每年招聘季,他哪儿也不去,就待在学校里为同学们出谋划策。”担任班长的娄爽,经常会收到韦忠良发来的短信:“我联系了
××油田,他们要招人。””我刚才了解到一个信息,觉得有几个同学比较适合。”
   
娄爽就是被韦忠良领着到中原油田的招聘点,当面推荐给中原油田的。“石油工程专业的女生就业比较困难,老师跑了很多油田,想办法推荐我到油田做设计方面的工作。”娄爽说。
   
老师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就连谁过没过英语四、六级都一清二楚,他推荐学生针对性强、成功率高。”李栋说,他们有时开玩笑,说老师比学生父母还操心。

“研究一定要继续搞下去”

韦忠良一直坚持做超硬地层钻头研制,他研制的超硬地层PDC钻头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并且创造多项行业纪录。为了研究的需要,韦忠良经常去新疆。201011月,常州大学在新疆克拉玛依建立克拉玛依常大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韦忠良又主动提出到克拉玛依工作,将常大的科研成果转移到西部,更全面地服务石油石化行业和西部大开发。
   
在克拉玛依,韦忠良住在区人武部。人武部政委吴建国说,韦忠良“衣着朴素,吃饭不讲究,为人特别随和”。连续几个月,韦忠良起早贪黑跑油田、跑企业,推动常大与中石油西部钻探公司、中石油吐哈油田公司等单位的共同研发项目。
   
吐哈油田柯柯亚区块地质条件复杂,井与井之间间距大,断层卡钻事故多发,钻井周期长。韦忠良每天都在各口井之间来回奔波,搜集第一手实钻资料,为试验井的试验提供依据和对比。冬天的戈壁,寒风刺骨。韦忠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里,每天要奔波四五十公里。几天下来,跟随他做试验的学生都累得难以支撑,回到住处往往顾不上吃饭便倒头睡去。学生曾义根有一天凌晨5点醒来,发现韦忠良还在办公桌前分析数据。
   
半个月后,任务提前完成了。庆功会上,吐哈钻井公司总经理常永铎拉着又黑又瘦的韦忠良说:“技术难题终于解决了,吐哈油田感谢你!”
   
在克拉玛依期间,韦忠良开始觉得乏力、食欲不振,上腹长时间疼痛。学生吴鹏劝他回常州休养,他却想先抓紧把技术转移中心建好:“别人来还得慢慢熟悉,进程就会耽误,早点建成中心,我们的技术就能早点落地,早点为那些处于瓶颈期的企业提供帮助。”
    2012
3月,韦忠良被诊断患了胃癌。诊断结果出来时,他正带着本科毕业生在江苏油田实习。
    4
月中旬,韦忠良接受手术治疗后回家恢复,他仍然牵挂着常大克拉玛依产学研工作站项目的进展,总把学生请到家里来商量。吴鹏说,那一段时间老师的身体非常虚弱,靠在垫好的床褥上,说不了五六分钟话,额头上就渗出了汗珠。学生们请他先休息,但他坚持要继续探讨。身体稍微好一点,他就从家里“偷偷溜出来”,去实验室和学生宿舍“转悠”。
   
就在韦忠良去世前1个月,中石油华东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建中去医院看望他,两人还探讨了非常规页岩气领域钻头的钻井速度及紧急解决方案。“老师一直牵挂着‘页岩气’项目,他觉得这是未来石油的发展方向。”沈建中说。临别前,韦忠良嘱咐他:“研究一定要继续搞下去!”
    2012
12月,韦忠良的病情突然恶化。一路上,他再三叮嘱陪自己去南京看病的贺庆:“企业交给我们的项目都是急需解决的。有两个师弟的研究方向跟你一样,他们手上的项目,你要帮忙‘盯一下’。”
   
老师研究的领域是石油,他是一个像油井钻头一样过硬的知识分子。”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史国栋说。(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包海霞 许学建)


附件2

光明日报:谁说现在的教授不熟悉学生

 

常州大学的韦忠良教授,真正做到了“知徒莫若师”。他用心了解每一位学生,能喊出每一届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熟知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无论是韦忠良的同事、学生,还是接收他学生的用人单位,都这样评价他:“有这样一位好老师,实在是学生的幸运。”
   
近年来,高校“课后见不着老师”“师生间很少促膝交谈”“有许多老师甚至不认识自己的学生”曾被多方诟病;导师变“老板”,学生变“员工”等师生关系变味的报道,也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家都在反思,大学师生关系为何会陷入功利化、冷漠化的境地?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师生犹鱼,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韦忠良教授就是在用爱构建这种和谐的“从游”关系,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
   
每个周末早上7点,他准时敲响学生的宿舍门,敦促他们起床读书。大学四年,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无一人7点后起床。工作后,学生们像他一样,保持早起的习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时刻想着为学生谋求合适的工作岗位。因为他对学生了解,所以他推荐给学生的岗位针对性强、成功率高。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大油田,像他一样坚守行业,许多已成长为行业骨干或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凡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大学教育的基石。韦忠良用生命诠释了“师”的内涵,践行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师者精神。他用自己孜孜不倦的爱心、细心和耐心感染、浸润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亦师亦友、师生相长的亲密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学生们成长、发展的珍贵养料,使他们老师的人格魅力中得到感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均形成“向师性”,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的高校学生乃至社会人。期待韦忠良式的大学教授再多一些。(苏雁)

 


附件3

光明日报:让高校多些“韦忠良式”教授

 

24,光明日报一版头条刊发了通讯《像油井钻头一样过硬”——追记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韦忠良》,在江苏常州高校引起了热烈反响。常州大学师 生、韦忠良的母校中国石油大学的同学和同事、其他高校的教师们纷纷在第一时间给记者打来电话、发来短信,表达对韦忠良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网友蔚蓝天海说:老师,您一路走好!依旧记得周末早上宿舍响起老师的敲门声……”

同学们都不能接受韦老师永远地离开了。如果他能把对我们的关爱,分出一点点用在自己身上,也许就不会这么早离开我们了。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091班 顾亚娜看到报道后,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韦老师生病期间,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看望他,化疗后的韦老师虽然十分虚弱,仍然关心09有多少学生考研考什么方向,还告诉我们这个方向可以去咨询何岩峰老师,那个方向李栋老师资料比较多

韦忠良去世一个月前,胜利油田来学校招聘,顾亚娜还在学校看到了他,老师正为同学做辅导,告诉他们要准备什么材料,注意哪些事项。那次,同学们都以为韦老师很快就能康复了,很快就能再站到讲台上给他们讲课、查他们的笔记、找考试不及格的同学谈心,检查宿舍督促他们好好学习……

韦忠良的徒弟、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老师李栋的情绪仍然难以平复,老师去世将近一个月,总觉得老师还在身边,好像每天还能听到他跟我说,李栋,跟 我去实验室,然后风风火火地走在我前面。跟随老师6年,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一辈子都会铭记在心。我会追寻他的足迹,带好每一个学生,做一个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常大石油工程学院老师顾军锋收拾老师遗物时,发现老师满满几大箱听课笔记,分门别类贴着学院每个青年教师的名字。翻开贴着自己名字的笔记本,老师忍 不住落泪了,看到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和评语,我就想到老师听完我第一堂课后对我的指导和鼓励。他对我们青年教师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总是毫无保留、不遗余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对外合作与发展处处长、韦忠良94级博士研究生同学徐樟有告诉记者,韦忠良和他是3年博士同学,也是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起工作 了12年的同事。老韦是大家推选的博士班党支部书记。读博士期间,他帮助发展了好几批党员,现在,这些党员都成长为总工程师、总地质师等,在石油系统担起了重任。

常大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吕苗荣回忆,他是当时华东石油学院81级的学生,韦忠良是华东石油学院80级惟一留校的学生,也是班上惟一的一名党员。老师留 校后,在开发系工作,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以及《钻进工艺原理》这门课的课程辅导老师。虽然没有给我们上过课,但是他坚持陪我们上课,批改作业,批注密密麻麻,即便有小错误都要找我们谈。”“这么多年来,老师还是执著于自己的信仰,对科研无尽探索,对学生满怀爱心。他做的这些事情,坚持1年容易,坚持10 年难,他却坚持了整整28年!

在韦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拓荒者的倾心与执著,看到了一位授业者的爱心与责任,看到了一位敬业者的勤奋与担当。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党 总支书记、副教授熊焱生告诉记者,他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树起了一座让人生过得更加富有意义的航向标,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他用有限生命谱写了 一曲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新时代园丁之歌,让爱心与责任的种子在学生心间播撒、生根、开花、结果,使他们将来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人。高校真应该多一些韦忠良式的教授!

(光明日报常州24电 记者 苏 雁 通讯员 包海霞)


附件4

常州日报:韦忠良 把专业和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16,常州大学教授韦忠良因胃癌晚期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5岁。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回常祭悼,感念师恩。

教授老家丹阳,1958年生,他一生奉献石油学科建设,把教书育人作为生命追求,以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知识分子的高尚风骨阐释道德价值。石油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炳生说:老师把石油工程专业和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

石油精神责任校训

曾经做过学生辅导员的常州大学宣传部陈虎腾老师回忆说:初次与老师接触,是做学生工作的时候,那天下午,我们在校门口迎接一家用人单位,黄总好啊,欢迎来到常州大学招毕业生啊!随着一声爽朗略带沙哑的声音,我下意识地回头望去,一位身着朴素灰褐色上衣的中年人,从一辆咯吱咯吱作响的自行车上跳下来,热情大方地握住黄总的手。他就是当时石油工程系系主任韦忠良老师。我正准备自我介绍,老师主动伸过手来:你是新来的08级学生辅导员老师吧,学生工作重要啊,以后咱们还得多多合作,对咱们石油工程系学生可得严格要求,让他们成为石油精神和责任校训的身体力行者啊。

2009级石油工程专业吴清川同学说:20099122009级新生报到的日子,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常州,校车把我接到白云校区刚报到完,正准备去宿舍,你一个人来的?你家是哪里的啊?和蔼慈祥的声音出现在耳畔,关怀的语气让我肃然起敬,听学长介绍才知道他就是石油工程系系主任韦忠良老师。

石工071班黄静同学哽咽着说,老师是她本科时期的班主任,也是硕士研究生时期的硕士导师。老师从一入校就对同学们专业思想进行苦口婆心的认知教育,鼓励同学们为石油事业多做贡献,尤其要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敢于行动的石油精神。当了解部分女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时,老师还特意为女生作了石油行业职业规划建议。几年后,一部分女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一部分女生被老师推荐去了石化单位侧重于工程设计方面的岗位,找到了石油职业与个人发展的结合点。

石工071班的姜全平目前就职于胜利油田,特意从山东赶回常州参加老师的追悼会,他说:是老师培养了他的石油精神和校训责任意识,让他在名校毕业生云集的工作岗位上,很快适应而且表现突出。

远在新疆工作的石工071班吉鹏程,为了参加教授的追悼会跨过漫漫沙漠火速飞回常州。当他还在路上时,追悼会就结束了,好心的同学劝他路途遥远,暂时不要回来了,吉鹏程坚定地回答:不,我要赶回来,就算赶不上老师追悼会,我也要再看看我们老师曾经工作过的母校,慰问一下师母。

严慈有加育人有道

姜全平回忆说:老师几乎每周都来宿舍看望我们这些学生,有时碰到一些贪睡的同学,即便是没课的周末,都会被他叫起来学习或做一些正事。老师的经典名言是本科生应该没有周末的概念;研究生应该没有假期概念;博士生没有过年的概念老师还随时关注同学们书架上新书的变化,最近读了那些书,并与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探讨其中的内容。随着老师来宿舍次数的增多,我们班贪睡的同学没有了,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了。

老师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争取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当得知部分同学复习喜欢独立安静环境时,老师专门把自己实验室腾出来给同学复习。老师带的石工071班有10人报考研究生,9人考取,其中3人考取了中国石油大学等知名高校。

韦老师上课,从来不按教材照本宣科,而是以生动的案例展示和严谨的逻辑体系传授知识。黄静告诉记者,凭借深厚和渊博的石油行业知识、加上长期在石油行业的一线调研实践,韦老师的课堂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丰满。

正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读研的石工071班秦星同学说:本科期间老师鼓励我报考中国石油大学,复试时还帮助推荐导师。不仅如此,由于本科期间,性格内向,老师还有意识地让我去做一些班级日常工作,锻炼我待人接物的综合素质。

09级新生报到的当天,一位家长在上铺床位帮新生铺被子,刚巧韦老师来校看望新生,韦老师毫不客气地叫住那位家长,那位家长,请您下来。正当那位家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韦老师补充道,我是石油工程系韦忠良老师,孩子这么大了,这些事情,应该让他们自己做。那位家长虽然无奈却满意地笑了笑说,这样最好不过!

老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贺庆是老师曾经说过的最优秀的学生,以后再也带不到这么好的学生了,据贺庆回忆,老师对其在学术、人品、生活等各方面都给予了他深刻的指导,贺庆毕业去南京上班那天,老师亲自为其送行,离别时,师生二人抱头痛哭,真挚的师生情谊令人感动不已。

李栋是老师的徒弟,一起获过常州市教育系统青蓝工程优秀师徒荣誉称号。李栋老师感慨万千:我上过所有课程的第一堂课,老师是必听的。每次都会给我很多建议。我也认真听老师每一门课程,吸收其课堂的精妙之处。”“扶上马,送一程,是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事实上整个石油工程毕业生的就业,老师都付出了巨大努力。每年到毕业季的时候,他都会和我说,这些学生的工作咋办呢?我们要一起想办法联系推荐。虽然老师和我在石油工程具体研究方向有所不同,然而老师给予我的带领和引导非常有意义。

服务行业贡献西部

老师不仅培养了一批批高级人才,也为石油行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做出了贡献。

老师几十年如一日长期致力于石油工程岩石力学及井下工具的研究,在金刚石钻头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绩。他主持完成中石化华东石油局、中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等10多项课题,在常州大学期间获得了省部级三等奖2项,厅、局级一等奖1项,在《自然科学进展》、《石油机械》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仅2012年就发表12篇。其研制的超硬地层PDC钻头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并创造多项行业纪录,他为金刚石钻头的推广应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很多油田正在推广和使用。

据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裴峻峰介绍:老师作为石油工程专业主要创办人之一,白手起家,从制定培养计划,实习、上课,毕业设计,无不精心安排。老师对本专业如痴如醉,几乎每天早上6点多就到实验室上班。不仅如此,他还把对石油行业的热爱传递给每个学生,使他们对本专业越来越认同和热爱。

近两年,随着常州大学不断融入西部建设,老师积极主动参与西部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支援工作,曾任 常州大学新疆克拉玛依产学研工作站主任。石油工程学院曹玉春副教授,是接替其担任常州大学新疆克拉玛依产学研工作站工作的老师,他说:老师在工作站期间 极其敬业,大到工作站的建立、油田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小到每一个具体油田相关的技术细节问题都事必躬行。老师经常顶着40多度烈日酷暑,亲自下油田,在实践层面积极推广超硬地层PDC钻头的科学应用。


附件5

中国常州网常大韦忠良坚守石油阵地至生命最后一刻

 

20131619:00,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韦忠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5岁。18,韦教授的老师、同事、同学来了,韦教授带过的学生来了,韦教授没带过的学生也来了,他们第一时间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送韦教授最后一程。200个人的灵堂内外人群拥挤,追悼会结束后还有很多学生手捧鲜花陆续前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韦老师的为人胸襟犹如输油管道一样通达不拘,其工作热情宛若石油烈焰一样熊熊不止,其钻研精神如同钻井钻头一样深入不懈”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史国栋这样评价韦教授。是啊,韦教授一生坚守石油阵地,用生命完美诠释了石油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

十平小屋  潜心专业躬身实践

韦忠良老师1984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作为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后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200612月加盟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在2006年个人工作总结中,来常州大学工作仅26天的他这样写道:“石油工程专业是一个由3个不同学科合并的专业,学科建设难度很大。我任重道远,但一定会倾尽全力。”

韦忠良老师的徒弟李栋老师20077月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来常州大学工作,亲眼见证了石油工程学院的成长。他告诉记者,刚来学校工作的时候石油工程系教研室只有5个人,老师是两位老教师之一。原来的石油工程系在机械楼302室不足10平米的一个小屋子里,4张桌子6张椅子,4位老师和3位研究生挤在一起。2008年,石油工程系建成了岩心制备实验室、油层物理实验室、渗流力学实验室、油田化学实验室,实验教学课开始开课。2009年,实验室进一步增建,采油工程实验室、石油地质实验室、石油工程岩石力学实验室建成。至此,实验室和师资队伍才基本能满足石油工程学科的本科教学。“从实验课程的安排、仪器设备的调研考察到采购,老师做了大量工作。我们看着一个个崭新的实验室相继建成,心里也越来越亮堂,工作也越来越带劲了。”李栋全程参与协助了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老师是以国内领先的标准来‘量身定做’每个实验室的,每一件实验设备都不能降低标准,他认真又较真的劲儿让人佩服。”

老师加盟常州大学石油工程系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非常规油气藏开发技术为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并对石油工程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得到了很多油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以此为依托,常州大学与中石化华东石油局联合共建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该中心入选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87月来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工作的何岩峰老师现在是该院副院长,他是韦忠良老师亲自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引进的采油研究人才。两位老师在1994年相识,当时的韦老师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作,他的敬业精神在校园里口碑相传,给何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08年二人结缘常大,虽然此时的韦老师已年长,但他对行业、专业的热爱依然未变,他的敬业精神依然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位教师。“对工作非常敬业,非常有激情,对年轻人的培养非常上心。”何老师这样回忆韦老师。石油工程学院的宋宁博士是韦老师从江苏油田引进的石油地质研究人才,宋博士放弃了油田的高待遇来到了常州大学,“韦老师对石油工程学科发展清晰的思路触动了我,我觉得选择这条路有奔头!”

老师和全院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石油工程学院2010年顺利获得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如今,学院拥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油气储运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热能工程、油气工程安全、油气工程节能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动力工程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拥有江苏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有机废弃物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油气储运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石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常州大学石油工程研究院、非常规油气资源研究所、新能源利用与节能减排研究所等科研教学机构。“韦忠良老师加盟常大,为石油工程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培养付出了大量心血,他是石油工程专业的领路人!”常州大学浦玉忠校长深为感慨。

三尺讲台  倾情育人爱生如子

只要看到那辆破旧的凤凰28寸自行车,大家就知道,老师来了。这辆自行车伴随老师走过了28年教书生涯。

“书可以自己看,经验要听人讲”,这是老师在课堂上常跟同学们说的一句话。老师长期致力于石油工程岩石力学及井下工具的研究,有一半时间在油田现场做技术服务,接触了大量的工程实例,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所以,老师的课堂工程实践背景特别强,与油田现场结合的特别紧密,他从不拘泥于课本,总是给学生带来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将知识点讲解得通俗易懂,融教、学、做为一体,开启学生们求知识、练技能的心田。

老师的严谨治学,最能感同身受的是他的徒弟李栋。李栋每年都有2门专业基础课的授课任务,每门课的第一节绪论课,老师都会跟老师再三强调一定要将学科的工程背景交代清楚,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怎么学。徒弟的每堂课老师都一定会来听,像学生一样认真做笔记,课后与徒弟交流讨论,非常认真。4年来,老师的听课笔记满满地记了10大本。

黄静是石工071班毕业生,老师是她的班主任,毕业后又考取了老师的研究生。说起老师,她哭了。“踏入这个行业,就没有周末和假期”,入学第一次班主任见面会上,老师就对同学们这样说,这句话印在了同学们的心上。早晚自习,老师会经常到教室检查同学们所有课程的上课笔记,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每个周末,无论什么天气,早上7点,老师就会准时敲响宿舍门,喊大家起床,检查书架上的专业书籍,到各个实验室指导答疑。周末和假期,同学们都能在学校找到老师。“四年来,我们石工的学生无一人在七点后起床,这已经成为习惯。”黄静告诉记者,即便后来读了研究生,她还是习惯每天七点前起床读书。因为老师的严格要求,石工071班的综合成绩一直名列全校前茅,9位考取研究生同学有3位进入中国石油大学深造。

老师一直以石油行业人才培养的最高标准来严格要求我们。”黄静硕士毕业论文开题前,老师刚做完化疗,心里却放不下这些学生,主动打电话要求他们将开题报告发到邮箱,并将学生叫到家中面对面、一字一句地梳理修改,看到老师捂着肚子忍着痛坐在病床上故作轻松地指导,几个同学强忍泪水,出门后抱头痛哭。

6年来,韦老师一直为学生就业四处奔走,不厌其烦地向油田和企业推荐每一位学生,把他们送上适合的岗位。他的学生遍布各大油田,并多已成长为行业骨干或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从山东菏泽连夜坐了11个小时火车赶来的娄爽是石工081班的班长,“韦老师把我们这些学生都当成他的孩子,今天他的孩子们都来为他送行了。”娄爽泣不成声。她来自新疆阿勒泰,入学后因为诸多不适应总是郁郁寡欢,韦老师鼓励她竞选班长。“因为底子薄,我们年级8个新疆同学没少受韦老师的照顾,他总是为我们开小灶补习,生活上的关照更是无微不至。”娄爽毕业后在中原油田采油六厂做工程设计,她清楚地记得自己与中原油田签约是在20111125的常州大学中石化专场招聘会上。因为石工专业的女生就业比较困难,韦老师跑了很多油田,了解油田和企业需求,与其人事部门积极沟通,重点推荐女生到油田做设计方面的工作。娄爽当初就是被韦老师领着到中原油田的招聘点上,亲自推荐给中原油田的。“我会一辈子记着韦老师的话——石油人一定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韦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一路践行石油精神。

无论是他的老师、同学和学生,还是接收他学生的用人单位,都对他做出了一样的评价: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是学生的幸运。

千里戈壁 坚守行业服务边疆

201011月,常州大学与新疆克拉玛依市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为了拓展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合作,常州大学决定在新疆克拉玛依建立克拉玛依-常大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韦忠良老师得知后,主动提出要到克拉玛依开展科研工作,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移到西部,更全面深入地服务石油石化行业,服务西部大开发。201111月,韦老师带着学校的光荣使命来到了“石油之城”克拉玛依。

来到克拉玛依后,老师开始着手组建克拉玛依常大技术转移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此时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光杆司令,只身一人天天跑企业、跑政府,大到工作站的工商注册、税务执照,小到买电脑、装宽带,都是他一手操办。2012118,常州大学在克拉玛依市正式注册成立克拉玛依常大技术转移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在克拉玛依,老师住在区人民武装部。“他衣着朴素,吃饭不讲究,为人特别随和,一点都没有大教授的架子。”克拉玛依区人武部政委吴建国这样评价老师。在克拉玛依的几个月里,老师没有休息过一天,起早贪黑跑油田、跑企业,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展调查研究,与中石油西部钻探公司、中石油吐哈油田公司等单位共同开发了一些科研项目,并把项目一直延伸到了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和乌尔禾区。

老师坚守石油行业二十几年,在PDC钻头的理论研究、试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生产制造工艺方面有独到见解。他研制的超硬地层PDC钻头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并创造多项行业纪录,至今保持。他常年在油田现场做技术服务工作,条件艰苦。克拉玛依戈壁滩上油井遍布,到处都留下了老师的足迹。

吐哈油田柯柯亚区块是吐哈油田上产重点开发区块,该区块地质条件复杂,井与井之间间距大,断层卡钻事故多发,钻井周期长。柯柯亚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冬天的戈壁,寒风刺骨,白雪茫茫。不管天气多么恶劣,老师除了睡觉,每天都在各口井之间来回奔波,做实验搜集第一手实钻资料,为试验井的试验提供依据和对比,一天要走上四五十公里。几天下来体力很好的青年人也感觉难以支撑。有时候回到住处随便吃点,衣服顾不上脱倒头就睡。半个月后,实验提前完成了,老师变得又黑又瘦。庆功会上,吐哈钻井公司总经理常永铎激动地握着老师的手说:“难题终于解决了,吐哈油田感谢你!”

老师手术后,仍然不忘常州大学克拉玛依产学研工作站的工作。201210月,他派两位研究生去新疆鄯善县组织专家对常州大学承担的《柯柯亚区块钻井提速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验收评估。

老师去世前一个月,中石油华东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建中来看望老师,两人还针对提升非常规页岩气领域钻头的钻井速度问题商讨紧急解决方案。就在201211月底,克拉玛依常大技术转移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签订了《彭水-黄平海相页岩气区块岩石力学特性实验研究》项目,如今项目还在,项目主持人韦忠良却已走了。“老师热忱无私服务石油行业,如今行业里少了一个专业的石油人。”沈总很痛心。

“心底无私天地宽”是韦忠良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老师为石油行业、为学生倾其毕生所学,他是无私的石油人,他是无私的领路人,他用心血和激情唱响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时代高歌。(包海霞束网)


附件6

常州晚报:常大一教授英年病逝 
学生连夜坐11个小时火车,来送他最后一程

 

本报讯  尽管他离开10来天了,但常州大学的师生们,一提起韦忠良这个名字,惋惜之余更多的是钦佩。这位因病去世的常大石油工程学院的教授,以人格魅力赢得师生一致口碑,他曾经的学生,石工081班班长娄爽,从山东菏泽坐了11个小时的火车,赶来为教授送行。

今年才55岁的韦忠良教授,是2006年作为“人才引进”加盟常州大学的。他长期致力于石油工程岩石力学及井下工具的研究,有一半时间在油田现场做技术服务,所以,他的课堂工程实践背景特别强。来到常大后,教授修订了石油工程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了很多油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在他的带领下,学院发展迅速,2010年顺利获得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0年,常州大学欲在克拉玛依设立项目,他又主动请缨前往西部开展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韦教授心系克拉玛依的产学研工作站,大到工商注册、税务执照,小到买电脑、装宽带,都是他一手操办。

去年3月,教授身体不适,诊断为胃癌,但他仍奋战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指导毕业论文。病床上的他依旧牵挂着工作,去世前一个月,中石油华东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建中来看望他,两人还紧急商讨了业务。

教授教书20多年,视生如子。每天早晚自习,他都会到教室检查同学们所有课程的上课笔记。每个周末,早上7点,他就敲响宿舍门,喊大家起床,到各个实验室指导答疑。他曾经的学生娄爽,现在就职于中原油田采油六厂,当年是教授领着她去招聘点的,因为石工专业的女生就业相对困难,教授就重点推荐她们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这6年来,教授一直为学生就业四处奔走,不厌其烦向油田和企业推荐每一位学生。

韦忠良教授,常州大学给予高度评价。校长浦玉忠感慨说,“韦忠良老师加盟常大,为石油工程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实验建设和学生培养,付出了大量心血,他是石油工程学院的领路人。”(包海霞 毛翠娥)

附件7

现代快报:常州大学55岁教授患病离世 数百名学生含泪送行

 

快报讯  近日,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的8名研究生不得不重新选择导师,他们原来的导师韦忠良教授,身患胃癌,不幸去世。18,在教授追悼会当天,数百名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送他最后一程。“老师平时对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有加,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给我们指导论文。”

学生生病,他亲自磨豆浆给学生喝

据介绍,韦忠良教授今年55岁,6年前,他从中国石油大学来到常州大学任教。在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活中,教授几乎没有假期和周末。每天的早晚自习,教授也总会出现在教室为学生检查作业。“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每天早上7点钟准时叫我们起床看书。周末和假期,我们都能在学校找到老师。”07级的学生黄静说,一直到现在她都习惯每天早上7点前起床。

贺庆是教授的研究生,现在南京工作。在教授生命的最后时刻,贺庆一直陪伴在自己的老师身边。“老师对我们都很好,如果班里有谁生病了,老师会自己在家里磨好了豆浆,带到班级里给他,让他补补身子。2008年的冬天,我生病了,老师就让我到他家里住。他说,学校没有空调太冷,让我到他家里调养。”贺庆说,感觉老师就像一位父亲,关心着孩子们。

“他还特别细心,有时我们跟着他一起去现场,他总是很仔细地帮我们检查安全帽是否戴好,工服是否穿的到位。” 

身患绝症,他仍坚持给学生上课

20124月初,韦教授被查出胃癌晚期,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教学,仍然带病上课。有时胃痛的受不了,他就支撑着讲桌休息一会儿。4月底,韦教授手术后,开始了一次次的化疗。“虽然他当时的病情很严重,但是他还是放心不下我们。主动打电话让我们将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发到他邮箱,并把我们叫到他家里,面对面的指导。”韦老师的一名研究生说,“我们看到韦老师捂着肚子,忍着痛还装着很轻松的样子,心里特别难受。大家总是强忍着不要哭出来。”

教授这样的举动,在同为教师的妻子看来却不足为道。“他喜欢和学生呆在一起,我们住的离学校也比较近,他没事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往学校跑。”她说,教授手术后那段时间,身体状态还好,会把学生叫到家里来,指导指导他们。 

200多名学生从各地赶来,为他送行

18,在韦教授的追悼会上,200多名学生专门赶来为他送行。“很多学生听说后,从新疆、四川、北京等地方赶过来。”常州大学的一位老师说,“新疆的那位学生花了5个小时的时间穿过沙漠,又花了5个小时的时间赶到机场,然后碾转来到常州。”她告诉记者,追悼会结束后,还有很多学生陆续赶来。

娄爽就是坐了一夜的火车,从山东赶来的。“老师把我们这些学生都当成他的孩子,现在他的孩子们都来为他送行了。”娄爽泣不成声。她告诉记者,因为石油工程专业的女生就业比较困难,教授跑了很多油田,为学生推荐工作。“我的工作就是老师当时领着我到中原油田的招聘点,推荐给他们的。”(包海霞 晁静)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