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校园十大亮点
1.贯彻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彰显实效
2014年,学校党委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党建工作,按照市委教育工委的统一部署,在市委教育工委第六工作组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紧密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主要内容,聚焦“四风”突出问题,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扎扎实实完成了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的各项工作,整个教育实践活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成效明显。活动开展的过程求实、方向求准、标准求严、效果求真,既锤炼了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又推动了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既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多次肯定,又以可用、可行、可持续的举措得到群众的好评。
2.弘扬高三精神,成就学子梦想──2014年高考创历史新高
2014届高三全体师生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秉承“五个特别”的高三精神,通过“诚毅讲堂”、“十八岁成人仪式”、“元旦晚会”、“毕业典礼”等活动,展示学生才艺、激发学习热情、坚定理想信念。
在全体三中师生的努力下,2014届高三高考再创辉煌,在中考入学成绩580分以上仅占22.09%的生源条件下,本二以上达线率在去年创造历史新记录的基础上,又提高了13个百分点,首次超过70%,取得了新的骄人业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3.构建“六度”德育,完善育人模式——绿色德育体系不断完善
学校把“绿色德育”定义为自然、和谐、人文和民主的德育,是以促进学生德性成长为出发点,主张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利用一定的资源对个体进行引导和教育,在追求作为自然人的个体达到美而善的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贡献。
2014年学校通过分年级开展外语节、科技节、“诚毅”讲堂、“向青春举杯”诗歌朗诵会、“一站到底”语文知识大赛、“图说天下”地理知识大赛、“我演我心”心理剧展演、生涯规划设计与展示、公民教育、校园达人秀、生命教育等系列活动,构建“六度”德育课程目标体系,凸显了学校“精神引领,以文化人,自然体验,自我教育”德育特色。《常州晚报》、《常州日报》、《常州电视台》、《常州新周刊》等对我校多项活动进行了报道,学校被评为常州市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常州市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优秀学校。
4关注学生需求,创生绿色课堂——教研组深入开展专项微课题研究
在学校创生“绿色课堂”教学实践中,各教研组分别从课堂评价、课例研究、作业设计、学科特色活动和教研组专项课题研究五方面开展专项微课题研究,教研组“每周一课”教学研究课课前有研究主题,课后有集体评议与教学反思,明确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学校创生“绿色课堂”的根基。
2014年12月12日校对外公开课活动吸引了来自常州地区兄弟学校及安徽、镇江、江阴等市外友好学校共300多位老师参与听、评课活动,课堂上充分彰显的“绿色元素”获得来宾的一致好评。创生“绿色课堂”教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一年中,学校教师开设省级公开课2节,市级公开课20节,在各级基本功比赛中,有近11位教师获奖,其中,高波老师在“崧泽杯”全国师生陶艺创新作品邀请赛中获得二等奖,韩志祥老师获得江苏省实验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赵俊老师在2014年常州大市中小学心理教育评优课中获得二等奖,张奇飞老师获得市区高中语文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4年,学校新增江苏省特级教师1人,常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目前,学校拥有常州市“五级阶梯”称号的优秀教师共计49人,达到了专任教师总数的38.0%,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共计38人,占教师总数的29.5%,优秀教师数量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5.拓展合作渠道,深化国际交流——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开展
2014年6月,来自意大利和印尼的五名AFS交流学生,结束在三中为期十个月的交流生活,踏上回国的旅途。2014年8月学校又接待了来自德国的陆语(Mia Isabella Kutter)和来自意大利的达瑞(Fabio Bonomo)两位AFS交流学生。2014年学校共派出3名教师12名学生赴美国、英国、意大利、丹麦、新西兰、日本、韩国、冰岛等国交流学习。在2014年CEAIE-AFS项目全国年度工作会议上,唐瑛老师被评为AFS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全国优秀志愿工作者,张沁园同学家庭荣获AFS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优秀接待家庭称号。
2014年,学校还先后接待新西兰卡普迪学校( Kapiti College )的校长和副校长、由德国明登市市长带队的德国代表团以及德国布克斯特胡德城南文理中学师生一行26人来校交流访问。
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的国际化,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在对传统资源、国际资源的整合中获得全面、全新、全优的可持续发展。
6.建设课程基地,引领特色发展——省级高中多语种外语课程基地建设初显成效
一年来,学校以江苏省“高中多语种外语课程基地”的创建和建设为抓手,致力于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国际化课程和本土化课程全方位融合的学校多语种外语课程体系,全面优化外语特色,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为学校转型发展创造契机。
2014年6月,学校在全省高中课程基地申报中以全省第四的高分通过现场答辩,成功申报“江苏省多语种外语课程基地”。
2014年9月,学校积极与外语教育机构合作,聘请外教进行全外文式授课,在高一年级全面开设了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线的外语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德语、韩语、意大利语、日语、西班牙语五门小语种课程和各种英语语言拓展课程,让多语种教学惠泽三中的每一位学生,全力打造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新亮点。
学校在进一步完善各项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省级多语种外语课程基地和市级陶艺课程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配套功能室,先后完成了两个同声传译教室、外文资料室、国际交流学生活动中心、外语剧创演坊及校园陶吧的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具有三中特色的多语种校园文化环境,全面优化了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2014年学校荣获常州市重点工程、重大技改项目创优立功竞赛先进集体。
2014年12月12日,常州市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共同体活动暨常州市第三中学“多语种外语课程基地”建设研讨活动在学校成功举行。学生外语学习成果展示、课程基地建设情况介绍、外语课堂教学研究、外语教育专题讲座……,活动不仅展示了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初步成果,交流了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感悟,更得到了专家们高屋建瓴的引领和指导。常州市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共同体由此扬帆起航,学校多语种外语课程基地建设也必将成为进一步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7.注重内涵提升,打造优势品牌——体育、陶艺特色持续发展
2014年7月我校承办江苏省第二十一届中学生篮球比赛。我校女篮在比赛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2014年11月份,在李宁杯全国高中女篮比赛中,我校女篮顽强拼搏,突破性地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2014年学校以市级陶艺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把课程的外延向“大文化”拓展;把课程的内涵从“单项艺术”向“多元育人”转化。通过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突出了基于理论指导下的学生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认知空间、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高中陶艺校本课程》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评选基础教育类二等奖。
8.坚持课题引领,提高科研水平——扎实开展教科研工作专项培训
学校切实加强教科研工作培训力度,先后邀请了江苏省教科办彭钢主任、华师大博导吴刚平教授、《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编辑室主任颜莹、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副主任鞠文灿等专家来校,就教学、教研中的问题与学校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学校聘请市内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组成“特聘教师工作室”对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展开指导。学校建成课题研究专题网,重视研究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学校教研组工作富有“研究味”,以课题研究统领教研组工作,真实地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学校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常州市五一巾帼标兵岗。目前,由本校教师主持的国家级“十二五”规划子课题2个,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3个,市级“十二五”规划课题7个,学校被评为常州市2014—2016年度教育科研基地。一年中,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合计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在各种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在省市级及以上获奖论文有52篇。
9.创办《诚毅》校刊,提升文化品位——《诚毅》(教师版、学生版)正式创刊
2014年,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各方认真筹备,校刊《诚毅•教师版》及《诚毅•学生版》正式创刊,这是提升教育教研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校文化品位、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诚毅•教师版》体现出学校重视教育科研、重视创新求变、重视文化滋润的绿色管理理念,《诚毅•学生版》则为学生开辟了一块展示青春才华、描绘理想未来的园地。《诚毅》校刊必定承载着全体三中人的期待与梦想,与学校一起发展,与师生共同成长!
10.社会声誉提升,影响持续辐射——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彰显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14年8月,常州市委书记阎立一行,在常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海军、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等陪同下,莅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反映了市领导对三中的关心和重视,更是对学校全体师生的极大鼓舞和激励。
2014年,学校先后接待了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周应华率领扬州市普通高中学校校长,扬州各县(市、区)教育局长、分管局长,市局领导及相关处室负责人等近80人来校参观交流;接待了江阴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率领的全市12所高中校的数学教研组长、高三数学备课组长;浙江省温岭市箬横中学校级领导和全体中层干部,还接待了广西七所中学校长来校进行为期两周的跟岗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