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五岁起学习中国画,大学本科期间在南京师范大学主攻国画人物、山水专业,有较好的水墨功底,大学毕业入三中工作后,因学校陶艺特色和发展需要,本人半路出家转攻陶瓷艺术,摸索学习期间深感隔行如隔山,陶瓷领域综合性非常强,涉及釉料、烧制等化学物理的技术性问题,工艺性也极高,只能将自己沉浸在陶艺书海的同时不断动手实践以取长补短,但即便这样,仍然深感乏力,觉得自己不能完全胜任陶艺教学创作,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艺术的学习更是一个师徒相授,心摹手追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希望外出学习培训充电,完善与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欣闻景德镇垚火陶艺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国陶瓷彩绘培训,而我的长处就是国画,陶瓷彩绘能将我的优势发挥在陶瓷上,学会之后可以在陶艺社团开设彩绘课程,抱着虚心的学习态度,我向邓校长提出了外出培训申请,邓校长非常鼓励年轻教师主动学习,很爽快地就同意了,大力支持我赴景德镇充电培训。
2017年7月10—20日,我赴千年瓷都参加了景德镇垚火陶艺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国陶瓷彩绘培训,该培训班共计27人,我分在彩绘3班,我们班级的成员有的是高职院校的陶艺老师、有的是中小学美术老师、有的是在校陶瓷专业的大学生,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省市自治区,从事不同的职业工作,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对陶瓷艺术具有浓郁的兴趣爱好和执着的艺术追求,大家因共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学习,因此倍感珍惜。我们的任课老师有三位,他们都是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从事陶瓷彩绘培训多年,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10天的培训中给我们讲解示范,分析作品的成败,给我们专业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陶瓷彩绘是在瓷胎器皿上,根据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审美需求,利用各种陶瓷材料和工艺技术进行描图、填色并烧成。陶瓷彩绘总体有釉上和釉下,还有二者之间的釉中,其彩绘门类有古彩、粉彩、新彩、青花、颜色釉、综合装饰等等。陶瓷彩绘与其他美术作品一样,都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市场商业价值。本次培训我们只要学习的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第一天上午李老师给大家讲解了陶瓷彩绘理论基础,让我们了解中国陶瓷彩绘的发展历史及工序流程及每个朝代典型的彩绘经典作品。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下午梅老师带领我们研究陶瓷彩绘工具材料的特性,使我们初步了解陶瓷彩绘的釉料及工具材料的性能。在第二天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釉上彩的相关步骤与技法,临摹了经典的作品后开始创作。在连续三天的创作过程中,老师们针对釉上彩创作作品进行了针对性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并指导改进,完善并最终成型。
第六天是我非常期待的釉下彩课,老师亲自演示了青花的分水方法及作画步骤,告诉我们釉下彩绘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因为它不同于釉上彩,是不好修改的。这对于我有较好的国画功底来说比较占优势,成品率很高。老师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家作品进行临摹,掌握釉下彩与桃胶的调制比例来控制颜色的深浅浓淡。我选择的是常州画派画家恽南田的荷花与牡丹花进行摹写。当笔尖与瓷坯接触的那一刻起,不仅是体验恽南田先生用笔用墨的过程,更多则是感悟他画没骨花卉时心如止水的心境。唯有心灵的安静,才能铸就人性的优雅。这种安静,是得失后的平和,是诱惑时的淡定,是困苦中的从容,是微笑地面对娑婆世界,慢慢地去看清、看透、看穿、看淡的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想南田先生之所以能把大红大绿的牡丹画的与众不同,脱离尘世的俗气,在艳丽的色调中凸显文人的雅致,这得益于他的这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质朴心态,在追求技术的同时,我也必须将心沉浸下来才能创作出情景交融、呼之欲出的陶瓷作品。
釉下彩的临摹结束后,便是难度最大的釉下彩创作了,刚开始我找不到头绪,晚上躺在床上在用手机翻阅照片时,看到去年携父母游于云南文山州普者黑的合影,普者黑迷人的景色立顿时又浮现在眼前——孤峰星罗棋布,湖泊相链贯通,水面清澈透明,鱼虾丰饶富足,宛如一幅清新的水墨画一般。第二天我在纸上勾勒出脑海中的普者黑印象,并将汉代画像石的抽象概括风格运用其中,画完之后,李老师点评道:“画面浑穆厚重,拙朴典雅。”得到老师如此高的评价,我的自信心大大提升。但老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我的创作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美术元素,丰富了画面的深度与厚度,已经不再停留在临摹的层次上了,但还是有很明显的借鉴痕迹,如何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就要超越自我,达到前无古人的创新境界,希望我能找到自己的语汇,创作出有娴熟技法和新颖形式来表达自己思想内涵的作品。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老师的话让我明确了方向,但这个难度极大,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苦苦寻求自我突破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挣扎斗争的较量,是如何把握传统精髓并将现代审美融揉其中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瓶颈期徘徊的时间里,我终于在自己偶像——马琳·杜马斯的身上找到了答案。她的画为何如此个性化、现代化,是因为她深入生活、用心去体验不同人群的内心,并用一颗强大的虔诚悲悯之心去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对象的精神世界。而我的人物画只是做到画“像”这一步,并没有与对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我的技法只是游离在精神情感之外的雕虫小技,并没有实实在在地落在刻画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上,这就很难达到中国画“形神兼备”的关照哲学这个最高层次。当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决定从身边的同学开始入手,通过跟他们的相处,深入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以他们为模特进行人物创作。在接下来的课间和课后,我不再把自己沉浸在翻阅专业书籍跟临摹之中,而是通过与他们对话交流来获得更真实的情感认知。例如:有个同学他跟我吐露心声,他在青春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经常逃课去网吧打游戏,中考前夕被父亲知道后,他父亲没有选择正确的沟通教育方式,而是把他关在家里暴打一顿,导致他产生心理阴影,因为被父亲把头打破,伤势严重,最后连中考都没去参加。等到工作后偶然间接触到陶艺,通过制陶感受到陶艺心灵治愈的力量。他的这个经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触动特别大,我根据他现在的相貌特征,想象出他16岁时长发颓废,网瘾成疾,被父亲打伤的样子,在素坯上通过刻画表现他当时迷茫无助、对于家长简单粗暴教育的不满和委屈。当作品烧制出来的时候,老师们跟同学们都给我很高的评价,他也非常喜欢,希望我将作品送给他珍藏。通过这次的创作,让我深感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与心理距离是成反比的,艺术性越高,离普通观众的心理距离越远,艺术性越低,大众越容易接受。就如同大众对昆曲与流行音乐不同的接受程度是一个道理。但是艺术性越高的作品,他往往追求的是个体或表现对象内心的真实,甚至把这种个体提升到一个群体的共性,展现这个时代下该群体的精气神,这才是能留得住的永恒作品,而不仅仅停留在取悦人的欣赏层面。
从景德镇学习返常后,我将自己此次培训所画的作品整理出来,题字包装,形成“一芥瓷语——高波陶瓷彩绘艺术作品”,将该组作品留在学校,感谢学校给我外出学习的机会。
《论语》有云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通过此次培训,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技能,同时收获了对艺术更本质的认识,我会将这些与专家同行交流学习来的宝贵经验灵活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我的学生点亮美学修养的明灯,在他们生命征途上吟咏艺术的乐章,用艺术润泽生命!
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