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教师工作室】专家引领,专业成长
——基于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研究课
2016年11月1日上午,我校地理组李丽萍老师在高二(6)班开设了一节题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青年教师诊断课,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对青年教师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诊断,进一步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总结反思能力。此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地理组特聘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常州市第一中学的李万龙校长来校指导。
李丽萍老师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准备,从中国知网、一师一优课等平台多方搜集素材,查阅《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地理教学》等相关文献,对本节内容进行了合理设计,最终呈现了一堂常态但却不失精彩的课,得到李校长的充分肯定,有以下亮点:
第一,本节课富有设计的思想。针对本节内容可能涉及到的知识和概念,在新授课前做一些知识铺垫,可为后面的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所以每节内容的课标要求都会在新授课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去学习。
第二,思维导图软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必修三教材图片文字素材非常丰富,虽看起来条理清晰,但容量大内容多,学生难以在脑海中建立一节内容的知识框架,所以李丽萍老师在课堂最后的总结部分,以Inspiration 9软件绘制的思维导图来逐步呈现所学内容框架结构,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对于以后学习的类似内容都有一个模板可循。
第三,信息素材丰富,充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很多结论性的东西都是直接呈现,但学生未必深刻理解,所以李丽萍老师通过搜集多方资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为帮助学生理解而教。同时,这也是可视化地理的表现。
第四,课堂追问点拨恰到好处,教学评价注重激励性。肯定李丽萍老师在语言表达上扎实的基本功,通过多次追问启发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训练。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注意:
第一,准备的素材过多过细,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语速偏快。
第二,内容设计上应注意详略得当。
第三,应给学生充分的当堂反馈时间。
通过此次研究课活动,不管是开设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尤其是青年教师,在专家引领下专业成长会更快更好。(李丽萍)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