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教学科研>>文章内容
教师,不妨以“共同遭遇者”的角色陪伴学生成长(吕秀玉)
发布时间:2013-12-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吕秀玉

教师,不妨以“共同遭遇者”的角色陪伴学生成长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  吕秀玉

邮编  213003

摘要:新的教育理念意味着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空间,教学成为一群“终身学习者”的精神聚会,教师也和学生一样,遭遇新知的困顿,和学生共同探索、共同成长,共同体验生命绽放的精彩。

关键词:教师、学生、共同遭遇者、成长

生活的启示

5岁小男孩摔倒在地,哇哇大哭,任凭大人哄骗利诱,依然无济于事,这时一小女孩走过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也摔了一跤,并无事似地爬了起来又去继续玩耍嬉戏了。这时神奇发生了,小男孩不但停止了哭闹,而且自己爬了起来,生活中这一现象因司空见惯而习以为常,但如果我们仔细揣摩一下小男孩的心理,却让人深省,家长虽然对小男孩哄骗利诱、极尽呵护,但没有小男孩摔跤带来的肌肤之痛、心理委屈的体验,很难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小女孩和他共同的遭遇引发了他行为上的趋同,激发了他克服委屈的力量。如果我们再把生活中的这一现象和我们教育中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相比照,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似乎也一直在扮演着小男孩家长的角色,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地做着搀、扶、拉的工作,尝试着做一做小女孩的角色,效果是不是会好一些。

教育的变革

“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存在了数千年,在这一理念支配下,教师的角色就是“绝对真理”“系统知识”“标准答案”“规范思维”的化身,认认真真传递信息,一丝不苟监控信息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的天责;老老实实接受信息,不折不扣执行信息,则是学生的大任。因为教师的经验、学识、见解绝对优于学生,是的占有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是“一桶水”;学生则是的匮乏者,是“一杯水”甚至没有水,“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恣意地言说,学生只能虔诚地听说。传统的教师角色功能定位已经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惰性,因为不管思维的结果如何,最终都必须与老师的标准答案相吻合,“绝对真理”就在身边,何苦舍近求远,慢慢地探索的欲望泯灭了,思想和灵魂木讷了。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称这种教育为“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它否认了教育与知识是探究的过程”,可以说这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批判和对学习本质意义的一种追问。无数的追问与反思引发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育理念正深入人心,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课堂的作用价值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学,不再是知识的“克隆”和“复制”,不再是知识的工厂化“大生产”,而是“寻道、质业、生惑”螺旋发展的求索过程、是一次次朋友间的精神聚会;学习也不再简单地把别人的知识作为自己的知识、盲目地把别人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随意地把别人的思维作为自己的思维,而是“思我想思,学我爱学,做我要做,成我愿成”。在这里没有权威,没有先知,没有霸权,也没有落后,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信息传递的空间、一个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一个涌动激情,生命成长的历程。就像叶澜教授所说那样:“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走下教的“神坛”,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艺术性地和学生一起做发掘新知的“垦荒者”,寻求新源泉的“挖井人”,大家角色相同,目标一致,却没有先知者,可能迷路会让人探索。这里我们不妨用萧伯纳的一句话作为警示语:“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我们的策略

学会倾听

要想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共同遭遇者”、“学习共同体”,就必须先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以便使自己能用学生的视角和方式去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用学生的心理体味他们的喜悦和焦虑、灵动和困惑,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学会倾听。美国功勋教师·鲍拉说“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倾听应是真诚的,教师应有 “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当教师蹲下身子倾听学生,就意味着一种迎接和承纳:不是把学生作为学生来接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这种接纳也表明了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是一个生命对一个生命的尊重。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奇思妙想、离经叛道、迷茫困惑、心灵呼唤就会大声倾诉,这种倾诉不仅是我们课前教学准备的依据,也可以是课堂中生成资源的源泉,她可以嬗变为为靓丽的风景,使教学锦上添花。因为“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有效引领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新知识层出不穷,如天宫一号的发射,与神十的对接,小行星穿越地球等,使教师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新知的困惑,师生成为“共同遭遇者”,并非意味着教师真的在新知面前迷茫困顿、不知所措,通过倾听,只是让自己重回学生时代,换位学生身份,把可能遇到的“盲区”提前预览,可能相逢的精彩设计放大。因此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是探员,教师应是探长,比学生更富有经验,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当学生误入歧途时能拨正航向、跌入陷阱时能抛给绳索、初战告捷时能诱“敌”深入,充分展示教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在学习“城市功能区”的时候,我就尝试着和学生一起做了 “共同遭遇者”的角色,遭遇新知的困惑。我把我在学习地租理论、功能分区时遇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告诉大家,一种是由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分布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另一种则是依次分布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两种说法孰是孰非,感到非常迷茫,希望大家来探讨,老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这无疑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因为没有专家和权威,大家不仅畅所欲言,讨论热烈,现摘录部分:

学生甲:什么呀,这只是专家想想的模式,我们周围哪有这样的情况啊?(不以为然,但说的是事实)

学生乙:模式只考虑了地租因素,我们周围的布局影响因素就太多了,当然不一样了。(开始综合考虑了)

学生丙:问题是两种模式只考虑了租金的高低,却出现了两种相反的情况(直揭要害,很矛盾,课堂似乎进入了沉闷状态,但我想思维可能进入了电光火石,学生慢慢地开始窃窃私语,紧接着按纳不住想发表意见)

学生丁:可能不同时期人们考虑租金高低的影响因素不一样,比如说现在和过去相比,人们开始重视环境因素,工厂离城区太近,可能难以承担高额的环境治理费吧。(尽管战战兢兢,但开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了)

……

通过论证,最后大家认为两种理论不是此对彼错的问题,而是在城市发展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具体规划模式,整个一节课,已远不是知识的接纳和收藏过程,而是寻道、质疑的螺旋发展的求索过程。

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成为“共同遭遇者”,让教学呈现为一种共同求知,共同生活,一起成长的生活状态,可以激发大家的求知欲望,使每一个参与者都经历探求的过程,体验求知的苦乐,直面真理的苦难,享受成功的愉快。

参考文献:

李源田:《派往明天的教师》

黄爱华: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

谢安平:追求教育的理想

注:该论文发表于《地理教育》2013年第10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