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教学科研>>文章内容
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李丽萍)
发布时间:2013-12-1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丽萍

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最近,本人有幸学习了《今日课堂缺什么》一书。这本书的阅读坡度不算大,因为不是纯理论性的方法指导和说教,相反,近七十篇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搭建了整本书的框架。本书选取的教学片断多为中小学语数外学科,作为地理教师,我不敢说通过阅读能够汲取多少营养,内化多少教育教学理论,但其中的一些案例确实让我不寒而栗,胆战心惊,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认识到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优化。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使师生话语权均衡化。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老师,往往具有一个通病——语速快,霸占话语权。课堂教学中侧重于自己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侧重于知识目标的达成,忽视过程和方法、价值观目标的体现。我个人也不例外,第一年上课,说话就像开机关枪,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缺少“等待”,缺少“欣赏”,学生的探究思考和见解往往因为我的“等不及”而没能充分展现和被倾听,学生的探究活动仅仅流于形式。

还有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失去了话语权,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一位老师开设市级公开课——地理必修2《人口的合理容量》,讲到“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时,让学生讨论,课堂热火朝天,最终学生没有从地理学的角度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却从政治、历史、生物学的角度各抒己见,一些学生甚至展开辩论,最后,上课老师只好自己给出答案。一堂课,学生参与度极高,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却没能够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因此,话语权的“缺失”和“膨胀”都不是我们理想的课堂。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讲授、启发、提问、示范、辅导、检查、督促,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教师的活动,能引起学生相应的共振活动,活而不乱,师生才能相互配合取得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即生活,运用生活案例,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教学案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紧密相关,将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案例情境中认识原理、概念的现实作用。我曾看到一篇瑞典环境教育案例:“被忘记在汽车里的孩子”,解释温室效应。

一节课刚刚开始,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辆小汽车,问学生:“猜猜看,老师今天要讲什么?”学生说:“噢?一辆小汽车。”接着老师又在小汽车里画了一个宝宝,然后问学生:“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哦,是宝宝坐着小汽车出去玩。”老师说:“对,这是发生在非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非洲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带宝宝出去办事,她把宝宝放在车里,没有抱出来,等她办完事回来,宝宝已经死了。原来宝宝被热死了。”“天哪!”学生们非常吃惊。

“为什么会这样?”老师继续讲,学生都皱着眉头开始思考起来。老师在汽车上画了一个箭头,“这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它能够透过汽车的玻璃射进汽车里,透过玻璃后短波辐射就变成了长波辐射。”老师又画了一个箭头,从汽车里的物品指向玻璃,“长波辐射从汽车里的物品反射回来还是长波辐射,而且长波辐射还没法通过汽车里的玻璃,汽车里温度越来越高,宝宝就被热死了。”

“我们可能也会有类似的经验。如果是夏日的中午,你把汽车停在太阳底下,等过一会,你打开车门,就会感觉到汽车里的空气犹如热浪,不敢坐进去,汽车里空气的温度比汽车外高好几度。”

老师继续讲,“这就是温室效应的原理……”

对于“温室效应”,我的课堂教学一直是运用“温室效应原理图”解释,虽然“温室效应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中学生而言,大气层是比较大的空间,小汽车却是比较小的容易理解的空间。用小空间的事物,特别是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案例,去解释宏观的大空间的问题,可以使抽象的问题简单化,相当于帮助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有助于学生理解。好的生活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知道概念,理解概念,体会概念。

三、在做中学,课堂演示,使教学结论直观化。

暑期名师大学堂学习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老师向我们做了专题讲座,现场我们观看华老师《三角形边的关系》那堂课,让学生用两条纸条(分相等和不相等两种情况),剪其中一条,尝试拼成三角形,同桌两人为一组,最终的结果是两条边一样长剪后拼不成三角形,剪短边后不能拼成三角形,剪长边未必都能拼成三角形,所有的情况,学生都通过剪刀剪出来,并在投影仪上加以展示。最后,经过华老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如果单纯的向学生讲述结论,学生机械记忆也能掌握,但相较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最终探究出答案,效果要差很多。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重视学生的的参与、思考和分析,在问题中学习,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新课程理念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四、苦练“内功”,增强学识,让枯燥理论趣味化。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学生也是一样,感兴趣的学科他会愿意花时间去学好,基本功扎实,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老师往往能深得学生的喜爱,甚至是崇拜。至今我仍记得东北师范大学的袁孝亭教授很短的时间内一笔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大陆版图,另全场师生佩服不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的相关知识,增强文学素养,成为学识渊博的人,这样我们才有站在讲台上的勇气和自信,才能站得稳讲台。

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自我的最佳时机,更是让孩子在课堂中体验快乐的最佳方式之一。孩子们每当课堂上主动地投入进去,不仅他的思维得到发展,更重要地是他的情感得到了共鸣,内在发展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时他们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也是真诚的。

注:该论文发表于《课程与教学》2013年第4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