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二中、三中联合教研——胡方晓研究课
发布时间:2017-12-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胡方晓
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堂导入】我国大多数的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然而,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不时为雨水灾害所困扰,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来北京看海,来南京看海,来常州看海这些调侃的字眼频繁出现在新闻报纸和网络上,水成了城市的一块“心病”。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一:看视频、图片,围绕城市内涝提出问题
(1)探究材料:2015年常州严重内涝视频,常州部分地区内涝图片及网友调侃段子。
(2)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就图片中提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
(3)问题汇总:什么地方的城市内涝多发?什么时间(季节)内涝多发?城市内涝的水从哪里来,又为何排不出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探究活动二:分析内涝的原因,了解水体的类型及相互关系,理解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
(1)探究材料: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分布图,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内涝严重期间的日降水量,城市硬化地表及排水系统文字资料,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示意图。
(2)探究活动
议一议:城市内涝的水从哪里来,又为何排不出去?(结论:降水集中多暴雨;城市雨岛效应;城市建设,天然的排水蓄水通道大量减少;硬化地表增加,地表水下渗减少;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排水系统老化;雨污合流,排水管道淤积)
地表水的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而这些地表水又会下渗形成地下水,可见水体有很多种类型,而且这些水体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水体的类型及相互转化。
水体按存在形式可分为液态、固态、气态,按性质可分为咸水、淡水,按空间分布可分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而陆地水又包括冰川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生物水等。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师生共同总结:
河流水可以直接汇入海洋,那海洋水是不是不可能形成河流水呢,直接转化不可以,间接呢,海洋水蒸发形成大气水,大气水被输送到陆地上空通过降水汇入河流形成河流水。其实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水循环。
结合课本思考:水循环按其发生领域,可以分为几类?,每种水循环包括哪些环节?三大类型共有的环节有哪些?城市内涝时涉及到了哪些水循环的环节,这些环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了内涝问题,大家把这些环节及其变化在图中表示出来。
画一画:绘制“内涝”时城市水体运动示意图——结合讨论结果,在城市简图中,用箭头标出城市发生内涝时,城市涉及的水体运动及变化示意图,并在箭头上标出其代表的含义。
比一比:找出“内涝”时城市水体运动图与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差异——人类活动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从而导致城市内涝问题?(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你还能举例说明影响水循环环节的人类活动吗?(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等)
探究活动三:根据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为减少城市内涝献计献策
(1)探究材料:海绵城市:水的循环收集和释放示意图,日本排水管道图,巴黎下水道管道图。
(2)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试为我国减少城市内涝出谋划策。
从大家的分析、讨论中,我们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即减少城市内涝的根本在“排”,如何排,我们的同学提出了很多的措施,这里我给大家看看一些例子。大家看到这幅图觉得它是一个什么建筑,它是日本东京的排水管道,像一个地下宫殿,地下河深度达到60米,季风气候加上台风多发,一般的排水系统远远不能防御瞬间集中的大雨,所以东京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这幅是巴黎的下水道图,巴黎的下水道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现在全城的下水道长达2347公里,虽然多雨,但是行人雨天行走时湿鞋的情况很少见,最有趣的是,巴黎下水道还是全世界唯一可供人参观的下水道,从1867年世博会开始,就陆续有外国元首前去参观,现在常年有十几万游人观光学习。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然而问题也很多,我们不能只顾着城市表面的光鲜,而更要关注深埋地下的排水系统。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
读图,说说“海绵城市”中有哪些典型的“海绵体”?(树木、湖泊、草坪、湿地公园、河流)结合“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普通城市与“海绵城市”为何在遇到暴雨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下渗)“海绵城市”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还有哪些积极影响?(热岛效应)
【课堂小结】
虽然这节课的标题叫自然界的水循环,但从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水循环除了自然循环还有社会循环,即有人类活动参与的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有它存在的意义,看书总结:促进陆地水体更新,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塑造地表形态。但也有它的问题,比如旱涝灾害,水资源的浪费等等。今天我们讲的城市内涝显然是社会水循环存在的问题,但有人类参与的社会水循环有没有好处呢,当然有,社会循环可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旱涝灾害等等。可见不管是自然循环还是社会循环都是有利有弊的,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为代表的团体提出了“变化中的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该理论成为第八个水文十年(2013-2022年)确定的全世界共同研究的唯一主题。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不能只关注自然水循环,更要关注社会水循环,只有这样才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我们才能更好的利用水,亲近水。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