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地理组每周一课(何飞)
发布时间:2018-06-16   点击:   来源:地理组   录入者:何飞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而本节课主要学习教材的热力环流部分,所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把握本条标准:(1)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学习热力环流,是为理解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打基础;(3)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需要借用一些示意图。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知识。教材在处理三个框题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冷热状况,而大气的冷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则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教材在介绍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又从整体到局部,选择了与人类比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三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因果关系的推导和联想,发展学生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教学中应重点分析讲解两个内容:

1、热力环流可通过实验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同时要结合第一章的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归纳学习思路,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正确顺序。

3、在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介绍,对于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原理是非常有力的说明和证实。

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部分内容为一个课时。

 三、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本人在带领学生学习本节时会通过图示的分析和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动态演变过程的方法,学会用规范、专业的地理术语来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 

四、设计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本人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了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爱护环境、保卫家园的意识。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 

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4、能够根据等压面的凹凸,学会比较气压的高低;

  5、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了解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2、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气压、气温高低判断的方法;

 3、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说明热力环流的应用部分的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二)难点

  掌握温压关系和风压关系,并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来比较气压、气温的高低。

 七、教学方法

 (一)教法

  跨学科结合教学法(气压与密度的关系)、传统讲授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实验演示法(热力环流实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验证实验)、合作探究法(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二)学法

  自主学习法(气压、等压面等的知识)、实验观察法(热力环流实验)、合作探究学习法(热力环流的应用)、习题演练法 

八、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实验器材、微视频。 

九、课程类型

 复习课

十、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课标要求,阐释学生需要达到的要求,并且展示最近几年考察的分值、频率、题型。

看PPT要求

让学生知道教学目标

学生活动

让班级事先准备好的朱敏同学上台讲解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朱敏上台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边讲解一边画图解释,其他同学认真听。

以生教生

老师记录

讲完后学生对不清楚的知识点进行提问。

有针对性的听课,也让讲课的同学更加有老师意识

老师对朱敏同学的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提问,让学生来判断纠错;老师对没有讲清楚的关键知识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

让学生听明白后,画出大气受热过程和示意图。

以生评生,促进学生的参与度

板书

板书重要知识点

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知识应用

l  阴晴天气昼夜温差比较

l  深秋晴朗的夜晚多霜冻

l  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l  解释温室气体多如何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l  ……

学生通过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

具体应用,提高知识技能

承转

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得不同地表获得热量也会有差异,这总差异也就产生了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

下面我们有请班级的南柏晴同学为大家讲解热力环流。

学生讲解热力环流,边画图边阐释原理,这个同学还通过不段提问同学以提高他们听课的专注度。

以生教生

老师记录

讲完后学生对不清楚的知识点进行提问。

有针对性的听课,也让讲课的同学更加有老师意识

老师对朱敏同学的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提问,让学生来判断纠错;老师对没有讲清楚的关键知识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

让学生听明白后,画出大气受热过程和示意图。

以生评生,促进学生的参与度

归纳总结(知识应用)

以案例来分析促进知识点的解析:

l  把教室里的空气拿到操场和珠穆朗玛峰上晒,谁的气温高?

l  画出热力环流

l  比较不同地点的气压

l  巴山夜雨

l  热岛环流、海陆风

l  ……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

具体应用,提高知识技能

板书

归纳相关知识点

搭建知识框架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反思

期中考试前一周(时间有点紧),4月24日周二开设了一节高二每周一课,当时自己的设计想法是:这是一节一轮复习课,既要能够涵盖所有知识点,又要搭建知识框架,还要有一定题目的训练。

面对高二选科物地班的同学,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储备,但是还不是很扎实。必须首先完成知识点密集到位,要能熟知学生的基础有多少,所以课堂中安排了一个学生讲述知识原理的教学过程。课前布置给两位同学讲解清楚两个知识原理,一个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一个是热力环流。

通过学生的讲解,其他学生听明白没有?通过问题,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第一位朱敏同学的大气受热过程,她通过画图来阐释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步骤讲解,清晰到位。但是也暴露出作为学生视角的几个误区。(课堂中采取了,让学生来纠正错误,第二引导分析知识点)这样一来,课堂的重难点也就很好的化解开来。老师在课堂中要不段的充实生活案例,通过生活案例去解析知识原理。第二位同学南柏晴,讲解了热力环流,有图有分析,讲解到位。但是很多同学听的有点玄乎,讲解的过程中引入下一节的三圈环流知识。一节简单的知识变得有点复杂,这是当时我没有预料的。不过他讲的知识学生愿意去听,愿意去顺着他的想法去分析。我并没有打断,而是在他讲完后,把话题切换到本节课的知识点中,从中归纳出重难点,疑惑点,通过我的疑惑让学生来解析,将知识点完美击破。

板书也很重要,课堂中保留两位同学画的知识原理图,在这个基础上理出知识点框架,每一点的知识框架都要依实际情况搭建。

本节课课堂有一定的生活现象解析,但是题目的训练相对较少,不利于高三复习课中的能力培养,希望下次在设计时要有考虑。

an>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