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十五周——何飞每周一课
发布时间:2017-12-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何飞
常见的天气系统 何飞 2017-12-6 【教学目标】 1.说出在单一气团和锋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2.通过对冷锋、暖锋锋面剖面图和示意图的对比分析,能够在剖面图和简易天气图上判读冷锋、暖锋。 3.分析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某地区的天气变化过程。 4.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 5.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简述其发生的原因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以生活中的天气案例,正确认识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体会地理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 运用简易天气图,判断锋面系统,分析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 单一气团和锋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某地区的天气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上周二开始,我让课代表记录了常州的天气状况,今天他绘制了一份图表,我们一起来边看边听。(呈现图表,学生说出最近几天天气变化)  过去一周常州的天气发生了哪些变化?  我们会从哪些方面来描述一天的天气状况?(延伸降水必要条件)  从图表和现实中我们感受到常州地区的冷,常州正在受冷空气影响。冷空气是我们的口语表达,地理术语是气团,请大家翻开课本P41页,来找出气团的概念。(转身板书) 概况天气状况从气温、气压、阴晴等状况; 降水条件:凝结核、充足的水汽、上升气流。 气团 1. 请同学说出“气团”的概念。老师引导找出两个关键词:物理性质均一、大范围,并作出阐释。(板书物理性质均一) 2. 提问:气团按其性质可以划分成哪两种气团?(控制常州现在的气团属于?) 3. 若一温度为10℃气团来到常州,请判断其属于冷气团还是暖气团?(阐释冷暖气团是相对概念,相对于其下垫面气温) 4. 单一暖气团的天气状况如何?(晴朗,原因是其物理性质均一;追问,单一的冷气团天气状况如何) 5. 若冷暖气团相遇,则相遇处的交界面如何?(让学生选择,并追问原因;描述冷而重下沉,暖而轻上升) 6. 冷暖气团交界处的天气状况如何?(物理性质不稳定,差异较大,冷暖气团相遇,冷气团冷而重下沉,暖气团爬升,多云雨天气) 锋 【承转】当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的过程中相遇时,他们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具有一定的宽度,一般宽为几十千米。锋面特点表现为: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两侧气温、气压、湿度等差别大;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做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提问】锋线是否会移动?有哪几种情况?(根据冷暖气团所占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划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让学生连线区分) 冷锋 讲述讲解知识 【讲述】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 当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时,较重的冷气团插入暖气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  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逐渐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如果暖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汽,那么可能会带来雨雪天气。  冷锋移动的速度较快,常常带来较强的风。 【提问】观察图,回答: 1. 冷锋中主动移动的气团是? 2. 冷锋的天气符号是什么,并在右侧的图中画出。 3. 标出锋线移动的方向,并指出锋前、锋后各为什么气团。 4. 说出冷锋锋面处的天气状况?找出冷锋中可能降水区域范围。 5. (演示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描述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PPT出现常州三中照片,手中拿以小黑板代表冷锋中的冷气团,逐渐移动到常州三中照片处,再越过常州三中,表示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让学生理解。) 【天气实例】  学生读出南京新闻材料,判断此属于什么天气系统,判断依据。  追问一场秋雨一场寒,若南京的冷锋降温幅度更大,则可能是下雪。暴风雪也是冷锋天气若继续降温则会引发寒潮,这都属于冷锋。  是否只有秋冬季节才有冷锋天气?  展示夏季(北方夏季的暴雨)、春季(沙尘暴)  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常见。 暖锋 自学相关知识 老师阐述总结 【讲述】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请大家结合刚刚学习冷锋知识,对比性的学习,阅读课本。看完后试着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提问】: 1.暖锋中主动移动的气团是? 2.暖锋的天气符号是什么,并在右侧的图中画出。 3.标出锋线移动的方向,并指出锋前、锋后各为什么气团。 4.说出暖锋锋面处的天气状况?找出暖锋中可能降水区域范围。 5.描述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讲述】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暖气团通常伴随多云和降雨天气。因为暖锋移动的速度比冷锋慢,所以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移动,插入暖气团下面,所以暖锋爬升速度快,坡度陡,降水的强度大,时间短;暖锋是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需要客服阻力,坡度小,徐徐上升,降水的区域的宽度大,强度小,持续的时间长。 【实例呈现】 冷锋的天气实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那么暖锋对应的俗语应该怎么说?“一场春雨一场暖”;另外暖锋在我国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频繁。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对比冷暖锋坡度,降水强度 活动比较冷暖锋 【活动】图1表示锋面系统剖面图,图2中阴影部分表示雨区,斜线表示锋线,箭头表示锋面移动方向,图3表示锋面天气符号,图4表示某锋面系统经过时气压和气温变化表。根据图,回答一下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1. 判断图1中A、B分别属于什么天气系统 2. 图2中E、F分别属于什么天气系统 3. 图3中A、B、C、D属于冷气团是哪几个。 4. 图4属于什么锋面系统 5. 根据以上分析,总结有哪些方式可以区别冷暖锋。 【教学反思】 关于新授课中讲述讲解的有效性研究 2017-12-6,何飞老师在常州三中开设了一节有关地理新授课中讲述讲解的有效性研究课。市教研员朱志刚和市区各高中老师一起参加交流。 所谓的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学习方式。所学内容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只需要接受、组织、内化,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以期再现或应用。这里的接受学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被动学习。美国的心理教育家奥苏贝尔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做“讲解教学”。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主动的接受学习包括: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和发现学习。他认为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是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而是要求学生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之前,先要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重新组织或转换。 本节课属于《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第一课时,设计的内容主要是锋面系统。在数字化教学日益强化的课堂中,老师的讲述讲解能力在逐渐弱化。如何在一节新授课中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理顺各知识点的逻辑性?这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 本节课以学生设计的最近一周常州天气记录表格展示为情境导入,通过材料呈现,提炼天气状况描述,降水形成的必要条件。这也为接下来的课堂知识的讲述讲解做好了铺垫。课堂的先导是 “气团”。气团讲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锋面天气系统。所以将气团拆解为:气团概念、气团类型、气团天气、气团相遇(相遇时交界面、相遇天气)等方面。然后直接过渡到锋面系统,讲清楚锋面、锋线、锋面类型。以冷锋天气系统为突破口重点阐述剖析冷锋形成过程、冷锋天气状况、冷锋天气实例。暖锋由学生看书自学,以问题串的形式来检测,引导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最后回归暖锋的天气实例。由2015年常州梅雨给时区带来的影响新闻报道展开介绍准静止锋,在地图中画出冷暖气团相遇的位置。通过天气案例让学生判断锋面系统,以锋面雨带的移动来让学生把各单个的天气案例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知识链。课堂最后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展开知识框架。以2017年江苏学测原题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对于本节课的思考: 一:讲解讲述需要大量的情景材料,可以辅助教学。学生身边的天气案例,做个有心人,但是需要整理编排,以及很有效有针对性的设问,与教学知识的相关性要高。 二:有一些材料可以让学生来参与。课堂中学生汇编一周的天气,这会让他更加深刻。本月的秋风少落叶式的大风降温,也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及2015年梅雨给大家造成停课等回忆,可以课堂等一等,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他们的兴趣性会更大。 三:讲述讲解离不开板书、板画。一节课仅仅是口头讲解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知识点的停留,课堂需要留白,需要思考,需要自己重新整理知识。这时板书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地理课堂中板画是有利于、加深理解的利器。 四:讲述讲解中老师作用过多,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讲述讲解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不是替代学生的思考;是引导学生的思考,不是碾压学生的思考。讲述讲解中包含了师生的互动,讲述讲解不是单一性的流动,它是交流,是双向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