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刘婷婷
(常州市第三中学 地理组)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
本节课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概括”属于“理解水平”,要求能够说出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其特点。在教学中,重点是学习各圈层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整本书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第一部分主要通过研究地震波波速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特点;第二部分则是对本书二三四五章的总括,大气圈对应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水圈对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岩石圈对应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包括生物圈在内的各大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关系又对应着第五章。因此,了解了地球圈层结构也就认识到了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四大圈层组成的,为之后几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教材本章的前三节中学生已经对宇宙环境、地球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同学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已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为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但是,地球内部目前仍是未知的,内部圈层结构远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虽然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仍然无法自主的实现地理规律和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需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1.25”,简述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并根据地震波的特征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与物质组成等,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学生能够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并说出各圈层的基本特征,锻炼绘图能力;
3、通过分组讨论《地心历险记》中相关地理知识的科学性,树立辩证主义思想,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以及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环节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新 课 导入 |
从宇宙中远观我们的地球,它是一颗平静而深邃的蓝色星球,可是这颗星球的内部长什么样呢?地心神秘莫测,让人充满幻想。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曾写过一本书《地心游记》,书中描绘了一个神秘的地心世界,这部小说被翻拍成了电影《地心历险记》,让我们通过一段影片,来看看他所想象的地心世界。 |
|||
情境 导入 |
播放《地心历险记》预告片 |
观看视频 |
情境渲染 |
|
过渡语 |
影片中所描绘的地心世界非常奇妙,有广阔无垠的海洋、有体型庞大的海怪、甚至还有已经灭绝了的恐龙,我们的地心真的会像影片所描绘的那样吗?电影中出现的场景科不科学呢?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学完本节知识,讨论一下电影中的情节是否科学。 |
|||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
如何 研究 地球 内部 |
通过生活实例“如何挑西瓜”来引入“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
|
||
地 震 波 类 型 特 点 |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1第一段文字,圈出重点信息,将地震波的特点归纳到学案的表格中。 【教师提问】 ① 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 ② 横波纵波的传播介质? ③ 横波会使物体左右摇晃、纵波会使物体上下颠簸,那么你们思考一下,地震时,陆地上的建筑和海洋上的船只,会怎样晃动? |
阅读课本P21第一段文字,圈出重点信息,将地震波的特点归纳到学案的表格中。 |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圈出关键信息,培养良好的材料阅读习惯。 |
|
过渡 |
横波与纵波的速度都会因传播介质的不同而变化,地球内部也是有不同介质的,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会发生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
|||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
不 连 续 面 |
【读图分析】 读图1.25,找出两个波速突变的不连续面。
33km——莫霍面——波速突然增加 2900km——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明显减速 |
结合教师指导来读图,学习读图方法; 分析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的位置以及波速变化。 |
指导读图的步骤,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读图习惯。 |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结 构 的 划 分 |
【读图分析】 1、初级划分——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结合鸡蛋的内部圈层结构图来类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2、次级划分——900km处划分上下地幔;5100km处划分内外核
|
结合地震波波速变化图,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
由初级划分到次级划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强调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思想 |
|
过渡 |
地球内部的这些圈层各有什么特点? |
|||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结 构 的 特 点 |
【材料分析】 阅读课本P22的图文材料,圈出重点信息,填写学案第二个表格。
|
自主阅读课本P22的图文材料,圈出重点信息,填写学案第二个表格。 |
先自主学习并填空,教师在针对知识难点进行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
|
小组讨论 |
【小组讨论】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以及自身的生活常识,讨论电影中的场景是否有存在的可能性? 【师生总结】 温度——地核的温度高达6000多摄氏度; 地下海洋——外核位置可能会有海洋,但其成分应该不会是水,而是铁和镍; 岩浆——电影中到达了地下4000多千米,在外核位置,而演讲主要来自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指南针——磁感线是一条闭合的曲线,地球内部与地球外部方向相反; 生物——底下没有阳光植物应该不太可能生存,但是动物不确定,不能以人类的生存条件来衡量其他动物。 |
4-6人一组,全班共10组,进行讨论交流 |
活跃课堂氛围,体现学生主体性; 应用本节课的知识; 切合开头的导入,使课堂具有整体性。 |
|
过渡 |
那地球上有没有生物?主要存在于哪里? |
有的,人类就是生物,主要分布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
利用讨论的结果,巧妙过渡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
|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在第二章会详细的讲; 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处于不断循环之中,在第三章会详细讲;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在第五章会详细的讲; |
结合图1.27与文字材料,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
这块知识是对本书的一个总括,简单梳理即可。 |
|
结束新课 |
知识总结 |
本节课的知识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里三层、外三层,岩石圈它是内部圈层的一个特殊划分。 |
在脑中回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
简单的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脑中图。 |
结束语 |
最后利用儒勒凡尔纳在《地心游记》中的一句话来结束:“凡是人能够想到的东西,最终总会有人来实现”。正是因为我们对大气圈对宇宙的想象,才会促使飞机的发明;正是因为对水圈对海洋的想象,才会促使潜水艇的发明,而地心,虽然现在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未知的世界,但是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去揭开这一切未解之谜的面纱。那个人或者那群人会是谁呢?——有心人。 |
|||
教学反思 |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是以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及其翻拍成的电影《地心历险记》为背景思路,贯穿整节课。课堂中对电影情节科学性的探究活动所花时间过多,导致最后留给外部圈层的时间太少,因此在课堂时间的处理上还需要把握的更合理些。 |
【板书设计】
地震波 →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是以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及其翻拍成的电影《地心历险记》为背景思路, 贯穿整节课。
教学设计思路 |
||
教学 导入 |
利用《地心历险记》的预告片来引入,让学生感受凡尔纳所想象中的地心世界,随即抛出问题“电影中这些情节是否有存在的可能性?”,给出今天的学习任务“学完本节知识后一起讨论电影中场景存在的可能性” |
视频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且视频内容与本节课密切相关。 |
教学 内容 |
地震波的类型与特点→不连续面→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
① 知识内容部分主要侧重指导学生读图与分析材料,培养良好的习惯 ② 结合“挑西瓜”、“鸡蛋剖面”等生活中的例子来便于学生理解。 ③ 利用小组讨论来应用本节课的知识。 |
结 束 语 |
利用凡尔纳在《地心游记》中的一句话“凡是人能够想到的东西,最终总有人能够实现它”来结束本节课, |
首尾呼应, 贯穿全部, 切合主题 |
问题一:对于课堂氛围的掌控不够
本节课既有视频导入又有小组讨论,且知识点难度小、教学设计具有一定吸引力,其实课堂氛围应该可以很活跃,但是明显感觉到前半节课学生的积极向并不高。我自己分析了两点原因:①我的语言表达感染力不够,略平,没有带动起学生的积极性;②学生第一次进录播教室,一开始略显拘束。
问题二:对于学生犯的错误刻意回避
师父听完我的课后给我的建议是“不要刻意去回避学生犯的错误”,我也发现自己确实是这样,课堂上有一个电影情节科学性的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出的结果也千奇百怪,有的可能与本节课的内容不太相关,有的甚至说错了。比如:有个学生提到“我觉得地心没有食人鱼,因为没有人”“我觉得人从4000多米掉下去不摔死也残了,怎么会一点都没受伤呢?”其实他们想法并没有错,只是与本节课的知识并没有什么关联,因此我当时只是一笑而代过,课后师父提醒我,这其实是很好的一个调节课堂氛围的材料,我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材料来活跃一下气氛;再比如有个同学提到“指南针到地心乱晃是不科学的”,他也说明了他认为的理由,但是与我想要得到的“指南针在地心指针相反”这个结果不一致,因此他说完以后我硬是把他的话拉到了我想要的结果上,这是我很需要反思的地方,不能为了想要得到的教学效果而忽视学生的思维逻辑。对于这点我自己分析的原因是,作为一个新老师,我对这种开放性的讨论课,掌控力还不够,对于学生最后千奇百怪的讨论结果,还不能完全hold住,所以在发现学生回答出的东西于我想要的不一致时,我会刻意的去回避并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想要给别人一瓢水,自己需要有一条河”,我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