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有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我们首先来看,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几种景观图。(播放PPT)通过景观图的展现,让学生直观了解到,主要表现为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学习片段一:大牧场放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主要分布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的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牧羊。
【提问】:请大家思考,大牧场放牧业在这些地区分布的共同气候成因。
(提示全球气候类型图)降水较少。
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们常州属于湿润地区,那么湿润干旱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补充知识年降水量800、400、200划分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
正是由于降水量较少,不能发展种植业,所以该地区草类茂盛,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商品率、生产规模、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重点分析依据。
世界典型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补充材料:南美洲的粮仓——潘帕斯草原
“潘帕斯”意思是没有树木的大草原。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潘帕斯草原气候温暖湿润,平坦的沃野无边无际。阿根廷人总是夸耀这块富饶的土地,说从大西洋岸边一直耕到西边的安第斯山麓,连一块石头也找不到。
潘帕斯草原夏热冬温,年雨量1000~250毫米,由东北向西南递减。以5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西部称“干潘帕”,东部称“湿润潘帕”,发育有肥沃的黑土。潘帕斯大草原种植着各种农作物,饲养着各种牲畜,使阿根廷成为世界的粮仓与肉库。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田里盛产小麦、玉米。丰美的草原到处是白色、黄色、黑色、花色的良种牛群。
【提问】:哪些区位条件促进了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
• 位于东部平原,地势平坦;
• 土壤肥沃;
•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 距海港近
【追问】:依图设想一下阿根廷如何把牛肉送到世界各地?
(提示铁路、海运;冷冻船)
【提问】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
(学生看书总结提炼)
培育良种牛、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开辟水源、
种植饲料、 划区轮牧等。
探究1:我想在中国找个优质的牧场养牛,做中国最好的牛排。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
• 如果有,这个牧场应该建在哪里?你的依据是什么?怎样做,才能与阿根廷等国竞争?
• 如果没有,为什么?
(小组讨论)
各小组表达自己观点。(强化理由分析)
老师归纳引导,强化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和改进措施。
【承转】我们利用已学的知识体系来学习新知识,同样,乳畜业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框架如图,请同学们看书完成表格。
探究2:以西欧为例,分析该地区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
•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牧草和饲料种植;
• 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 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 城市水平高
• 人们饮食(以牛奶、奶酪为主)习惯
探究3: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的比较
【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我们主要学习会分析其区位因素和区位特点,学会用案例分析和应用。
[反思]
本节课以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农业景观照片开场,让学生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有感官认识。核心知识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并辅助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课文核心知识,最后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学会应用相关知识。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例,世界典型的该农业分布地区呈现地图上,让学生总结出其分布气候特征,进一步归纳该农业的特点。然后以课本案例潘帕斯的大牧场放牧业分析其区位因素和整治措施,分析时引用相关地图。课堂中以“我想建一个牧场养牛,做中国最好的牛排”探究活动,让课堂知识得到应用,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乳畜业则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拎出主线知识框架,让学生填充相关知识。
本节课呈现给学生大量可视化材料,把文字转变成图片,利于学生的理解,大量地图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氛围好,学生投入,敢于表达,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学生敢说,这也说明了师生关系融洽,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高效的。如果是常态课,这节课知识点都已经到位,但是如果要拿出去比赛,还要有精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为什么要学”,以“内蒙古牧场问题”呈现让学生探究,探究前也就是课前要有所准备,课前要比较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和西欧乳畜业的特征。整个课堂以“辩论、讨论”为主,老师的作用就是激起学生的思辨。最后再完成检测题。另外,问题设计,一定要精确。建议探究问题将“建一个牧场”改成“找一个牧场”,这涉及到决策,我们可以以日本的神户牛肉为例来分析,所以一定要基于真实情况分析,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