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访:
如果你要写你家乡的历史事件,可能需要查询一些档案资料,找到一些地方的文化人,而家族史在自己家就可以完成,所以我们不妨先从家族史的采访策略开始谈起,作为入门。
1.采访的第一步是阅读
对采访对象所经历的时代毫无了解是不成的,对外人如此,对自己长辈更是如此,不仅是为了尊重,这也是对你的作品负责。我们见过很多完全记录长辈所说的话的文章,真的很烂。一方面,因为作者对要采访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完全就像个闭眼听故事的幼儿一样,无法跟长辈互相启发、相互映证、深挖话题,老人又不具备出口成章的能力,最后文章就是个无趣的流水账。另一方面,你回忆小学时候的事情都难免偏差,更何况老人回忆几十年前的事情,很多时候,你听到的故事未必是100%真实的,你提前做了功课,提出你的疑问,往往能帮长辈回忆起真实的往事,同时也保障了你自己文章的真实性——别忘了对历史写作而言,真实性是不容含糊的第一准则。
理想的采访准备,应该是在你的脑中对要采访的人或事件已经有了一个框架假设,爷爷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的社会变革?他所处的环境又会带给他怎样的经历?要写的事件是怎样的发生经过?当时的风俗地理是怎样的情景?……自己先在脑中建构一个当时社会的约略画面,采访的时候才容易理解、容易提问、容易渗入,而且,当你可以跟被访者产生平等的“讨论”时,那种快乐也是非常强烈的!你一定要试一试!
2. 不要先入为主的判断
不要做先入为主的判断。或许你会问:“这和前面一段说的采访准备难道不矛盾?是你说要在自己脑中先有个框架假设的啊!还要形象化呢!” 其实这不矛盾。采访准备时候要建立的假设应该仅仅是关乎背景的,知识性的,而不该是带着价值判断的。比如你为了采访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你越多的阅读那时候的相关资料越好,但是如果你脑中带上一些诸如“日本鬼子都是杀人魔”、“中国老百姓每个人都是全心全意抗日的”、“国民党政府从来没有认真抵抗过”……这些先入为主的判断就糟了,历史最怕的就是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你被老师或家长冤枉的时候会难过,你一定能理解历史被你这样对待时候的委屈吧?我们生而为人,注意力总是有限的,如同看一幅画,你要全心全意注意色彩就不可能看清线条。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往往都是我们希望听到的和看到的,对历史的记述,也往往会因为先入为主的偏见而误入歧途。所以请你务必放下自己的成见、也放下历史课本上的简单定性,仅仅跟着事实去了解历史,你会发现,历史是复杂的、多面的,好与坏、善与恶、高贵与卑贱……其实都很难讲清,而历史的真正魅力也在这当中,那种复杂的味道会让你上瘾。
3.将信将疑的品质
看了上段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才是完全可信的“事实”?究竟跟随着怎样的信息才能保证完全不会误入歧途?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那样的事实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不是你可以通过对一个人的访问而得到的。不知你是否有过那种经历,比如发生你家族里的一个事件,妈妈说起来是一个样子,爸爸说起来是另一个样子,爷爷说起来又不同……可是你发现你竟然没法说他们当中任何一方是“错”的,他们似乎都“对”,但又都不是非常的完全。这还是你身在其中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因为叙述的人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的版本,更何况发生在几十年前的历史事件呢?我们只能尽可能逼近历史的真相,但永远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所以你从爷爷那里听来的故事,或许问问奶奶细节就会有所不同,再问问当初爷爷的邻居张大爷,可能就会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你去查当地的地方志,发现那上面记述的内容更是有跟谁也对不上的地方!然后,你把这些记述当中有矛盾、有疑点的部分跟他们分别核对。这个调查的过程中,你就是名侦探,一直保持着将信将疑的状态,直到最后得到一个和每个人所述都有所不同,但最接近真实的结果。
所以你看,将信将疑的态度,持续调查的决心是了解真实历史的利器,而真正的史实,往往是在多个信息来源之间验证之后的折中。盲从某一个人的说法,或者盲从档案馆、地方志、杂志、报纸……都是不可取的。在家族史范围里,在同辈的长辈之间验证、核对是必要的,寻找家族外的见证人,比如上面所说的“爷爷当年的邻居张大爷”,也是非常必要的。
4. 如何与被访者交流?
最基本的技巧是……尊重,给对方温暖感、理解感。对于对方不愿意谈的内容,不是逼迫对方,而是耐心的说服对方。提问的时候,不要提封闭的话题,也就是那些可以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要尽可能问那些需要对方讲出故事的问题,也就是开放性的问题。
一般来说人们的记忆都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框架,比如,如果你问:“爷爷,说说您文革的时候的经历吧?”,爷爷回答的大概就是哪年到哪年在什么地方上学或者干什么工作,基本上不会有细节。可是,记述历史最需要的恰恰是细节,在深入询问细节的过程中,作为听众的我们,往往会有一种不知该如何问的感觉,这种时候,不妨从情感角度入手,也就是从对方的感情、感觉出发去问问题。我们的记忆就是这么奇妙,如果问你去年某一天某一时间你做了什么,你肯定不会记得,但如果问你去年最伤心的事情是什么,你马上就会想起,甚至想起了那件伤心的事情之后,你还能还原出发生那件事的时间。所以,“当时的感受?”“最伤心的事情?”“记忆最深的情景?”这类型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出被访者更多的回忆,如同被阻塞的泉水,靠情感冲破泉眼处的石头,汩汩的泉水会流到很远的地方。
有一种感觉值得你体会,就是“连接”,也可以称为“共情”,当没有这种“连接”的时候,你和对方等于两个在说话的人,但相互无关,或许你在跟你非常不喜欢的人谈话的时候体验到过这种感觉,两个人完全没有在一个频率上。稍微连接上的时候,你和对方可以相互听懂,但是也就不过如此而已,对方说的内容对你来说和无聊的课文没有什么区别。连接再紧密一些,你会觉得对方的故事活起来了,你似乎能够想象出那时那地的情景,理解叙述者的感觉。最好的连接状态,应该是“你即是他,他即是你”,对方所说的故事就如同正发生在你身上一般,你已经成为了对方,在对方的“过去”当中亲身体验。上面所说的四种“连接”强度,推荐你自己在采访时偶尔体会一下,看看自己是在哪个层级,如果你长时间处于第一第二个层级,对于采访的结果也就没什么可期待了。你应该尽可能贴近被访者的心,争取更强的“连接”。对方也会感觉到这种“连接”,甚至他自己先前都不能记起的事情,很可能就会被这种牢固的情感连接唤起。
5. 着眼于冲突
在采访中,应该抓住那些有冲突的点,因为在将来的文章中他们不仅是好看的情节,而且还将是你讲故事的动力,最后你会发现,你在一个一个“抛出冲突——解决冲突”的循环中已经把整个故事讲的引人入胜。而且,说到底,当你采访的时候也会感到,冲突事件才是最“有趣”的,一旦进入采访者角色,你只要自然而然的让自己的好奇心来带路,就会收集到足够多的冲突事件的。
6. 不要企图一次采访完
如果你采访了一次就觉得素材足够了,这一定是出了问题。“采访”并不是去向某人问几个问题,然后记录下来。“采访”是建立一种合作关系,由采访者和被访者一起来“去伪存真”的过程。真正专业、严格的口述史采访每天一小时就已经相当吃力,因为采访者回到住处要对当天采访的内容进行验证、找佐证、再研究,这套流程下来,第二天才能向被访者有针对性的提出冲突、要求证实和澄清。“口述史”三个字可是不简单,若只是单方面记录下来某人所说的,那仅仅是“口述”而已,而没有“史”,要想做出“口述史”,作为学生可以不像专业记者那么高的标准,但是多采访几次,每次之间研究背景、寻找冲突、多方验证,还是有必要的。付出这样的努力,最后的作品一定会有不同凡响的坚实感,你自己的眼光也会被磨练得锐利起来。
7. 实物的价值
实物史料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一万句话讲出来的一个故事,可以被一件旧物推翻。一件穿越时空的文物,可能比一本书更叫人感动。这里请你阅读一下《我家的户口簿》和《爷爷的记账本——半个世纪的沧桑历程》两篇范文,你是否感受到了实物不同于口述的魅力?当事人当年的书信、日记……肯定比他几十年后的回忆更可信、细节更丰富。而且,有的时候,一件实物可以作为线索串起整个文章,比如一个花瓶在家族几代不同命运的人之间传递的过程,比如一件兄弟几个都穿过的童衣……世界上的事物有多么丰富,蕴含着历史价值可以供你所用的实物素材就有多少,重要的是你要抱着一种“体会历史苍茫”的心态去发现他们。不过,何谓苍茫呢?这虽不是本教程的重点,但既然谈到了,咱来一起试着体会一下。比如说一男生写给一女生的一封情书,现在被你拿在手上,这不苍茫。如果是70年前抗战时候一个男生写给一个女生的情书现在你手上呢?写信人和收信人可能都已离世,这就颇有苍茫之感了。若是70年前一男生所写,但没有能够投递到女生手中,信从邮递员手中丢失,又由不认识的人拾起,当时顺手当作了书签,而这本书后来被转手、被收缴、被遗弃、被卖了废纸、最后到了你的手中,你想象这一路的经过,和你手中的那封信,这时候,你感受到的是苍茫。苍茫意味着时间的流逝、人的情仇与生死、世事的流转。历史写作,若能通过坚实调查写作,体现出这种苍茫之感,绝对会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
8.家族史以外的研究
对家族以外的地方史或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调查,要谨慎的选择信息来源。并非官方记载或者媒体报道就一定属实,和家族史一样,真正的史实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挖掘、应证。
人的方面。要尽可能寻找更多的、更接近核心的关系人。其实家族史也一样,爷爷的故事,总是爷爷来讲最真实,爸爸来讲的话就只能算转述了,真实性打了折扣。到了社会上,这个折扣会更明显。同一件事,不同人群对它的叙述可能完全相反。现在咱大胆假定你所在的城市中心曾经发生一场枪战,你听说是几个重刑犯逃出监狱,在那里和警察互相开火,事情已经过去多年,现在你想要把这件事情写出来,你该找哪些人?又该相信谁?
时间上来说,你至少需要经历过那件事、而且对那时有清晰记忆的人。
当时听说过那件事的人?可以参考,但太外围了。
当时受到这件事影响的人,比如受了伤的人?接近核心一些了,但未必真的是核心人物,受伤可能仅仅是被波及。
警方?报纸?可以参考,但是官方或许另有考量,未必会给你还原整个史实。如有条件找到当时在现场作战的警察倒是好事情,他们是核心人物,至少在你听说的版本里他们是核心人物,如果事实并非你听说的那样,也是他们最容易帮你证伪。
寻找重刑犯或者他们的后人?可行,他们是核心人物。而且,他们跟警察是相反阵营,叙述出来的事实肯定跟警方有所不同,有矛盾才有验证,才能最终揪出事实。
说不定从外围到核心的采访过程中,事实会几次变样,这都是正常的,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是人类的本能。而找到了核心当事人,他们又有太多利害纠葛,往往不能客观的叙述真实情况。要调查要采访,就注定要一直跟这样的局面打交道,尽自己所能的逼近真相。
资料方面,通过老师、家长或者媒体寻找当地的文史工作者,是一条捷径。地方志、档案馆都可查阅(存放地点各地有不同,可向历史老师求助寻找),也可以找当地政协,因为一般文史资料由政协负责保管。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