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参赛需要你拍摄纪录片。
纪录片是指经过有意识的拍摄、剪辑而成的作品。如果你仅仅是把摄像机架在爷爷的面前,跟他聊了一小时过去的事情,这一小时的视频我们可以称为“记录”,但还不足以称为“纪录片”。当然,我们也欢迎“记录”,因为在我们看来,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记录,在他们有生之年,重看自己的访谈录像都将是一份独特的享受,在他们身后,影像将永远保存,他们永远活在方寸荧幕中,也是一种最美的纪念。如果你拍摄的是简单的“记录”影像,欢迎投稿,如果其中有好的故事,也说不定会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呢。
如果你有更多的期望,希望制作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作品”,我们求之不得。我们会在下面的段落中和你谈谈一些最基本的技巧,有了这些技巧,并不足以使你的作品出类拔萃,但可以帮你以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得“看得过去”的作品。如果你希望更完美的效果,请在视频网站上多看几部纪录片,也可以买本书学习。迈克尔?拉毕格著、何苏六翻译的《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是比较权威的一本。对你们来说,这本书或许稍显高深,但如果你们真的吃透了这本书,你们就具备了一个职业纪录片创作者的能力,未来从事这一行当都绰绰有余。还有一本大卫?马梅的《导演功课》也推荐给你,这本书并不是专门讲纪录片的,而是讲电影语言的入门书,薄薄一本,却可引领你走入电影语言的世界。关于剪辑,我们无法在这里深入地讲解剪辑技巧,或者教你剪辑软件的使用,但你们可以在网上找到剪辑软件和教学视频,其中不乏性能可靠的试用版或免费版。我们在这里推荐一下Corel Video Studio Pro X5这款视频剪辑软件,它功能足够,操作十分简单,一个月的试用期应该足够你处理参赛作品。另外,请了解,我们接受的视频投稿时长是十分钟以上,不设上限。
那么我们来谈几个纪录片拍摄的基础问题吧。
1 首先,请阅读我们关于如何写作文章的教程,那份教程不仅仅谈及如何下笔,也谈到了从选题到采访的一系列相关事项。对于将要拍摄纪录片的你,这些内容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请你务必先通读一遍那篇教程。
2 并不一定要使用摄像机,有视频功能的相机、甚至手机,都可以成为你的创作工具。不要怀疑自己的“工具”是否齐备,剪辑视频固然需要电脑,但若没有也可以接受,如上文所说的,我们接受单纯的“纪录”。
3 尽可能使用三脚架。这首先是为了稳定,你会发现不稳定手持拍摄会让画面震颤,会让观众疲于观看。而作为拍摄者,你会比观众累得多,一小时的手持拍摄后,双臂就会酸痛得需要你花上另一个小时来缓解。另外,使用三脚架意味着解放了你自己的双手,让你有更多的精力来思考、提问。
4 要注意环境。环境意味着被拍摄者的生活,他睡觉的床,做饭的厨房……所有起居的细节和周边的环境,都是可以描绘一个人的,这部分不可或缺。我们推荐你至少拍摄二十个以上的环境镜头(不停机拍摄的一段影像),每个镜头拍摄二十至三十秒,这个时长是因为即便拍摄的是静止的场景,声音、细节也可能会有变化,即便是风吹动摄像机的细微摇晃,都能够显示时间的流淌。纪录片是一种凝刻时间的艺术,你的镜头需要把“时间”本身记录下来。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拍摄一个地方二十秒,和摆一张照片在屏幕上二十秒,观看体验有何不同。在你的作品中,于采访内容之前用上五至十个镜头,每个镜头五到十秒,被采访者生活的环境就会活起来。当然这个镜头数量和时间并不是规定,你按照自己的感觉来处理即可。剩下的环境镜头在下一节还会赋予它妙用。
5 空镜的重要性。你会发现,并不是被访者说的所有话你都希望出现在影片中,可是,当把那些不需要的地方剪切掉之后,前后的镜头衔接不上,一跳一跳的。这样的情况,空镜(无被访者出现的景物镜头)就变得很有用处。没错,上一节所说的那些环境镜头正好可以用来做两个镜头之间的粘合剂。你让声音持续着,两段影像之间插入一段景物的镜头,短可一两秒,多可四五秒,你就会发现,出来的视频非常自然,就好像是被访问者说着话,镜头拍了一下别的地方,又转回了他身上。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拍一些你自己点头、倾听的镜头,像空镜一样去用。想到了吗?很多电视上的访谈节目就是这样剪辑的呢,如果你希望自己出镜可以考虑这样的方法。但是,如果不是两台摄像机同时拍摄你和被访者,最后剪辑出来的效果可能会有些不自然、不搭配,谨慎使用吧。
6 如何思考影片的组织。如果你的素材非常单一,只是一到三个人的访谈,你或许可以在脑中理出脉络,或者就是重新看视频,觉得说得好的、可以构成故事的部分留下,其他剪掉。这样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你拍摄得更用心,目标更高,访问人物更多,以上的方式可能不能满足你。因为面对很长又零散的视频素材,你会有一种纷繁复杂不知何处下手的感觉。这时候,一个分镜列表或许可以帮到你。首先,你把素材浏览一遍,把几分几秒到几分几秒讲了什么主题记下来,这时你会得到一张有很多时间段对应着谈话主题的纸,这就是你的素材筐。换一张纸,写下你影片的大致脉络,然后,从素材筐里面一条一条的把视频内容放进你的脉络里,这样的工作方式会让你的思路清晰很多。一旦大框架确定下来,再做细部调整就会很顺手。
7 做好思想准备,很多人不喜欢被镜头对着。尤其是老一辈的人,往往会对镜头有陌生感、戒备感。你要诚恳的去说服他们,如果追求更好的作品效果,还可以花一些时间试拍摄来让他们适应镜头的存在。
8 可以把照片、档案、日记等扫描或翻拍下来用在影片中。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录制旁白声音来解释照片,使用字幕来标示出照片内容也很好。或者紧扣访谈的内容,在受访者谈及某人或某地时候展示相应的照片。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呈现,我们都推荐你在展示照片时加上字幕,这样最清楚明了,观众不容易误解。
9 尽可能不要排演。有时候,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你没有打开摄像机的时候,爷爷就说了一段非常好的故事,你会希望爷爷重新说一遍,你不得不让受访者“重新说已经说过的故事”,你可以想象,这样的拍摄效果会稍有不自然。而如果你指导受访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讲述特定故事——也就是提前排演的话,不自然感会更加强烈,我们是可以看出来的。这样的镜头会降低你的得分,你的影片应该尽量追求自然和真实。
10 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环境镜头和访谈上。爷爷走过小桥,奶奶在洗菜,与此类似的所有生活细节都值得记录,也都各有看点。原则上,没有什么内容是不可以拿到影片中展示的,手持摄像机的你是自由的,这也意味着,所有电影当中的技巧都可以作为你的借鉴,所有电影教材都可以为你所用。
11 可否使用音乐?我们不推荐使用,因为涉及版权问题,你使用的音乐可能会导致你的影片无法公开放映。而且,音乐会带来过多的情感渲染,对“真实”和“自然”并无益处。
12 不要耗费过多精力在片头片尾上,相较于美观我们更在意实质内容。同时尽可能不要在作品中加入你的抒情成分,而是尽可能把精力都放在“故事”本身。
13 尊重受访者。最终剪辑版应由受访者看过,同意展示。
栏目列表
历史记录大赛培训——如何拍视频
发布时间:2014-05-29
点击:
来源:网络
录入者:不详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