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作:
1 体会到远观、进入、出离的过程了吗?
首先问问你自己,你经历过“远观、进入、出离”的过程了吗?在采访阶段,咱已经探讨“连接”与“共情”,事实上,连接和共情的结果,就是“进入”。现在咱从头来看写某个人的人生或故事的时候,写作者自身的几个体验阶段。为了方便,咱估且以你和爷爷来代表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吧。
首先是远观,这时候你刚刚开始听爷爷讲他的故事,爷爷对你来说是个“外人”,他的故事在你听来和你有现实的联系,因为毕竟他的一些经历和你此时的人生状态直接相关,比如他从什么地方迁居到你的出生地,比如他的社会身份带给你爸爸和你的影响,等等。但除了这些现实的联系,你其实只是在听一个故事,和你看电视剧的感觉没什么区别,故事是别人的,你只是一个看客而已。
如果成功建立了“连接”和“共情”,你就可以达到“进入”的状态,这时候你自己就像是进入了爷爷的身体和灵魂,体验着他的感受,回忆着他的回忆。这种感觉类似打游戏入迷觉得自己就是游戏主角,或者是看电影入了戏跟着剧情哭。一般来说你会觉得这是一些可遇不可求的感觉,但其实通过你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达到这种状态的话,对文章会大有好处,更重要的是,这种体验将成为你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最后是“出离”,如果一直处于“进入”状态,固然可以完全体会爷爷的情感和经验,但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历史写作可不是“回忆录”写作。设想一下,为什么电视剧不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来拍摄?而游戏却往往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制作?因为游戏当中最需要提供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临场感和激动人心的体验,这种时候当然就是让你“进入”游戏主角才最好。但是要讲一个故事的话,人物间的关系、环境的影响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如果仅仅从一个人的视角出发,这一切素材太难编排在一起了,让写作的自由度降低,写作的视角范围变窄,时间跨度也变短,束手束脚。而且,个人所做的决定,所经历的事件,往往自己看不清,这也就是所谓的“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进入”再“出离”的过程为你提供的,正是当事者的强烈体验和旁观者的清晰辨识,写作中二者缺一不可,缺体验则无感染力,缺辨识则无深度。
2 准备好做一个讲故事的人了吗?
首先你要写的是一篇记叙文,不是议论文或者散文,也就是说你自己的角色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若是没有这种角色感的话会有一些麻烦的。比如有一些文章,开篇先对政治文化空发议论了两千字,还有的有上千字的景致描写,这些都不是故事啊,读者不爱看啊,即便是你自己看到这样的文章也会一目十行的吧。
还有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叙事的主角会变化。比如开篇时候是以“我”的视角讲妈妈的故事,讲着讲着就变成了妈妈在讲她自己的故事,待会姥姥再参与进来,又变成姥姥在讲她自己的故事了。这样让读者看着心里乱得慌啊,都不知道究竟是谁在讲故事。所以你一定要让自己站起来,不要以“××说”开头,就把一大段一大段的讲述都甩给别人,你要先听来故事,然后在自己的心里重演一遍,再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这时候你才是个“讲故事的人”。
还有一个问题是语言,“讲故事”就是用事实说话,而不是堆砌形容词、修辞手法、主观感情,全文的立场应该保持客观中立,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硬生生安在你笔下的人物身上。我们见过太多写抗日时期的人,就说人家一心想着保家卫国;写太爷爷太奶奶的爱情,就说太爷爷第一眼看见太奶奶就觉得她是他见过的最美的姑娘……这样的描写,自己一厢情愿想象出来的细节太多了,而没有尊重那时那地的人的真实感受,这样的主观虚构,若再堆砌上几十个浮夸的形容词,看故事的人难免反胃了。
3 “故事”究竟是什么?
“故事”是你的文章的核心内容,那么,究竟什么是故事呢?
如果说故事是冲突,那么你觉得“一个人在和敌人战斗”这算不算一个故事?很难算得上的,仅仅就是战斗了?然后呢?就没有了?你肯定会这么觉得。
如果说故事就是对生活的讲述,那么你觉得巨细无遗的把你日常一天的生活记下来,算不算故事?很难算得上,读者辛辛苦苦看完会问:“就这些?你早告诉我什么特别的事情也没有发生过,我就可以不浪费这时间看完了!”
其实,故事是一个从平衡到失衡,再通过人的挣扎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重新找到平衡点的过程。
以白雪公主的故事为例,老皇后在世时是平衡的,老皇后去世,皇帝娶了恶毒的新皇后,平衡被打破,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冲突,最终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其实音乐也是如此,从稳定的和弦,发展到不稳定,经过一首歌的起伏,最后重新达到稳定和弦结束。
现在请你随便回忆几个故事,在心里品味一下它们,是否都有这这样一个潜在的走向。再重新审视一下你采访得来的故事,他们内部是否也有着同样的结构?
现在咱来做一个比喻。有一个人走在桥上,这是平衡的稳定的,这时,忽然桥开始摇摆起来,似乎转瞬就要垮塌。这个行人随着桥的摇摆不停变换重心,连滚带爬的加速跑向桥头,最终他跑到了。读者读这个故事,真正关注的是什么?没错,其实是“行人怎么跑”,就是面对“失衡”,人是通过怎样的“挣扎”、“冲突”重新“获得平衡”的过程。起始的“从平衡到失衡”只是为下面的挣扎创造了条件和背景。而最终的结果,只是“把书合上”的作用而已,让你踏实,让你知道故事稳定的结束了,不会再心怀忐忑。只有中间的挣扎冲突,才是读者真正享受的内容。
你在写作中,也可以这样来审视自己的作品,看看你是否没有提供足够多的挣扎冲突?或者是否提供了过多的平衡状态?
在我们阅读往届作品时,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是,和故事关系不大的背景叙述过多,比如故事是讲爷爷被定为地主之后的遭遇的,作者就要从太爷爷是如何当上地主的开始讲起,这本身没错,因为那是故事的背景,没有那个作为地主的“平衡状态”的存在,后面因为成分问题遭受迫害的“失衡状态”也就没有来由。可是,巨细无遗的描写太爷爷的成长史、婚恋史,就明显没必要,好比讲一个上面的过桥的故事,开篇先写了三千字讲桥的由来和它如何如何坚固,读者喜欢读才怪。
4 主题和线索
现在你应该已经有了素材,不要急着动笔,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主题吧。
爷爷遭遇文革的动荡,又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如何立足?
妈妈遭遇下岗,如何开始做个体户,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
……
你感觉到了吗?这样的主题和上一部分的故事结构很相似呢!的确,按照一个故事的基本结构来决定文章的主题是非常容易的。你准备好把故事写下来了吗?
又或者……
写一个地方的城市化变迁吗?
写一家几代人的移民经过和心路历程?
写从太爷爷到爸爸三代人对土地的感情?
……
这些也很好,主题本来就是非常自由的。你自己从选题阶段就开始策划的主题,经过采访阶段的修正,现在,是时候最终敲定下来了,一旦敲定,写文章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下面要写的东西有没有扣紧主题呢?若是些跟主题联系不紧的枝节,尽可放弃不写。因为对你来说,那些细节是有意义的,因为那是你的家人的经历。但对读者来说,却像是看着文章跑题一般,只感到主题的淡化。
再来想想线索。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的话,线索就是文章的骨骼,你的一切素材都将编制在这骨架上。
以一件传家宝串起几代人的故事呢?
以一个地点的景观变迁呢?
外婆、妈妈口中不经意说出的同一句话?
爷爷留下的记帐本?
你家户口簿上家人的增减?
……
这都很好哇!甚至,以你自己幼年的回忆顺序可以吗?爸爸妈妈身上发生的事情写在了前面,几十年前爷爷奶奶的事情写在了后面,因为幼年的你是先知道爸爸妈妈的事情,后知道爷爷奶奶的事情,这些,都可以!只要记述清晰明白,读者能够跟上你的思路,就是可以的,没有一定之规。
5 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中介是什么?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这么一种文章,主题和线索都非常清晰,可就是读起来觉得没有现实感,不知文中是何年,也感觉不到文中所描绘的人是真实的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谈谈明线、暗线和中介的问题了。
明线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线索,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往往是个人化的,主人公不是爷爷就是爸爸的感觉。而暗线,是指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的,大环境会影响到个人。比如大环境是土改了,个人被影响的表现是爷爷被划为地主了。比如大环境是公有制改革了,个人这边是妈妈下岗了。孤立的写一个人的经历,而不反映那时代的大环境,这个人就显得不真实,不清晰。这就是暗线存在的理由,暗线是社会变迁,文中主要讲的是故事,但渗透着时代变迁的时间节点,可以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读者感同身受,可以让人物形象变得非常清晰。可是,如果时代变迁直接跟个人生活的改变连在一起,会让人觉得有点脱节。打个比方,现在教育部发布了一个对大家都非常重要的改革方案,这句之后马上就接上你自己怎样改变学习方法,你觉不觉得太生硬,中间少点什么?没错,你不会直接跟教育部关联起来的,你和教育部的联系是通过你的学校的,你或许会从你的学校广播里听到大环境的变化,你的学校是教育部和你之间的中介,大环境的变迁通过它抵达你的身上。这就是明线和暗线之间的“中介”,也就是个人周围的小环境。
大环境 ——> 小环境 ——> 个人
(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小环境影响个人)
个人经历 ——> 小环境 ——> 大环境
(个人经历因为小环境变化而变化,小环境因为大环境变化而变化)
上面第一个链条,是影响的传递,第二个链条,是对原因的追寻。在你的文章中,应该字里行间提供足够多的线索,让人体会到大环境通过小环境影响到个人。相较于“土改了,爷爷成了地主。”在爷爷周围的人们这个“小环境”上多着笔墨,会让这种影响更加真实,让人感同身受。
6 再想想写作顺序
最最简单的顺序是时间,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把事情或人物的经历说清楚是没问题的,也是操作起来最简单的,我们认可这种方式。可是,除非是故事本身非常有料,否则纯粹按照时间把一系列情节编排在一起,全文会显得平淡,对读者缺乏吸引力。
最理想的文章,应该是让读者读上第一句就忍不住一直读到结尾的。而这种不停阅读的动力,需要你来提供给读者。
自问自答的推进是个好主意。读者总是懒惰的,他们不愿自己提出问题,所以作者要替读者提出问题,再解答问题。大家听评书、看小说都有经验,往往一个故事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或多个大问题(或者叫悬念或谜团),之后渐渐回答前面问题的过程中再提出新的问题,同时,每一章节结尾都会提出一个问题,让人心痒难耐的等待下一章来揭秘。你的故事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比如,就像范文《古兰经声声》那样,上来就给读者一个事件,它明显的不合常理——为什么邻居的两家亲戚,却要去不同的清真寺礼拜?最容易勾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往往就是不合常理的情节,在这点上,侦探小说家们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的写作务必以“脱离常理的事件”为目的,吊足读者的胃口,在故事最后给读者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解释,读者满足,作者赚钱。他们可以做到,你也能!
咱来看个案例,《罗雪雯——那不可磨灭的记忆》,此文开篇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一次事隔三十年的祭祖,这在读者的心里落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之后,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
阿公的地主生活
逃亡
阶级斗争环境
忍辱偷生
改革开放
袒露心迹
祭祖
最后,又从“祭祖”回溯到“阿公父母的遭遇”。请你体会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事件的前因后果是清晰的,故事讲得很平顺,但是,在故事中没有了开头那样的悬念,因为每次主人公的行为都是跟着环境变化而来的。
原因 结果
阿公的地主生活 ---> 逃亡
阶级斗争环境 ---> 忍辱偷生
改革开放 ---> 袒露心迹
全文就像是在说“天冷于是穿衣、天热于是乘凉”,为何不每次都把最惊人的事件放在前面,然后用事件发生的背景去解释事件呢?现在想象用下面的顺序重新叙述这个故事。
逃亡
阿公的地主生活
忍辱偷生
阶级斗争环境
袒露心迹
改革开放
祭祖
看到这新的顺序和原来的顺序有何不同了吗?原因和结果掉转了,每次结果都出现在了原因的前面。
结果 原因
逃亡 ---> 阿公的地主生活
忍辱偷生 ---> 阶级斗争环境
袒露心迹 ---> 改革开放
这就是比较高段位的“自问自答”,不是拘泥于“一问”接“一答”的形式,而是每次都把答案里面最好看的点先抛出来,告诉读者“这里有好看的故事呦!”,读者跟过来读了,再来告诉读者来龙去脉。
这就是全部了吗?自问自答?我们写文章要么按照时间顺序,要么自问自答,顶多是把答案里面的精彩部分提到前面?难道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吗?
当然不是的,自问自答只是为了启发你的思考,实际上,你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你的顺序,比如,你可以把全文划分成几个板块,各自起一个小标题。板块之间是你回忆的顺序,或者用一件传家宝串起来,或者是不同的人物,等等。而每个版块之内使用时间顺序,或者自问自答。当你的文章显得零散、故事之间的分界不清晰的时候,把全文划分成几块,会有非常棒的效果。
你从别的小说、故事中看过的叙述技巧也可以为你所用。只要文章逻辑通顺,不让人分不清人物,辨不清事件的先后,结果和原因关联不起来……就不算错。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时间要尽可能清晰、精确,如果你忽然发现你的文中在反复出现“有一次”“不知过了多久”“又有一次”……你该停下来想想了,这样模糊的时间节点是否降低了你的故事的可信度?
7 细节要足够,也要取舍
细节是好东西,讲故事的时候,讲出足够细节,听众就会深深投入,浮想联翩。反之,没有细节的故事很难打动人。可是,如果细节和主题无关,完全是一些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读者读到不仅不会入戏,反倒可能会出戏。所以,要记得提供足够多的细节,紧扣主题和线索的细节,对于那些无关的细节,虽然是你辛辛苦苦采访而来的,也要狠心丢掉。不过,这次丢掉了,说不定下次可以在另一个主题的文章里用到对不对?到那时,你会发现,此故事中的无关细节,却可能是另一个故事当中的点睛之笔。
8 个人对历史的反作用
粗略看来,在大环境变化之下,个人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但是,历史又是所有的人一起创造的,每个个体对大环境也有反作用力。有时是一个在疯狂岁月里坚持务实的领导,有时是在精神生活荒芜的岁月里醉心艺术的学生……这些人在以一己之力改变着自己身边的小环境,即便不可得,他们也在改变着自己,由于他们自己的改变,十亿人的生活就改善了十亿分之一那么多。更多时候,这种作用力在单个人身上并不显著,但放大到全社会的范围,则会成为巨大的推动力。比如改革开放,你有没有发现?改革开放的政策是自上而下的,可是促使这个政策出台的动力,却恰恰是无数普通百姓改善生活的诉求。你是否有注意到这种作用呢?如果你发现了这样个人对社会发生作用的痕迹,加入文中,这将给你的故事带去更多的“人”的力量,相信我,阅读者都会感觉到的。
总之,在故事讲得清楚明白的前提下,真正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好看。把你的作品给你身边的人看,如果他们看上就无法停止,看完觉得过瘾,那么不必怀疑,一篇极品文章已经从你的手中诞生了!而我们,正急切的等待着读到它!
祝你成功。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