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
——从女性解放视角看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备课思路:中国妇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百余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束缚,屈辱摧残都是世界上少见的。妇女要解放,男女要平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充满哲理和激情的名言:"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这是对中国妇女奋起革命的殷切期待,也是对她们奋起革命的历史性的热烈称颂。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课标解读与分析:课标重点有两个,一是史实,即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的史实。物质生活指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分方方面面。生社会风俗即习惯与习俗,它是指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定。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流行的时尚、风俗久而久之就会改变,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是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不同时期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能够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变迁。本课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吃穿住行生活习俗的变化来分析背后历史的变迁,探讨变化的原因。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学会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研读关于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图文材料,初步掌握史料研习的方法。2、从解读史实、史料的学习中,体验获取、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学习中,感受时代巨大变化。2、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历史、提升认识;只有在不断改革开放、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深入挖掘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本着“开放自信,不断创新”的态度,中国人才能真正实现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等方面质的飞跃。
【过程设计】
导入:彭丽媛、杨澜、董卿、董明珠、于丹、刘涛图片,她们仅是广大优秀女性中的一部分,从她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答案:自立自强、勤奋刻苦拼搏、受教育有文化知识内涵有灵魂,有目标,积极参政参与公益事业,知性、举止优雅、穿着得体、女强人,散发女性的美。这让我想到了:
“面对翩翩起舞的蝴蝶,我想到它轻盈背后的那份执著。在曾经的茧壶中,蛹在黑暗中默默地吞噬着,一口口从不言放弃,终于穿越了生死的界限,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为自己迎来一片自由的天空,让生命得以绚烂无比。”
展示课题:《破 茧 成 蝶 ——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看女性的解放》
在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来明确两个概念,物质生活和习俗。女性解放与这两者的关系怎样?
预设答案1:物质生活是指日常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情况,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延续所进行的物质创造;习俗是习惯和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传统和礼俗,如清男子留长辫子、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是习惯和风俗。
预设答案2:物质生活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进步,更反映了女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进步。
一、“蝶变”的表现
(一)破茧之服饰
二、破茧之服饰 旗袍的演变
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蒋介石妻子。宋美龄除了拥有杰出的英语功底外,还会说六国语言,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可观,并且还写得一手好字。据说,宋美龄的钢琴也是演奏的相当不错的,所以宋美龄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
一个是晚清实权派慈禧太后,一个是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蒋介石妻子:宋美龄。晚晴到民国旗装有什么变化?
预设答案:传统旗袍:衣身宽博,线条平直。改良旗袍:收腰窄袖,紧身合体。趋势:由保守走向开放,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由拘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平民化。
通过比较两幅图片各自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预设答案:晚 清:皇后凤袍,代表着一种身份和权威,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普通人别说穿,就是私藏被抓住也是要杀头的。是等级森严、保守的象征。旗袍的演变由窄要修身,到无袖,逐步趋向开放、进步;受西方文化影响,进一步趋向开放、个性化。
破茧之服饰 : 民国服装
袄裙:清末民初,女子服装仍沿袭清朝民间服饰,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制。上衣长袖且袖口很宽,斜襟,
学生装:民国初期的学生装以淡蓝色的布上衣为主,旗袍式领口,衣长不过臀,喇叭形露腕的七分袖为主,衣摆多为圆弧形略带收腰设计,下身搭配深蓝色裙装或者黑色百褶裙,不带花纹修饰,以朴素为主。
民国时期的服装体现了什么特点?
答案预设: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体现了中西并存、新旧并存特点。
过渡: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破茧之服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女性服装演变
50年代流行的“列宁装”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50年代末,受苏联影响,开始流行的 “布拉基”50年代工人装60年代流行的“绿军装”
问:这个时期服饰有什么特点?
预设答案:革命军装占主流;颜色单一,以绿、灰、蓝为主;款式朴素、简单。
破茧之服饰: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服装演变
在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在中国首次了举办了时装展示会后,1980年,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上海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的成立,宣告了“时装模特”这一行业的新生。
90年是审美开始多元的世界。一步裙,迷你裙、踏脚裤、蝙蝠衫。。。。
2006年两个年轻姑娘穿吊带衫逛西湖。21世纪,多元化,时尚
问:改革开放以来的女性服饰有何特点?为何呈现这样的特点?
答案预设:特点:个性、大方、多样、时尚、多元化;
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有哪些特征、它的演变趋势是怎样的?
答案预设:特征: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
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从封建传统天下走向近、现代化。
过渡: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更体现了当代女子随性、大胆、个性、自由、审美观念提高,生活富足的象征。
当然从民国时期,一直到现当代,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逐渐成了新旧两个独立的世界。城市无疑代表着新世界新潮流,新时尚。农村经济的不景气,再多的新潮流,新时尚。县城上、中两级的青年妇女,她们的服饰与三、五年前的省会城市的时髦女一样,县城年长的妇女和乡村妇女,其服饰仍是二三十年前的样式,山乡的妇女,他们过着更加穷苦的日子,服饰不讲究,仍缠足。
(二)废止缠足
左图为清朝女子,右图为民国初年的时尚女郎。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比较这两位女子出去服饰还有什么鲜明的不一样?
女子缠脚,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千年之久的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以女子娇弱,步履迟缓,摇曳生姿为高贵动人。但是裹足是件很残忍的事,无异于把双脚切掉。“小脚一双,泪眼一筐”。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西方传教士开始宣传不缠足,掀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天足运动。开始提倡天足的日子里,思想上最为抵触的反倒是女人,她们似乎愿意受其大罪,可见封建礼教是何等的根深蒂固。洋教士通过散发传单、印小册子、办报纸作为宣传工具,抨击缠足恶习,讲述缠足危害。洋教士给缠足女性的脚拍了张X光片,原本想用科技手段证明缠足对妇女健康的损害,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女性看了自己引以为美脚的X光片,心生恐惧,心灵受到震撼,缠足女性心中美与丑的标准从此被颠覆。维新派反对缠足,天津有了天足会。天足会也就是提倡不缠足的一个民间组织,天足会走出天津女大脚,被缠裹了上千年的小脚终于得到解放,“三寸金莲”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问:从本质上说,缠脚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预设:实际反映了礼教森严、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长长的裹脚布就像锁链把中国妇女锁定在封建礼教中。
1912年就明令禁止缠足,为什么到1950年以后才能完全消失?
1、社会风俗的形成与消失不是一朝一夕的。
2、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裹足让我想到一个成语。”裹足不前“这个成语就是包缠住脚。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不能前进。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
20世纪初,废止缠足使女性身心得到解放,并且推动婚姻观念变革。
(三)改革婚姻
图片: 一夫多妻、中式婚礼。 古代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如今各种征婚广告,在民国早就不新鲜了通过广告“骗婚”的,民国那会儿就有啦。青年男女写情书的“情书大全”——《求婚尺牍》。尺牍是指古人书写的工具,后来成为信件的代称。这本书在1931年突发奇想,以新式女子身份写了一则“征婚广告”登在报纸上。求婚信竟如同雪片飞来,半月就收到500多封。经挑选、分类,十多万字的文稿一蹴而就。第一次出版,是当时的畅销书。
从书中看出,那个年代女子的择偶标准就是:面貌清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高尚的人格;风姿潇洒,身体强健;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
问:图片:各时期的结婚照。婚姻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代以来社会习俗风尚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答案预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恋爱自由。从封建传统趋于开放文明。
过渡:从刚才的征婚广告中可以看到男子征婚对女子有有知识而无旧式闺秀恶习的要求。
(四)破茧之女学
图片女红。古代的女孩子一般没有外出工作,因家里经济困难需要工作的,一般以帮别人做绣活(针线、纺织、刺绣、缝纫即女红)、洗衣或者是帮忙干农活为主,以贴补家用。家庭富裕的是请先生在家里教。
材料“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识字多淫诲”这种封建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女性都被拒于学校的大门之外,禁锢于闺阁之中,终身远离系统文化知识的熏陶,目不识丁者十占八九。传统的女子教育围绕《女诫》、《内训》、《烈女传》、《女孝经》、《女论语》及《闺范》、《女范捷录》之类女教内容进行,以培养合乎“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贤妻良母”为教育宗旨,“封其耳目,缚其手足,冻其脑筋,塞其学问之途,绝其治生之路。”
—— 《女子教育》 2007
在近代以前,中国妇女受封建专制压迫、社会地位低下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无权接受学校教育,广大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如果说,传统的礼教秩序从外在的规范方面取消、压抑了妇女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那么,畸形的女子教育则使妇女从内在意识方面丧失了个性和自我,逐渐形成了扭曲的、软弱的、麻木的、自卑的、狭隘的和依附的心理。
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
翻开近代中国百年教育史,有一所学校不能忘记,它就是载入《教育大辞典》的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在宁波姚江畔屹立了百余春秋的甬江女子中学。这张老照片显示的就是该校女生们正在操场上进行体操锻炼。
宁波甬江女中,其前身为宁波女塾,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由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会会员、基督教会传教士爱尔德赛女士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认为“女子为国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国民,根本须提倡女教”。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1945年初中就读于私立甬江女中 。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清末民初先后留学德国和法国,目睹西方国家大学男女并收同校共学,感慨良多又向往不已。1916年底,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次年初到校履职后,他就大刀阔斧改造这座旧式学堂,各项举措相继出台,使之朝着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学问家人格的新型大学迈进。1920年又一鸣惊人:开放大学女禁!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一位哲人说:“教育一个男孩只是教育了一个人,教育一个女孩是教育了一代人。”
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极大地提高女子的成才意识,培养女子能力,发挥女性的聪明才智,使女子在社会建设和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半边天”的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腾飞。
享有平等的教育与职业权利,中国妇女得以从家庭走上社会、走向解放、走向独立。
过渡: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的衡量……”妇女地位的基本标志,就是妇女参政程度的高低。妇女参政是指妇女群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资格或权利,主要包括民主参与和权力参与两个方面。
(五)参政
材料:“三代以下,女界之黑暗极矣缠足以弱其身体,不学以愚其知识,而女子遂丧失其固有之人格,等于动物,仅足供男子之玩好。男子益利用其愚弱之术压抑之,而女权遂亡”
问题:提取妇女在古代社会受到种种压迫的具体信息。
答案预设:缠足陋习,残害妇女身心健康。不学知识,愚昧,女子丧失政治权利。
根据材料判断万柳夫人的功绩?
答案预设:萬柳夫人,吴芝英別号,巾帼不让须眉,近代女子参政之呐喊着。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种种束缚,中国妇女一直生活的最底层。1912年南京参议院制定约法时,女界代表吴芝英上书情愿,历陈男女平等之理,痛斥旧风陋习。“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妇以参政权不可!”
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外,在国民大会和立法院中规定了妇女名额。至此,中国妇女获得了名义上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
辛亥革命兴起了以实现男女平权、争取女子参政为主要目标的女权运动。
材料三: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占全体代表10.4%的69名妇女出席了会议。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保障妇女的基本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1993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妇女已占32.44%。1994年国务院各部委有女正副部长16名,全国有女省长、 副省长18名。在全国517个城市中,有300多名女性当选为正副市长。——《中国妇女的状况》
问:新中国妇女地位进一步提高的表现。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说明了什么?
答案预设: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广泛参与国家管理);基本权益得到法律保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
(六)其他饮食居住
2015年11月6日,一张南京美龄宫的航拍照片照片,秋日里的美龄宫在环山路的变色梧桐树包围下,构筑成了项链心形吊坠,而美龄宫身处吊坠中间,犹如一颗绿宝石,被网友称为“世界上最牛的项链”。 司徒雷登称之为“远东第一别墅 ”的美誉。请同学们观察美龄宫的建筑特色?
美龄宫建筑特色美龄宫是一座依山而筑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建筑外观采用琉璃瓦和传统彩绘,极富中国古典韵味。建筑内部装饰为西洋风格,代表了民国建筑的最高成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将传统建筑形式和新兴建筑材料结合,开创了民国建筑一派,即所谓"穿西装戴瓜帽",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作为中西合璧的典范。民国建筑在上海、武汉、广州等地都有。
材料:庆龄先生: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上。……毛泽东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问:这段材料反映了女性什么变化?称呼:先生同志。
此外从20世纪《申报》广告:减肥、丝袜、美容、招募女工、对坐茶饮,汽车兴起后,男女杂坐不以为嫌”归纳民国女性生活有哪些变化?
答案预设:尚美趋洋,追求时尚,更加注重个性的张扬;
女性主动要求经济独立或实现自我价值;男女平等。
二“蝶变”之因
材料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城市中产人伴随着群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尝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等形式展开社交活动,……30年代的日历上所出现的身着旗袍玩高尔夫的时髦女性图片。——郁方《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
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内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材料二“中华民国元年春,正月,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公布采用阳历纪元,定五色旗为国旗,革去长揖磕头之礼,代之以握手与鞠躬;大人老爷之称,改呼先生或衔职;男子劝其剪发,女子禁其缠足;吸食鸦片者,严令戒绝。凡属国民,一律平等……”——王家槐《海南近志》
内因政治:政府政策的引导
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平等而斗争。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外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材料四谭嗣同主张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原则代替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伦理。另外,谭嗣同盛赞西方社会的文明婚俗.“夫妇择偶判妻,皆内两情相愿,而成婚于教堂”——《谭嗣同全集》下卷
梁启超:“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其国必弱。
内因思想:先进中国人的思想引导
材料五“布拉吉”是俄语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意思,上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外因:苏联文化的影响
材料六文化大革命时期,制服装、绿军装是主流。穿衣样式和习惯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有的爱美女性因为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
内因思想: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材料七60年代初期,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内因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质匮乏
材料八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并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进行改革开放。
1987年,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今天,我们不仅追求住房宽敞,更追求内部陈设舒适、外部环境优美。
内因政府政策: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蝶变”之影响
政治、经济、思想一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人们生活、生产和思想的改变,又反过来冲击当时社会的发展。
请思考:近代人们的变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听上去不但得体而且悲壮。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材料二: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
经济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材料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材料四 1902年,蔡元培迎娶黄仲玉时的要求:不缠足、识字、男不娶妾、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保留精髓。
总结:对男人最有影响的女人是母亲和妻子。好的母亲塑造了一个男人的性格特征,好的妻子塑造了一个男人的行为特征。女人为世界增添了三分之一的真,五分之三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此时,我抬起头朝窗外望去,恰好看见了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它们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如此安详。它们一会儿在空中嬉戏玩耍,一会儿又停下来玩追谜藏……
"妇女能顶半边天"男人能做的事女人都能做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同男人进行体力上的较量,而更多的是在知识和智力上的较量。
破茧成蝶
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面对翩翩起舞的蝴蝶,我想到它轻盈背后的那份执著。在曾经的茧壶中,蛹在黑暗中默默地吞噬着,一口 口从不言放弃,终于穿越了生死的界限,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为自己迎来一片自由的天空,让生命得以绚烂无比。
如今,高中生活已过了一半。此时的我百感交集,有千方百计……在过去的岁月中,我有哭、有笑,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知道,在一年后的那一天,当我迈着步伐走向高考的那一刻,我也将要“破茧成蝶”了。
在这过去的岁月中,我懂得了坚持的真正内涵。我曾经历过无数的失败与挫折,我曾为一道难题而沮丧,也曾为一次考试失败而泪流满面,但我相信,只要坚持走过生命的低谷,总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如今看来,过去的挫折,过去的眼泪,是我将来成功的垫脚石,是啊!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呢?只要我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坚持漫游,我总有一天会见到大海里的那朵朵“雪浪花”!
此时,我抬起头朝窗外望去,恰好看见了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它们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如此安详。它们一会儿在空中嬉戏玩耍,一会儿又停下来玩追谜藏……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蝶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状态。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破茧成蝶——从物质文化习俗变迁看中国女性的解放》教后记一之教学思路
我认为一节高大上的历史课是这样定位的:教学思路独特有创意、教学方法多样有特色、教学内容(史料)新颖有新鲜感。
我备这节课时试图打破教材常规,调整常规教学思路,在解读教材,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查阅资料的时候我有了新的认识:近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习俗的变化史蕴含了中国女性的解放史,特别是服饰、废止缠足、婚姻等方面都关乎女性的解放,可以这样说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妇女打破封建枷锁,追求女性解放的历史。所以本课的主线索设计为女性的解放。我从女性解放角度出发,整合教学资源和教材内容,增加了女性解放的女学、参政内容,是将女性解放从自身解放和社会解放结合起来。教学思路是围绕三个方面:破茧成蝶的表现、破茧成蝶的原因、破茧成蝶的影响三个方面设计。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暂新趋向。
整体上下来的感觉还是比较顺畅,思路比较清晰。在进行组内讨论的时候,倪红娟和
韩光给了我新的建议,是否可以从某个人或某个家族为切入点整体性较好,如张爱玲家族从服饰、教育、婚姻、废止缠足等方面都有涉及,当然独参政没有。受他们的启发,进行第二轮修改,我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一个家族能将我需要的几个方面都能涉及呢。最后我选择了宋氏三姐妹,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家族,都可满足到我需要的所有方面,唯独遗憾的是宋氏姐妹不能代表普通民众,是个例,但是否可以理解为千万民众中的巅峰个例呢?不管怎样我可以做两次尝试,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的思路的获得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阅读相关的著作,某一句话、某一幅图、某一件事等等都会产生某一个灵感。要想手到擒来,平时积累需花大工夫。其次还要有一颗想变的创新的心,墨守成规只会让自己懈怠。来日方长,加油!
本课围绕研究主题:提高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研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史料证实。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史料给学生营造历史的情景,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再让学生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上升到理性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最大的的特点也是史料史。历史已经过去,我们怎样让学生接触过去,那就是各种史料: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等。这节课,给学生们最大的震撼就是图片史料。这节课,我收集了四十多幅图片,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还更多的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史料服务于历史课堂,不是为图片而图片。图片史料的运用还必须与文字史料相结合,因为理性的分析还需要文字史料的论述。
史料的选择要典型,有冲击感、新鲜感。史料不求多,但求更好的说明问题,而不冲淡主题。史料选择始终要围绕中心线索,不可任意加大某一比重。后面分析蝶变的原因的地方,史料有点过多,让学生觉的有点枯燥乏味了,需要删减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