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时光匆匆,转眼这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回顾一学期来所走过的足迹,我们历史教研组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 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导,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新课程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
一、紧抓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高一备课组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的具体条件及学生的接受情况,重视对学生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纠正、培养和指导,把握好教学起点,既要高度关注尖子生的拔高又要突出对问题学生跟踪管理;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高二的选修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二备课组认真研究课标,上好必修课,开好选修课。发扬学科优势、弥补劣势。面向全体学生,抓边促优。注重教法和学法指导,并在细节上多下功夫,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思辨能力。在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全部达标,达A率与往年相比大幅提高。
高三备课组瞄准高考,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课改省市近三年高考试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扎扎实实地进行每一轮基础过关复习。加强教学研究,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推广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学科能力培养,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高考命题动向,注意和加强地方史教学。抓住关键、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适时加强阶段性测试,营造备考的氛围,理顺、优化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在2017年高考中,较好地完成了与语数外的匹配度。
二、教后记评比——更新反思角度
1、开学初第一次教研活动:介绍什么是“教后记”以及如何撰写“教后记”。
2、上传计划:张坤玲每月上传一篇, 其他十年以上的教师每学期上传两篇。
3、完成情况:共上传教后记17篇,全组教师阅读学习。虽然之前也写教学反思,但是大多是随笔,缺乏规范性、系统性。教后记从记录的内容,标题的预设等方面给教师指明反思的方向,起到了提高教学反思质量的作用。其他老师从别人的教后记中得到许多启示,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申报课题——提升教研水平
历史组申报了两项十三五规划课题,分别是韩光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评价研究》;倪红娟、张坤玲:《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及案例研究》。2017年6月,市三中召开十三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会,专家肯定了课题选择较为合理,切口较小,符合核心素养的研究潮流。并且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的确定、课题组分工、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对开题论证书提出了修改建议。会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了开题论证书,并得到同意立项。
四、开课评课——促进相互交流
(1)开设市级公开课一节:
张坤玲:2017年4月19日潘勤名教师工作室开课《从“人治”到“法治”——中国人的民主梦》。张坤玲把历史学科教学与公民教育相结合,在带领学生领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
下学期计划市级公开课一节:教研员原本把李春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定于本学期开设,因为时间安排等因素推迟至下学期。
(2)每周一课开课率达100%
根据特聘教师黄博士的建议,开学初我们就把开课主题与本组的课题《提高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研究》相结合,形成了历史组的开课计划表。。开课流程也是按照教师备课——专家修改教案——上课(专家听课)——评课的流程,达到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本学期每个教师以课题的子课题作为每周一课开课主题,使研究过程具有连贯性,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系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每周一课”开课主题研究报告。
(3)在江苏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中斩获颇丰。
张英、倪红娟、李春上传的课例在江苏省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得省级优课。历史组深受鼓舞,争取再接再厉。
四、各级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倪红娟参加首届全国青年历史教师论坛。观摩了全国名师的展示课、聆听了中外历史教授的讲座,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教师一起畅谈历史教学。通过培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对历史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回顾过去,我们踏踏实实地走过,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一学期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也不少。比如,本学期的论文的获奖与发表篇数相对第一学期明显下降。今后,还要在这些方面多加努力,共同成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