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原住民的学习新节奏
常州市第三中学 赵俊 213000
摘要:以现阶段的高中学生为代表,分析网络原住民的心理特点,从学习方式及学习环境两方面阐述改变趋势与节奏,从而明确网络对于高中学生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原住民 学习方式 学习环境
对于90后来说,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他们被称为第一代“网络原住民”。教育普及造成的文化权力下移,加上互联网愈发强悍的功能,正在局部改写这一代人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现在的高中生正处于90段的后期,网络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更深。就生活来说,网络如同器官不可分割。就学习来说,网络是工具是手段。搜索成为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本能反应。在这场社会变革中,以现阶段的高中学生为代表的网络原住民的学习方面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一、 网络原住民的心理特点
这一代的学生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中,各类信息爆炸式地侵入之下,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第一,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大多数90后的学生都是充满活力、善于言谈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外向表现只存在于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对于家长、老师,还是较于沉默,不愿意过多袒露心声。第二,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他们希望自己有独立的人格,自己决定想做的事情,却并不知道自己到底需求什么,到底想做什么。第三,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喜欢寻求刺激,同时他们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第四,目标性强。他们虽然对于人生大方向的目标思考较少,但对于追求眼前行为的结果动机较强。同时他们的目标带有着明显的个人色彩,在目标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仅考虑个人因素,而不顾其它。
一出生就面临着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的一代人,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也带来新意。90后的网络原住民的学习方面在传统的承接之下又有着新的转变。
二、 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1、 学习自主性的转变
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学习者能否牢牢把握学习目标,确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能否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系统位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网络定位感),有效筛选信息,控制学习活动使其免受无关信息的干扰,能否依据自身的认知风格,选择适当媒体呈现的学习内容,能否反省学习效果,不断调控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形成最适合于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与目前教育界提出的自主性学习是一致的。
在实际的学校教育过程,因为种种限制,自主性学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然而高中学生却自发地进行起来,学习的自主性有了明显地增强。这其中有外部压力的驱使,如老师布置的作业、学校其他任务等,促使他们运用网络来帮助完成。同时还有内在动力的推动。一方面是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积累的需要,他们能够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等缺陷,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等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其独特地心理特点的表现。几千年的“亲其师信其道”虽然仍适用于今天,但高中学生“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老师的评价标准越来越高。他们运用网络搜索可以轻易地找出老师的错误,可以详细地罗列老师所讲知识点,可以快速地找到题目的出处等等。因此能让他们信服的老师越来越少。在一次随机的调查之中,“百度”等搜索引擎已成为高中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站。当然,这也就要求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素质条件等来追赶网络原住民的节奏。
2、学习探究性的转变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在实际的学校教学中,有研究性学习、公民教育、生涯规划等一系列形式。因此,在老师的引导或者启发之下,学生采用团体协作的形式,利用网络,针对某一主题查询信息,制作方案,进行研究,最后形成结果。这使得目前高中生的学习探究性有了很大提高。由此可以发现,老师在日常的课堂知识之外,可以尽可能多补充其它知识,PPT中的超链接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宽阔的视野。
探究学习者除了需要解决问题之外,还要具备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与网络学习同伴协作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习才不会孤独。网络的平等性、匿名性、不受地区限制等特点更是有助于高中生的学习探究性提升。他们可以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识更大范围内的志同道合者,针对社会热点或者其它主题,可以更有效地分析与研究。现在的论坛、贴吧、微博等形式,可以为他们提供与其他人的沟通渠道,为个体提供归属感与认同感。
三、 学习环境的变化
网络主要是通过模拟方式表现程式化的感性材料及可操作性强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形象思维能力。网络学习相较于现实中课堂教学虽缺少了老师的引领、同学之间的互动,却多了更多的视觉刺激,如表格、图片、颜色、音乐、视频等。不同感觉通道带来更多信息刺激,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维持,跨感觉通道的信息加工,可以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校教育也受此启示,更多的教师课堂有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制作中融入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交互式电子白板,更是实现普通白板功能与计算机功能、软硬件功能与教育资源、以及人机与人际多重交互的功能。在一些学校已经尝试采用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也就是E-Learning。“E”代表电子化的学习、有效率的学习、探索的学习、经验的学习、拓展的学习、延伸的学习、易使用的学习、增强的学习。
以上所述形式,不仅改变着学习的媒介与手段,同时根本性的改变了师生关系。这也是环境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电子信息手段的帮助下,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师生同是课堂主体。网络帮助学生实现了终身学习、随时学习。同时网络也升华了他的作用。它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还是“自学、自悟、自立”的工具。
以上是笔者对于网络原住民代表群体——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环境变化的一些粗浅认识。当然,网络带给学生的变化不全是积极的,比如网络信息的辨识与选择、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学习对于人际沟通与交往的影响等。高中学生应该辩证地看待网络对于学习的影响,一方面挖掘网络优势资源为已所用,一方面增强自身能力与素质,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王延.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新构想[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3):15-17.
[2]张熙锦.国内外80后、90后“网络一代”对比研究[J] .新闻知识,2011,11.